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与公共艺术专业教学模式探析

2019-01-11 18:22冶,陆
教师博览 2019年7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艺术设计技能

袁 冶,陆 娟

(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景德镇 333000)

一、建构主义在公共艺术教学中的意义

对于公共艺术专业而言,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对公共艺术课程内容的明确,其二是针对课程内容学习的方法。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对于公共艺术专业教育的发展可谓意义深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接收、思考、理解的,都在这两个问题的范围值内。

(一)对公共艺术基本教学内容的认知

对于什么是公共艺术,至今在中西学术界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而且在短时间内要出现公认服众的定义与概念是很难的,这也是在课堂上讨论频率最高的问题。而对于公共艺术专业的教师而言,一定要告诉学生公共艺术这一领域所涉及的专业范围,以及公共艺术专业与其他艺术设计专业的不同之处。公共艺术是由西方国家传入我国,具有开放特质、公众可自由参与或互动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本质在于艺术所体现的公共性特征以及人们对其的认知与理解。所以,要让学生明确日常生活中在公共空间内所见的雕塑、壁画、水景、装置、设施等艺术设计表达形式并不一定都具备公共性这一属性,而公共艺术的教学内容也绝不是单纯的雕塑、壁画、设施等相关的专业表达技能的练习。也由此可知,公共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等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具有一定差异的,众所周知,后三个专业的本质是培养具备完善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而公共艺术则应该培养技能与能力并重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其教学内容不应仅限于培养某一专业技能,而更多地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对公共艺术专业的学习的方法

我国艺术设计学科高等教育发展至今,学生更多地是掌握技能,以及通过不断的练习对其专业技能运用的熟练程度。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惯例上会要求学生掌握手绘、CAD、3Dmax建模与渲染等必需的方案表达技能,又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应掌握Photo⁃shop、Adobe illustrator、CorelDraw等技能。但是公共艺术所涉及的表达形式要远远超过当前艺术设计学科范围下任何一门专业,甚至可以说是其总和,如果还是按照惯例去思考,学生是不可能在四年的时间内掌握其所涉及的所有表达技能的。所以,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公共艺术专业的学习方法并非灌输式的技能训练,学生也不是被动去吸收公共艺术专业的相关知识信息,而是主动建构公共艺术专业知识与能力的意义。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公共艺术专业的学习应该是由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对相关知识信息与技能需求进行加工与筛选、消化与理解、思考与运用,是教师、学生与专业内容相互作用的学习过程。

二、建构主义视角下公共艺术专业教学模式的思考

从理论的角度而言,公共艺术专业教学在建构主义视角下是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的,并且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础之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力的培养则是开展公共艺术专业教学模式的根本目标。

首先,笔者建议在公共艺术理论教学中采纳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的抛锚式教学模式(anchored instruc⁃tion)。该模式是一种营造学习环境的教学方法,由情境为基础带入教学内容,以体验为出发点,为学生带来完整的教学内容认知与理解。所以在教学体验过程中,将教学的信息内容嵌入教师提出的问题之中,引发学生的兴趣或思考的热情,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里,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教师在进行理论类课程教学的时候,需要根据公共艺术理论课程的要求设置与学生有关联且能够让学生接受的授课背景,让学生可以在基于背景所产生的情景影响下接触、思考、理解公共艺术专业相关理论知识。而根据公共艺术专业的特性,其理论教育最合适的地点并不是在学校的教室,而是在城市环境的公共空间之中,在感受公共艺术作品的过程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理解公共艺术于城市、于社会、于公众的含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理论的传授方法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陈述性讲授,学生对理论的认知方法将不再是固有的被动接受与记忆,而是在观察、感受的过程中进行思考,教师则在这个过程中适当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加强学生与学生对问题的交流与讨论,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以此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在学生探索问题答案的同时,鼓励学生之间展开合作探讨,教师也可以合作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并在之后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其次,笔者建议在公共艺术专业能力教学中采纳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的案例教学模式(case-based learning)。该模式指的是一种教学内容设计模型,以专业案例为导向,并且其导向是开放式的,本质是一种教学策略,其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去复制案例的内容,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内容的观察开始思考并理解,在不设置单一答案的前提下展开相应问题的讨论,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与决策能力。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同时强调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基于此,教师在进行专业能力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清晰地认识到公共艺术专业本质上是一个新生的泛媒介学科,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它不仅跨越常规艺术设计学科的界限,同时也跨越文化和时间的界限,这就是为什么其定义始终模糊而又不断发展,难以描述却又一直存在。对于公共艺术专业能力的教学,不应纠结于教导学生“会”做什么,而应开拓学生“能”做什么的可能性。所以案例教学模式的使用并不是要让学生掌握案例中所涉及的所有技能,又或是去临摹复制案例,而是引导学生能够掌握案例整体操作各方面因素,并开拓学生将案例在未来继续发展和改善的可能性。这其中大致包含空间环境分析的能力、案例展示讨论的能力、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以及基于个人经历的表达沟通能力等,简单来说,这里培养的是综合性的专业能力素养,而非完全的专业技能。

最后,笔者建议在公共艺术专业实践教学中采纳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的支架教学模式(scaffolding in⁃struction)。该模式指的是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触发深层次的学习欲望与能力,基本包含三个特征:其一是教师应对学习活动具有完整且系统的把控能力;其二是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其三是在互动过程中对学生的有效支持与指导。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时候,需对学生实践活动的内容进行分解。在明确实践教学目的的前提条件下,基于公共艺术实践活动的机制,将整体的实践活动划分为若干步骤递进的框架。如公共艺术实践创作的基本意图、调查实践的地点特征、分析相关的环境因素、探讨涉及的表达媒介、绘制初步的设计方案、考察采用的技术材料、方案实施的具体操作、完成后的意见反馈并总结回顾整体实践过程等,以此来保证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提升其自身的创作设计能力、团队协调能力以及对整体方案实施的把控能力。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并不是以评判者的身份来评价学生实践活动的好坏对错,而是以顾问或是成员的身份融入学生实践团队中去,与学生一起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和思考,并以启发和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能够自主发现问题并尝试着去解决问题。待实践活动完成之后,教师可依照之前划分的框架,对学生的实践活动情况进行细致客观的评价,并提出实质性的建议。

基于建构主义的公共艺术专业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为目标来开展的。而作为一个新生的艺术设计二级学科,套用、拼凑其他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一定不适合也不利于公共艺术专业发展建设的,探寻整体、系统、合理的公共艺术专业教学模式还需要长时间的沉淀与积累,笔者仅以建构主义理论提出一个思考的方向,而具体到各个培养的课程体系中,还有待后续的研究和进一步的实践。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艺术设计技能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星.云.海》
《花月夜》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劳动技能up up!
拼技能,享丰收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翻转课堂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