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用马克思主义技术教育思想

2019-01-11 18:22
教师博览 2019年7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职思想

周 雯

(深圳市宝安职业教育集团第二校区,广东深圳 518000)

一、马克思主义技术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也在不断本土化。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诞生,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是一个“总体概念”。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格外重视教育的重要性,他们探讨了一系列的教育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大量的教育理论和学说,这些理论和学说涉及教育与社会(涵盖社会生产、社会劳动等)的关系、教育与人(包括人的本质、人的个性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知识分子与人民教师等)的关系、综合技术教育理论等方面,这些内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主体部分。经过列宁、斯大林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以及毛泽东、邓小平等新中国领袖的继承和发展,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体系越来越完善,形成了更加适应中国本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其中综合技术教育思想对于本土的中职教学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启示。

马克思技术教育思想是在工业革命与社会化大生产的国际背景下形成的。他批判了蒲鲁东等人以家庭教育代替社会教育的观点,提出了“综合技术教育”的思想,弥补了旧时“片面分工”的短板。综合技术教育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立足于机器生产、智能技术与人的智力、体力发展之间的矛盾,认为人的智育、体育、技术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扮演着同等角色。综合技术教育是连接人的发展、教育与技术之间的关键纽带。

马克思主义技术教育思想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历史过程。我国也不断根据国情进行调整和总结,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技术教育思想,它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深深地融合在中国的本土教育思想中,马克思主义技术教育思想不仅体现在中职语文教学的本土化应用中,还对中职语文教学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技术教育思想在中国中职学校的实现

马克思将技术教育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随着现代技术教育的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不断兴起并且得到了较为广泛的重视。职业教育对中国教育的作用也日益突出,成为中国本土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在职业学校的学生更要以此为重任,克服自卑感,将技术教育的作用发挥得越来越好。同时,技术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和马克思所提倡的技术型人才目标是一致的,即“由整个社会共同地和有计划地来经营的工业,更加需要才能得到全面发展、能够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而中职教学重视“工”与“学”相结合,众多中职院校与高等院校合作或合并,既有助于学生继续求学,又有助于增强院校自身实力。此外,众多中职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且多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多数院校准毕业生提前在企业实习,而企业的职员尤其是高层次干部人才往往分派于院校培训——“做中学”和“学中做”——这不仅成为中职教育实现自身教育目的的有力手段,更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综合教育思想与中国本土的职业教育的有效应用和至深融合。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对儿童和少年工人应当按不同的年龄循序渐进地授以智育、体育和技术教育课程。”马克思所指出的“技术教育”的目的不是认识技术本身,而是学习并获得就业尤其是技术性工作的一些技能,从而使运用技术主体(人)在职业生涯中有更好的发展,乃至于对社会生产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而现在的职业技术学校(包括中职和高职)就是实践了马克思所谓的综合技术教育的主要机构。

三、马克思主义技术教育思想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本土化应用

技术学校和职业学校是“在大工业基础上自然发展起来的一个要素”,“在这种学校里,工人的子女受到一些有关工艺学和各种生产工具的实际操作的教育”,这些技术不仅仅限于技术原理,更重要的是囊括了各种实践知识。因此我国的职业技术学校所传授的知识和技术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性的,中职语文教学与其他技术型教学的融合,便是综合技术教育在中国本土最有意义的实践之一。

马克思主义技术教育思想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本土化应用主要体现在中职语文教材的编选、中职语文人才培养的目标、中职语文教学方法三方面。

其一,中职语文教材的选定以技术内容为导向。大多数学校选用的中职语文教材都是刘彦、冷耀军主编的《中职语文》,这是一套以就业为导向的实验教材。该教材采用文本与专业挂钩的方式,其配置与专业相对应,课文选篇划分“经典”“专业”“生活”三个板块,另加综合实践活动板块,将文本中的语文、专业中的语文、生活中的语文有力地联系起来,有效地调节了各个单元之间语文知识内容的合理分布,十分适应中职学生,可谓因材施教。此外,如吴景松主编的《中职语文》针对西部地区的语文教学而编订,专设“科技”“敬业”“经济”话题,与“人格”“名胜”等话题紧密联系。

