浅谈民族地区高校少数民族音乐舞蹈的传承教学
——以贵州凯里学院为例

2019-01-09 16:59凯里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民族音乐 2019年4期
关键词:苗语音乐舞蹈大歌

■邓 君(凯里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2% ,其中苗族人口占42.7% ,侗族人口占29.9% 。这里居住着全国近四分之一的苗族人口、近一半的侗族人口。黔东南,被联合国世界乡土文化基金会确定为全球“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十大旅游胜地之一,同时也被列为全球十个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圈之一。

世居黔东南的苗族和侗族人民,有着浓厚的音乐舞蹈传统。黔东南共有民族节日300多个,每逢节日,人们唱山歌、飞歌、情歌、大歌;跳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板凳舞、吹芦笙、弹牛腿琴等等,叫人眼花缭乱、心醉神迷。

2006年国家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就收录了黔东南黎平县的侗族大歌,黔东南榕江县和黎平县的侗族琵琶歌,黔东南丹寨县的苗族芦笙舞、锦鸡舞,黔东南台江县的反排苗族木鼓舞。2008 年,黔东南雷山县的苗族飞歌、丹寨县的侗族芦笙、苗族芒筒芦笙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名录。

凯里学院为贵州黔东南地区唯一一所本科院校,是贵州地方高校唯一入选文化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学校”。凯里学院有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学3个本科专业,同时还有州政府支持开设的五年制音乐教育专业(民族文化传承班)。近年来学校实行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才培养工程等项目,培养了一大批活跃在基层艺术团体、文艺舞台、教育第一线的少数民族优秀学子,在少数民族音乐舞蹈传承教育方面也累计了较多经验。下面本文将对凯里学院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课程设置、师资建设、艺术实践、教育成果和面临的困难等方面介绍凯里学院在少数民族音乐舞蹈传承建设的经验及成果。

■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课程设置

为了保护和传承苗侗音乐舞蹈文化,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凯里学院于2007年开设了民族文化传承班,招收会苗语侗话,会吹奏芦笙,或会演唱侗族大歌,或会演唱苗歌的黔东南少数民族初中生。根据凯里学院2010年版五年制民族文化传承班(音乐方向)人才培养方案,民族文化传承班一共开设了10门有关苗侗民族音乐舞蹈的课程。其中两门为少数民族语言: 《苗语口语》 《侗语口语》;六门为苗侗音乐舞蹈表演课程: 《苗歌》《侗族大歌》 《苗侗舞蹈》 《器乐基训》 《芦笙演奏》 《民族舞蹈欣赏及表演》;另还有两门少数民族音乐理论课程:《黔东南民族民间音乐概况》和《中外民歌简介》。这些课程的开设相对合理,如苗语、侗语口语的开设,既能比较全面系统的提升学生的苗语、侗语听说能力,更重要的是以苗语、侗语的听说为基础,学会记写苗语、侗语的音标。苗族和侗族现在只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早已失传,建国后才出现用拉丁字母根据侗语、苗语发音创立的音标。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苗语和侗语也是保护苗族、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学生本就是苗族、侗族学生,学习本民族语言除了能更好理解本民族的文化,也更为苗歌、侗族大歌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当然,不是所有的少数民族音乐舞蹈门类都能进入高校,开设课程。进入课堂的都是经过学校精心挑选,保证高质量教学,且能代表苗侗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像侗族大歌是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2006 年即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 年,侗族大歌又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侗族大歌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它是一领众和,分高低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种类,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苗歌分布更为广泛,可细分为游方、酒歌、飞歌等。苗歌演唱形式多样,有独唱、对唱,也有合唱。演唱的内容比较多元,有的内容演唱民间诗歌和传说故事,有的与时俱进,反映当下的民事纠纷和社会现象等。

■少数民族音乐舞蹈师资建设

师资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课程建设的决定性因素。少数民族音乐舞蹈师资的建设相对其他科目来说更加困难。苗侗音乐舞蹈的传授,历来都是口传心授,或者父母为师,一对一进行教导;或者寨子里有德高望重的歌师进行小组指导。这种传统的教授方式虽然有环境的浸染,学习成效快,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第一,师资不稳定,无论是父母还是歌师,都不是专职教师,也并没有教学带来的经济收入,他们进行传授纯粹是由于亲情和寨子里的古老习俗支撑。进而他们也没有教学的义务,如遇家中有事或出现变故,必然优先解决自家事,而舍弃之前的教学活动。第二,学生数量局限,没有学校的统一安排,没有教室,没有教材,这种传统的口传心授教学自然学生有限,少则1人,多则10多人。

凯里学院民族文化传承班的开设让苗侗音乐舞蹈的教学专业化、系统化,在师资方面下足了苦工来保证高质量的教学。首先,邀请国家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来校进行常规教学。现凯里学院聘请的侗族大歌教师吴培焕为侗族大歌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至今已执教10多年。1986年,吴培焕曾作为侗族歌队九位歌手之一登上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的舞台,技惊四座,让西方人第一次近距离欣赏到侗族大歌的艺术魅力。吴培焕于2003开始在凯里学院教授侗族大歌,在注重系统教学的同时,也保留了口传心授的传统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果,她所指导的学生多次在全国获奖。其次,2016年,凯里文化馆的杨正平老师调入学校当专任教师,负责芦笙的教学。杨正平老师为我国著名的芦笙演奏家,是苗族芦笙舞贵州省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被誉为苗族“芦笙王”。除了日常的教学,杨老师同时还在搜集芦笙资料,编写芦笙教材。为了专业化教学苗语,学校外聘了州广播局的宋其生老师来校上课。宋其生多年来活跃在苗语配音一线,独立翻译配音电影故事片438部、科教片126部,在黔东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苗语新闻近30000条,为各级政府部门翻译各类宣传资料200余篇。有了宋老师的指导,学生们的苗语越来越流利,越来越标准,很多人也真正发现了苗语的艺术魅力。

