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

2019-01-09 22:41姜润哲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9年2期
关键词:川芎头痛

姜润哲

(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沈阳 110003)

头痛现在已经成为都市白领最为常见的疾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使人丧失能力的十大医学症状之一”。据临床不完全统计,头痛的发病率极高,属于仅次于感冒的常见病,几乎每个人一生中都遭遇过头痛。患者会因为头痛导致不能正常地思考,也不能很好地集中精力,对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伤害,影响患者的工作和日常生活。头痛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病种繁多,误诊率极高。因此,了解头痛的病因,重视头痛对身心健康造成的慢性伤害已经迫在眉睫。中医认为,头为髓海之所在,被称为“精明之府”或“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脉及督脉皆上会于头部。而五脏精华,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部。因此,外邪侵袭、情志内伤、忧思劳累、饮食不节引起脏腑功能失调,导致头部风袭虚络、风阳内动、火热上攻、痰浊阻滞、久病致癖、久病致虚,久而发为头痛。

1 病因病机

1.1 六淫外袭 六淫外袭多为风、寒、暑、湿、热等,其气侵袭人体,阻滞经脉气血运行易致头痛,其中尤以风邪为甚。《素问·风论》指出“风为百病之长,至其变化乃为它病……”因此,风为百病之长,属于阳牙队其特性表现轻扬,易上行。头为诸阳之会,其位置居于高巅,三阳六腑的清阳之气都上行汇聚于此,三阴五脏精华之血亦同样也在此处汇聚。而对于六淫那气之风来说,风邪最易侵袭人体而导致头痛。所以,在《素问·太阴阳明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高巅之上,惟风可到”的阐述。然而,风侵犯人体常夹的那气各不相同,导致所发生的病症特点亦有各异。若风扶寒牙队寒凝血滞,卫阳被遏,则可见头痛恶寒若风扶热邪,侵扰清空,可见头痛身热心烦若风夹湿,可导致上蒙清窍,表现为头痛而沉重。

1.2 七情内伤 头痛的发生不仅与六淫外袭之风邪关系密切,与情志因素也密切相关。传统中医认为,五志过极皆火,“脑为髓之海”,依赖肝肾精血的濡养,如果出现情志不畅,导致肝气郁滞,气郁化火,从而阳亢生风,风阳上扰巅顶,则易发生头痛。《素问·方盛衰论篇》指出“气上不下,头痛巅疾”。而在孙志宏的《简明医毅》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头痛的七情致病因素,书中记载有“夫头痛之证,内成者因气血痰饮、七情抑郁……”。再有,肝为刚脏,其功能主要主疏泄,其特性主喜条达而恶抑郁,七情内伤导致肝脏疏泄功能障碍,出现肝木风动,风阳上扰。因此有肝风内动,肝阳上扰等表现。如在《医学心悟》中认为:“偏头痛,其痛暴发,痛势甚剧,或左或右,多系肝经风火上扰所致。”

1.3 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多由素嗜肥甘厚味,或暴饮暴食,长期以来,导致劳伤及脾胃,使脾胃运化功能受到阻碍,气机失常,清阳不升,脉络失养而觉头痛。如朱丹溪《脉因证治》所述“食积因胃中有阴冷宿食不化,上冲头痛,右手脉浮紧甚者是也一”。再有,清代林佩琴述过量饮酒后同样也导致头痛,其著作《类证治裁》中记载有“……因伤酒者气逆……真头痛……”。长期饮食不节及肥甘厚味易导致痰癖阻滞,传统中医认为“百病皆因痰作祟”,痰为浊阴之邢,黏稠滑腻之物。《诸病源候论》“认识到“风痰相结,上冲于头”可致头痛。丹溪心法·头痛》认为“头痛多主于痰”。

1.4 脏腑虚弱 头痛与五脏六腑有着密切的关系,五脏六腑先天秉赋不足,或后天涵养不及,导致脏腑衰弱,气血津液不足,皆可引起头痛。例如阳虚使气血上达头目不及出现头痛,张介宾《景岳全书》,所述“凡头痛属里者,多因于火,此其常也。然亦有阴寒在上,阳虚不能上达而痛甚者,其证则恶寒呕恶,六脉沉微,或兼弦细,诸治不效,余以桂、附、参、熟之类而愈之,是头痛之有阳虚也。”再有,忧思劳累导致肺虚,忧愁伤肺,过于忧愁,则伤肺扰脑,气机闭塞长期劳神则耗伤心脾气血,使气血不足,运行无力,血行涩滞则可导致疲血内阻,清窍不利而使头痛发作加重。另外,在肝、肾等脏腑虚弱的时候,也容易导致头痛,《普济方》中同样也提到了肝肾虚弱引起头痛的记载,“……偏头痛,屡发日久不痊,内风扰巅者,筋惕,肝阳上冒,震动髓海,肾虚水泛者,头痛如破,昏重不安,因肾虚气逆,为肾厥”。而长期五脏六腑的虚弱对头痛的产生更易出现虚实夹杂。

1.5 久病致疲 《杂病源流犀烛·跌仆闪挫》中指出“气运乎血,血本随气以周流,气凝则血亦凝矣”,可见疲血的产生与气及其运行有关,气是血液运行全身的动力,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疲。气虚则不能推动血液运行而产生癖滞,而湿滞、寒凝、风牙队痰阻等病理因素均可致脉络疲滞不通而形成疲血。《证治准绳·头痛》中指出“头像天,三阳六腑清阳之气皆会于此,三阴五脏精华之血亦皆注于此,于是天气所发,六淫之牙队人气所变,主贼之逆,皆能相害,或蔽覆其清阳,或癖塞其经络,因与其气相搏,郁而成热则脉满,满则痛”。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痛为脉络中气血不和,医当分经别络”“积久入络,气血皆疲,则流行失司,所谓痛则不通也”“初病在经,久痛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气既久阻,血亦应病,循行之脉络自痹”。头痛多为病久入络,在《治验回忆录·癖血头痛》,川案中说:“头为诸阳之会,贼风久客,癖塞经遂,与气相搏而为痛,即古人病久入络之义。”