其二,中职语文以培养人文基础性与技术功用性人才为目标。语文教学重在文本知识的传授,重在语言表达、写作能力的提升,这些均属于语文教学的普遍目标。而中职语文的特殊之处在于直接参与了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注重人文精神的同时,中职语文注意挖掘为技术服务的内容,比如《那一年,面包飘香》一课,讲的是一个面包学徒通过努力钻研,成为远近闻名的面包师。这篇文章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人生价值观,使他们能学以致用,明白“一技之长”的坚持带给人的收获。

其三,中职语文教学方法重视结合马克思主义综合技术教育方法。传统教学以“黑板加粉笔”为主要模式,而现代教学手段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中职语文教学能合理利用先进教学设备,以图像、声音、文字、实物等为教学载体,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中职语文教学认真挑选,以适应学生的技术专业。比如,略讲书本中与专业不是特别相关的篇目,以专业性文章为主。笔者在讲授应用文写作的时候,会格外地讲述面试的一些注意事项,例如请假条、工作总结、年度报告、收据与借条等,使学生掌握职场上需要具备的一些基本技能。

总之,中职语文教学以文化课为主,以专业课为辅,传授马克思主义技术教育思想中的真正“技术”,使学生接受“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观念,进而成为推动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

四、马克思主义技术教育思想对中职语文教学的启示

技术教育是链接现代科学技术最为直接的教育模式,而技术教育中的语文教育以语言作为主要的表达手段,又是技术教育最为敏感的教育手段。中职语文教育集智育、心理健康教育、美育、技术教育于一身,在技术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往往因为过于重视技术而忽视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技术教育纵使发展迅速,但中职语文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并未得到实质性解决。如何重申中职语文教学的基础地位,凸显中职语文教学的“跨界”综合作用?如何配合其他专业技术型教育,使人得到全面发展?这些依然是当前智能化时代中职语文教学要处理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技术教育思想蕴涵的智慧,可以为我们破解这些难题提供理论依据、指明实践途径。

首先,重申中职语文教学的基础地位,凸显中职语文教学的“跨界”综合作用。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周易·系辞上》),技术教育自古以来就不受重视,即使现代的技术教育在教育系统中占有一席之位,但情况并不乐观。而技术教育又重视专业技术的传授,在这种环境下,中职语文教育自然被师生所轻视。马克思主义技术教育思想的“技术”的确值得我们重温和回味。“技术”并未专指“形而下”的“器”的层面,它也包括“形而上”的“道”的层面。中职语文教学在传道授业的同时,更需要融合现代教育技术,对人本身有一个教育关照。在学生待人接物方面,以文学文本中的美好人物形象加以引导,以文学内部美妙的文字使其心灵美化,这就是人更高层次的技能,是基础的专业知识教育所无法实现的。中职语文教学需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性关怀。

其次,配合其他专业技术型教育使人全面发展。任何教育都是人的教育,人的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提出技术教育思想的宗旨为人的全面发展,中职语文教学应努力配合其他专业技术教学,构建以审美意蕴为主导的综合型课程体系,以促进这一根本旨趣的实现。同时马克思认为人应该“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中职语文教学应发挥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功能,审美教育使学生把外在的技术力量转化为内在尺度,使学生真正成为掌握技术的全方面人才,而不是被技术绑架的“患得患失”者,更不是缺乏素质的道德沦陷者。

中职院校的院校的学生一般从初级中学甚至是早龄职业生涯中过渡而来,相对于在高级中学甚至高等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心里的落差也许会更大,极易产生自卑甚至自暴自弃的心态。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可以适当地充当心理咨询师的角色。

马克思主义综合技术教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中职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中具有重大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面临当今全球化的冲击、国际局势的变换,保持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是我们当下的责任。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更新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职业教育有着极高的借鉴价值,对整个民族乃至整个世界的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职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新形势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思想与“剑”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