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丙型肝炎和艾滋病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概述

2019-01-11 01:17张承彦张春喜
生物学教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锐器丙型肝炎肝炎

张承彦 张春喜

(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 西安 710613; 西安航天总医院 西安 710100)

1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概况

职业暴露是指由于职业关系而暴露在危险因素中,从而有可能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种情况。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等活动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性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分为感染性职业暴露、放射性职业暴露、化学性职业暴露及其他职业暴露。其中以血源性病原体造成的职业暴露最常见。

在从事医疗及相关工作的过程中,职业性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最基本的途径是: 患者的血液、体液进入医务人员的血液,包括被血源性病原体污染的锐器刺伤、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接触了患者的血液和体液等,其中最主要的是被污染的锐器刺伤。对医务人员构成极为严重的威胁。

受发病率、病毒特点、传播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造成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主要疾病为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俗称艾滋病)等。

2 乙型、丙型肝炎及艾滋病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

2.1 乙型、丙型肝炎及艾滋病的特点及危害 乙型和丙型肝炎均属于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传染病,也是危害最大、传染性较强的一类肝炎。按照病毒类型,病毒性肝炎主要分为甲、乙、丙、丁、戊五型。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通过肠道传染,病毒污染水源或食物后可形成大流行,一般不会发展为慢性,也不会引起肝硬化,并且患病后有终身免疫力。乙、丙、丁型肝炎病毒均通过血液传播,少数也可因密切接触病人的唾液、精液、乳汁等感染,如夫妻之间、母婴之间的传染。丁型肝炎病毒是一种缺陷病毒,它的外膜是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核心部分才是丁型肝炎病毒的成分。为此,丁型肝炎病毒除与乙型肝炎病毒共同或重叠感染外,不可能单独感染,但一旦乙型肝炎患者感染了丁型肝炎,尤其是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感染了丁型肝炎病毒病情会加重。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都可转为慢性,并可能演变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具有极强的变异能力,这一特征不仅使人体的免疫系统难以抵御其侵害,而且给特效治疗药物和预防用疫苗的研制带来困难。

HIV进入人体后直接侵犯人体的免疫系统,破坏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继而引发一系列不易治愈的感染,甚至引发肿瘤,导致患者死亡。

HIV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体液(如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等)及多种器官中,它可通过含HIV的体液交换或器官移植而传播。HIV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高温、干燥和一般常用消毒剂均可杀灭HIV。

2.2 乙型、丙型肝炎及艾滋病的传播方式 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很相似,主要有三种: 母婴传播、性传播和血液传播。其中血液传播为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包括: ①通过输血或血液制品传播;②使用病毒污染的注射器针头、针灸用针、采血、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用具等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③共用剃须刀、牙刷、文身和穿耳环孔等也是潜在的经血传播方式。造成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主要途径是医务人员被患者血液污染的锐器刺伤或污染血液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进入医务人员体内,属于血液途径传播。

2.3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的危险 我国HIV感染人数已经超过80万人,艾滋病的流行在我国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率占我国人口的10%;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有1.7亿人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我国健康人群抗HCV阳性率为0.7%~3.1%。

研究显示,接触过急性或慢性HBV感染者血液和体液的人员,可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感染HBV;一些病例报告证实,偶发的针刺或尖锐器械割伤也可导致HCV的感染,通常是由HCV抗体阳性患者传播至医务人员;HIV由患者传播至医务人员,也可发生于皮肤接触血液或含有血液的体液后,少数也可经黏膜传播。

2.4 医务人员面临的职业暴露挑战 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被感染的可能性很大。其中血源性病原体感染频发于医疗机构,对医务人员构成极为严重的威胁。

其中最主要的是被污染的锐器刺伤。医务人员锐器伤每一天都可能发生。

2.4.1 锐器伤现状 所有医务人员均存在感染传染性疾病的潜在危险。所有诊疗过程均具有潜在危险性,其中以锐器误伤最为常见,如针刺伤、刀割伤及其他锐器伤。

WHO估计,全球每年有12亿次注射量,其中10%为免疫接种,90%为治疗性注射;有研究表明: 在一次性锐器误伤的调查中,40%的受检者有过注射针头误伤史;另一份国内护士的调查显示: 75%担心工作中被刺伤,96%被刺伤过。

2.4.2 锐器伤的危害 医务人员针刺误伤后感染HBV、HCV和HIV的几率分别为6.0%~30.0%, 3.0%~6.0%和0~0.3%。医务人员所患血源性传染病的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被刺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80%;有调查显示: 锐器伤后有5.7%造成全身感染;46%造成局部感染;75%有心理负担。

3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预案及其处理流程

3.1 应急预案 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处理措施: ①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②如有伤口,应当由伤口近心端向伤口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③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用75%乙醇或者0.5%碘敷消毒,并包扎伤口;④被暴露的黏膜,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⑤发生职业暴露后,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科,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核实病人情况,详细登记、上报,并抽取暴露人员血样本送检;⑥预防性用药,随访和咨询。

3.2 处理流程 发生职业暴露后→处理伤口→报告医院感染科→采样、评估、登记→预防性用药→报告给疾控中心→随访、登记、监测。

猜你喜欢
锐器丙型肝炎肝炎
《世界肝炎日》
强化实训室管理及多元化职业防护教育对降低实习护生锐器伤发生率的效果观察
围剿暗行者——丙型肝炎
基于全科医生丙肝认知现状探索基层丙肝消除策略
一种可视限高安全锐器盒的设计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
世界肝炎日
世界肝炎日
丙型肝炎的最新传播途径与预防研究进展
锐器盒使用现状、存在问题及改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