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养育:重建你的心理秩序

2019-01-11 15:11中共河北省委高校工委党校袁亚兵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养育内化秩序

中共河北省委高校工委党校 袁亚兵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最开始接受的养育来自父母,对世界的认知也源于父母。每个人都带着一份文化烙印,在人际关系的丛林中披荆斩棘。心理秩序如同丛林探险的图纸,首份图纸的绘制者就是父母。在生活中,我们需要不定期更新心理秩序,甚至重建心理秩序。

心理秩序就像世界运行秩序一样,是个体与外在世界交手之前的预演。从父母那里,我们建立了一套带有家庭教育痕迹的心理秩序。长大后,彼时的心理秩序可能会不时给我们带来不适感,我们会觉察到似乎哪里出了问题。有人说都是代沟惹的祸,有人说是因为资讯不对等。这些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是成年后的我们如果重建心理秩序,与世界握手言和,可能会更有意义。一个颇具建设意义的思路就是自我养育。

1.自我养育第一步:走出思维舒适区。所谓思维舒适区,就是一种思维惯性。在和父母的关系中,如果你习惯于受害者思维,认为父母必须为你现在和未来负责,那就是推卸责任,拒绝成长。

处于思维舒适区,容易启动受害者思维,为自己的不幸福找一个外在的合理借口。面对困难,如果不是努力地寻找办法,而是一味地追溯原因,会让人自我战斗力下降。相反,只有勇敢地走出思维舒适区,激发自我提升力,才能在生命的困顿中全新突围。

2.自我养育第二步:内化“父母符号”。我们内心总有一种声音:为什么父母不像别人的父母那样?从父母的角度,已尽其所能为子女提供最好的生活资源,然而子女可能并没有接收到所谓的“最好”。子女需要的和父母给予的,存在错位。子女需要理解成长的意义,借助父母养育,成就自我,并在此基础上快速成长。

与世界的互动顺畅与否,完全可以在子女与父母互动的模式中看出来。请内化“父母符号”,按照这样的符号重新养育自己。当你觉得自己的世界缺乏肯定,请让你的“父母符号”充满积极认可;当你觉得世界散发出负能量,请让你的“父母符号”变得充满正能量。内化的“父母符号”,是你给自己重新设置的文化皈依,让你在全力迎接生活挑战的同时,还有一处被呵护的角落。

3.自我养育第三步:觉知儿童态的自己。儿童态是一个人在童年时期经历的恐惧、痛苦、焦虑,未经过消解,一旦有类似情境再现,儿童态反应机制立即弹起。比如乘飞机过安检时,有的人忽然对安检人员太过细致的检查动作大发雷霆。也许他的儿童时期有过被冤枉、被侵犯的经历,此刻的事件,引爆了他内心的防御机制。

我们需要静下来觉知儿童态的自己,列一个清单,明确几件儿童时期经历的不开心的事情,用成年人的心态抚慰处于不安状态的自己。这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迟到的成长,是对未完成事件的积极应对。我们欠儿童时期的情感债,可以用自我养育的方式获得补偿。

自我养育,是每一个成年的个体都可以选择的成长模式。在成长的道路上,学会用重新整合的心理秩序与世界相处,重新把儿童时代和成年时代连接起来,开启一段拥抱童年、放下抱怨、自我养育、坚实而自足的人生路。

猜你喜欢
养育内化秩序
打击恶意抢注商标 让市场竞争更有秩序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秩序与自由
秩序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