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技术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基于产教融合的视角

2019-01-11 03:07鲁春阳文枫张宏敏河南城建学院
教书育人 2019年12期
关键词:技术型师资队伍产教

鲁春阳 文枫 张宏敏 (河南城建学院)

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向应用型转变”已成为近年来高校转型发展的一个热点。对于“转什么”“怎么转”“转到哪”等问题政府、高校和学界都高度关注,如何解决这些难题成为影响地方本科高校能否转型成功的关键,这其中是否拥有适应地方高校转型、支撑应用技术型高校建设的师资队伍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还是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如果没有相应的师资队伍,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犹如无本之木,无水之源。那么,应该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师资队伍?需要具备哪些素质与技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 号)为应用技术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因此,本文基于产教融合视角,重点探讨应用技术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着力点、建设内容及路径,以期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一 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难题

教育部提出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专注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这对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地方本科院校原有的师资队伍还不能满足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师资评价标准与应用技术型院校存在偏差

由于受我国高等教育历史发展和政策导向的影响,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过于追求“高层次”“高学历”,师资队伍建设存在“重学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技术”的教师评价倾向,在教师的职称晋升、教师发展、评优评先等方面很少关注专业实践技能,应用技术型概念在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分量偏低,远没有成为地方本科院校教师的一种职业取向。如现行的职称评审,仍然以教师承担哪些级别的课题、发表多少科研论文、获得多少科研奖励等为主。在产教融合趋势下,对建设应用技术型院校需要的教师实践技能、创新和持续发展能力等没有体现。因此,在这种背景下,现有的教师评价标准、考核体系与产教融合、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差距较大。因此,转变地方本科院校对教师人才价值观、评级标准和考核体系的关联是应用技术型高校发展的首要因素。

(二)教师工程实践技能不能满足应用技术型院校需求

地方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整体年轻化,引进的教师大多是学术研究型高校毕业的硕士和博士,他们理论知识扎实,学术水平较高,但工程实践技能不高,与生产一线对接较少,很难直接解决企业工程项目和工厂生产中的具体问题,这与应用技术型院校的师资需求相去甚远,也难以满足产教融合的需求。试想如果连教师都无法具备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较高职业技能,又怎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以河南城建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目前专业任课教师11 名,其中10 名教师是从高校毕业的硕士或博士直接任教,1 名教师在工程单位从事过测量工作,4 名教师为学校认定为“双师型”教师,总体上,与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加快实施产教融合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差距。

(三)师资培养理念和机制脱离应用技术型院校发展实际

现有地方本科院校在师资培养的理念上仍以提高教师学历层次,鼓励教师读博、做博士后研究为主,认为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就是提高学校层次。即使鼓励教师参加一些专业培训也侧重以理论知识学习和教学能力培养为主,缺乏鼓励中青年教师脱岗到企业、工厂一线学习锻炼的有效机制和措施,且现有的培养覆盖窄、深度不够,系统性不强,没有形成常态化、日常化工作制度,培训的体系不够完整,形式单一,效益并不理想。这种师资培养机制和手段是不利于教师实践教学技能和应用技术研究能力的培养,也不符合产教融合对师资能力的要求。

(四)社会服务职能无法支撑应用技术型院校建设

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应用技术型高校必须全面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但地方本科院校还没有形成鼓励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有效激励机制,教师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面的深度不够,科研成果转化能力较弱,社会服务能力不突出。

二 应用技术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重点

《意见》关于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提出了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调整教师结构,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积极引进行业公认专才,聘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为专业建设带头人、担任专兼职教师。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通过教学评价、绩效考核、职务(职称)评聘、薪酬激励、校企交流等制度改革,增强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主动性、积极性等。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全面提升高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是建设应用技术型高校的重中之重,也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关键所在。因此,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教师转型的政策和机制保障体系

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首当其冲是教师转型,最难转型的也是教师。学校必须建立相应的政策和机制,为教师转型提供保障。一是实施专业教师“下、访、挂”工程,鼓励教师全职到企业、工场锻炼、挂职、担任高级访问工程师,参与实际工程项目,增强教师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二是鼓励教师参加各类专业资格考试,获取行业资格证书。对获得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在评优评先、职务晋升等方面优先考虑。三是建立教师职称评聘以实践技能为主的导向。改变过去唯学历、论文、科研项目为主的职称评价考核体系,建立以教师企业项目研发水平、科研成果转化能力、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等为主的职称评聘导向。

(二)拓宽“双师型”教师培养渠道

扩大“双师型”教师比例是应用型高校发展的有效保障之一。针对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现状,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实施“兼职教师优化工程”。支持企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到学校任教,并加大对其培养和培训力度,设立产业教师(导师)特设岗位计划,探索符合职业教育和应用型高校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二是建立“产教融合、共培互聘”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建立校企之间青年教师共培互聘机制,鼓励校企之间联合开展行业培训、学术交流、专业技能竞赛等。建立行业企业的技术能手、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联合指导学生项目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如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可以评聘长期从事土地利用规划、不动产估价、土地综合整治等工程项目的高工,担任兼职教师。鼓励企业青年骨干到学校继续深造,提升兼职教师理论与实践结合,打造一支实践能力强、学历层次高、产教深度融合的教师队伍。

(三)打造促进教师发展的多元平台

为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学校应建立各类促进教师发展的平台。一是搭建社会服务平台。建立教师科研成果转化收益机制;鼓励教师积极承担各类横向课题,学校根据课题情况给予相应的配套资金。二是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学校拓宽办学思路,开展不同形式、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项目合作、学术交流、专业培训等。三是搭建博士服务团、百名教师进百企等项目,提升教师的实践技能。四是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与大中型企业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高等学校教师实践假期制度,支持在职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

加快应用技术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让应用技术型成为一种教师职业发展取向。作为正处于转型期的地方本科院校,加快产教深度融合,首先要使教师对构建应用技术型高校具有较强的认同感,对本科职业教育和产教融合有清晰的认识,并作为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必备要素。有没有一支愿意转型、能够成功转型的师资队伍是决定应用技术型高校建设成败的关键。高校要从思想上达成共识,从政策和机制上提供保障,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在产教融合的模式下,采取多种教师发展模式,为建设应用技术型高校提供支撑。

猜你喜欢
技术型师资队伍产教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22冬奥会背景下黑龙江省冰雪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策略分析
打造辽西技术型标杆案例 锦州城南新区7.2.4全景声影院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独立学院在城乡规划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中的创新分析
大型国有企业技术型员工激励制度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