除了外聘和调入教师,学校原来的老师也在不断学习、不断创新。舞蹈教研室的老师们经常深入苗乡侗寨,感受当地的节日庆典,体验原汁原味的苗侗音乐舞蹈,在此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排练少数民族舞蹈。像苗族锦鸡舞和反派木鼓舞已成为我校文艺演出的保留节目,每逢重要节庆晚会都收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实践

艺术实践,是表演艺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不仅是对学生学习的一个质量检验,也是学生舞台实践学习的一次绝佳机会。少数民族音乐舞蹈的艺术实践还起着另一个重要的功能——传播宣传。通过艺术实践,观众可以了解苗侗音乐舞蹈的独特魅力,感受苗侗人民的热情。

凯里学院现与凯里市西出口民族文化宫合作,联合排演大型苗族风情舞台剧《银秀》,与千户苗寨西江旅游公司签订实习基地,选派学生到景区剧场表演苗侗音乐舞蹈节目。2013参与大型苗族歌舞诗《仰欧桑》的演出,并在国内巡演。通过舞台艺术实践,民族文化传承班的同学们的表演能力得到了提高,与此同时也对苗侗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从而更好地传承苗侗音乐舞蹈文化。

■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教学成果

凯里学院办学理念为“夯实基础、加速发展、提升水平、彰显特色”,突出教学中心地位,狠抓教学质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改革和民族音乐舞蹈研究上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教学创编。建立了西出口民族文化宫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的艺术实践提供了保障。

近年来,获国家级奖励20项、214人次;省部级奖励30项、280人次;地州级奖励200项、1000余人次;服务地方接待演出1300余场、10000多人次。师生还多次应邀赴国外演出(美国、英国、法国、韩国、泰国、日本等),就2014年至2017年连续4年受邀赴日本参加中国节旅游文化推介活动,2017年、2018 年均应邀参加了西安国际民歌合唱节并成功完成了专场音乐会演出。这些演出不仅表现了凯里学院所取得的教学成果,也使得贵州苗侗民族文化在异国他乡大放异彩。

2006年,创编苗族舞蹈《太阳鼓》或贵州省新作品大赛第一名;2012年39名学生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天蓝蓝》演出;2013年师生参与演出的大型苗族歌舞诗《仰欧桑》荣获第十三届“五个一工程”奖。侗族大歌金蝉组合获多彩贵州原生态组金黔奖,苗歌嘎依娜组合获多彩贵州银瀑奖。孙学美荣获第十二届CCTV 青歌赛原生态组银奖;熊玉玲获第十三届CCTV 青歌赛铜奖;侗歌“嘎朗能”合唱团和苗歌“阿仰欣”合唱团获第三届中国民歌合唱节金奖;在2018年刚举行的多彩贵州合唱比赛中,凯里学院“阿仰欣”合唱团荣获最高奖优秀奖。

■少数民族音乐舞蹈传承面临的困难

民族地区高校作为少数民族音乐舞蹈传承的重要场所有天然优势。高校音乐院系有当地最好的音乐教学设备、教学场所和教学师资,并且专业办学收到省教育厅、教育部的领导和审核,以保证其教学质量、完善教学环境。不过,在少数民族音乐舞蹈传承的过程中,凯里学院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

首先,少数民族音乐舞蹈师资建设迫在眉睫。在凯里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有53名在编专职教师,除去外聘的吴培焕和宋其生老师,仅仅只有1位教师能教授芦笙演奏,2人教授苗侗舞蹈,1人教授苗歌演唱,合计一共4人教授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比例仅占比7.5% 。高校想聘请少数民族音乐舞蹈传承人进入学校,只能以外聘的形式,大部分都不能通过调入或招考等形式招入。究其原因,不外乎这些传承人一般都未受过高等教育,只是从小通过口传心授习得演唱或者演奏的技术,想要通过正常途径进入高校教师编制,几乎不可能。由于只能外聘教师进行教学,必然导致教学师资不稳定等问题出现。早几年就出现过一个学期苗语没有教师上课的尴尬情况。

其次,黔东南政府虽然给予很大经济补助用于民族文化传承班的教学,但是政府缺乏长远规划,对传承班学生毕业后的走向采取不闻不问的措施,导致很多传承班的学生毕业之后即改行,并没有从事民族文化表演和推广的工作,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如若政府能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采取淘汰式培养,根据各县市中小学及文化部门的需要定向培养,这样或许能尽最大可能保证传承班的学生能学有所用,真正去弘扬苗侗音乐舞蹈文化。

猜你喜欢
苗语音乐舞蹈大歌
钢琴舞曲在音乐舞蹈课伴奏中的应用探究
苗语典型存在动词初探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陡寨苗语音系及其语音特点
苗语汉语互译工具设计与实现
当当鼓
基于音乐舞蹈融合的高校舞蹈教学改革思考
侗族大歌文化内涵研究
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打算这样过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