2 头痛的辨证论治

2.1 外感头痛

2.1.1 风寒头痛 临床表现:头痛时作,痛及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甚,常喜裹头,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治法:疏风散寒。主方:川芎茶调茶(川芎、羌活、防风、蔓荆子、藁本、细辛、白芷、薄荷、茶叶、生甘)加减。加减:兼见头重身困、胸闷纳呆者,加藿香、苍术、厚朴;恶心呕吐者,加半夏、陈皮、生姜;无汗全身疼痛者,加麻黄、桂枝。

2.1.2 风热头痛 临床表现:头痛且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恶风,面红目赤,口渴欲饮,便秘溲黄;舌质红舌苔黄,脉浮数。治法:疏风清热。主方:芎芷石膏汤(川芎、白芷、石膏、荆芥、薄荷、牡丹皮、黄芩、连翘、菊花、苦丁茶、生甘草)加减。加减:发热明显者,加柴胡、青蒿;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

2.1.3 风湿头痛 临床表现:头痛如裹,肢体因重,胸闷纳呆;舌苔白腻,脉濡。治法:祛风胜湿。主方:羌活胜湿汤(羌活、独活、藁本、川芎、白芷、防风、细辛、蔓荆子)加减。加减:胸闷不舒者,加厚朴;恶心呕吐者,加半夏、陈皮、藿香;小便不利者,加苡仁、淡竹叶。

2.2 内伤头痛

2.2.1 肝阳头痛 临床表现:头晕胀痛,心烦易怒,睡眠不安,兼见面红口干;舌苔薄黄,或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治法:平肝潜阳。主方:天麻钩藤饮(柴胡、龙胆草、黄芩、生栀子、牡丹皮、赤芍、生地黄、当归、陈皮、白菊花、连翘、生甘草)加减。加减: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郁李仁;目赤目痛者,加苦丁茶、青葙子。

2.2.2 血虚头痛 临床表现:头痛且昏,午后较甚,神倦,心悸,面色少华,甚则委黄,或有出血病史,妇女多产,月经过多等;舌质淡,脉细弱。治法:滋阴养血。主方:加味四物汤(当归、生地、白芍、首乌、人参、白术、茯苓、黄芪、川芎、菊花、蔓荆子、五味子、远志、酸枣仁)加减。加减:血虚气弱,兼见气短乏力者,加党参、黄芪、白术;阴血亏虚,肝阳上亢者,加天麻、钩藤、石决明、菊花。

2.2.3 痰浊头痛 临床表现: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吐痰诞;舌苔白腻,脉滑。治法:化痰降逆。主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白术、天麻、茯苓、陈皮、川芎、蔓荆子、枳壳、厚朴、僵蚕、白芷、炙甘草)加减。加减:头痛甚者,加全蝎、细辛;咳嗽吐痰多者,加制南星、白附子;脘痞纳呆者,加神曲、炒麦芽。

2.2.4 肾虚头痛 临床表现:头痛且空,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神疲乏力,滑精带下;舌红少苔,脉细无力。治法:养阴补肾,填精生髓。主方:大补元煎(熟地、枸杞、女贞子、杜仲、川断、龟板、山萸肉、山药、人参、当归、白芍)加减。加减:头痛而晕,面颊红赤者,去人参,加知母、黄柏;头痛畏寒、面色晄白、四肢不温,腰膝无力者,选用右归丸。

2.2.5 瘀血头痛 临床表现: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质紫或有瘀斑,脉细涩。治法:活血化瘀。主方:通窍活血汤(当归、川芎、桃仁、红花、降香、地龙、丹参、制乳香、全蝎、郁金、炙甘草)加减。加减:头痛剧烈者,加玄胡索、细辛;寐差多梦者,加夜交藤、酸枣仁;头痛连及项背者,加防风、羌活。

3 中医对头痛的预防

头痛的发作有许多诱发因素,如情志刺激、睡眠不足、过度疲劳、饮酒、某种饮食、受凉及妇女月经前后等。不同发病个体,诱发头疼的因素,也不一定相同。有的以某种诱因为主,有的与多种因素有关。一般在经历反复发作偏头痛的患者中,都能自我找到确切的诱因。诱因明确后,一般可以预防。药物预防:按中医辨证,属气虚易感者,用玉屏风散可起到补气固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从而预防头痛的发作;以气滞血瘀为主要表现者,可间断口服逍遥丸;以风寒为主要表现者,可口服中药川芎茶调散加以预防;肝肾亏虚者,可常用杞菊地黄丸;肝经湿热、肝火上炎者可口服龙胆泻肝丸等加以预防。

一般病程长,起病缓,多伴有肝、脾、肾诸脏失调证候,病情复杂,有虚有实,尤易虚实夹杂,治疗多采用补虚泻实,标本兼顾的治则。切忌头痛医头,并应针对头痛部位酌配引经药物。

猜你喜欢
川芎头痛
川芎的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预测分析
川芎茶调散治疗耳鼻喉科疾病举隅
红花续断胶囊中当归、川芎及大黄的薄层鉴别
3种钝化剂施用下川芎主要部位生长和镉积累情况初探△
探讨中药川芎的鉴定以及临床用药安全分析
注意!头痛可能预示着甲状腺问题
胆囊炎多食川芎黑豆
会变身的烦恼
动漫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