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

2019-01-11 18:22施鉴鑫
教师博览 2019年7期
关键词:乐理绘制乐器

施鉴鑫

(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浙江杭州 310000)

思维导图是以一个主题作为主干,辅以层层分支,由一个主题发展为多个主题的一种思维结构图。思维导图是一种可以促进思维整理和激发的有效辅助工具,既可以帮助学生清晰地梳理知识脉络,用形象化的方式复习和整理碎片化的知识,又可以帮助教师整合教学思维,理清教学思路。小学音乐教师要在充分把握音乐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将思维导图应用到音乐教学中,让学生对音乐有清晰的认知,从而更好地学习音乐。

一、发挥想象绘制思维导图

音乐欣赏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地位很重要,因此教师必须充分重视。歌曲是音乐欣赏教学的主要内容,因此教师要深度挖掘教材,全面理解感知教材中歌曲的内容,以顺利推进音乐欣赏教学的开展。在具体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绘制思维导图。

(一)深挖教材,了解内容

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都是经典的名家名曲,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小学生思维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探究知识的能力不强。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首先吃透教材,对教材中的歌曲有精准的把握,这样才能更好地设计出科学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欣赏歌曲。

(二)发挥想象,绘制主题

要想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有效运用思维导图,首先必须有一个清晰明确的主题,因此在欣赏一首歌曲时,教师要让学生寻找主题。由于小学生能力有限,这个主题也可以由教师展示给学生,学生再寻找相关分支就相对简单了。

思维导图要源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教师要激发学生适当地进行想象和联想。比如在教学人教版音乐二年级上册《小红帽》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大家听过《小红帽》这个故事吗?你们愿意给大家讲一讲吗?”学生对这个故事还是比较熟悉的,课堂氛围被激活。这时教师没有直接引入歌曲,而是让学生根据故事内容,绘制一个思维导图。教师给出思维导图的主题——戴红色帽子的小女孩。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参与热情极高。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形式不一,大多图文并茂,有的甚至直接使用彩绘的形式展现歌曲内容。思维导图让音乐欣赏教学更加生动,将学习内容更加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探索的热情自然高涨。

二、通过思维导图掌握乐理知识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必须让学生对自然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感到好奇,积极主动探索音乐相关理论知识,在对歌声、乐器的了解和体验中,发现歌曲特点,辨别节拍的高低、快慢、强弱。”因此,初步建立乐理体系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目标。

(一)剖析歌曲,感知乐理

在进行旋律分析的同时,发现和归纳音程、节奏、节拍、调式、调性、音高、音色、速度等基本的乐理要素及其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是乐理教学的目的。要想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乐理知识,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和鉴赏歌曲。鉴赏歌曲的形式多样,常见的有聆听法、体验法,在聆听、体验的过程中,学生感官被调动起来,能从中收获歌曲的内涵。在反复聆听中,学生的思想和想象被激活,情感体验更加深刻,艺术素养得到提高。

(二)乐器展现,把握节奏

乐理知识是比较抽象、枯燥的,如何将乐理知识讲解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注意力,是每位音乐教师需要着力研究的。与乐理知识不同,思维导图是形象的、具体的,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把握歌曲特点。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乐理知识时,可以让他们以乐器为主题,绘制思维导图,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把握乐器特点,进而掌握歌曲节奏、旋律等内容。

比如《大头娃娃》这首歌曲比较欢快,为了让学生感受歌曲的这种特点,教师选择了四种不同的乐器演奏:第一种是竖笛,第二种是葫芦丝,第三种是钢琴,第四种是琵琶。学生在聆听教师演奏这些乐器的过程中,感知歌曲的节奏、旋律。结束聆听后,教师让学生绘制一份思维导图,主题就是乐器。学生首先将四种乐器画出来,然后根据自身的认知,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教师让学生注意将每种乐器的种类、材质、音色、结构特点展示出来。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对歌曲《大头娃娃》会有更准确的了解和把握。

在学生掌握了歌曲《大头娃娃》的特点后,教师让他们选择一种最适合这首歌曲的乐器进行演奏。这样的教学设计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需要,让他们更好地掌握了乐理知识,同时还激活了他们的思维,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对音乐的体验也增强了。

三、用思维导图实现与音乐情感的对接

音乐欣赏教学的效果取决于学生对音乐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取决于学生情感与音乐之间是否实现了情感对接。黑格尔说:“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小学音乐教师要紧紧抓住音乐的本质,利用思维导图激活学生想象。学生借助思维导图生发出来的情感、建立起来的音乐审美观是具备极高价值的。

(一)趣味演绎,内化情感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走进音乐作品,深刻体验作品的内在情感,用生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帮助他们在聆听欣赏中提升音乐审美能力,达到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的目的。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学生兴趣点,展开趣味演绎活动。音乐是一门艺术学科,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特性,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绎歌曲。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会全身心投入,对歌曲也会有更深刻的感知和体悟。

(二)归纳评价,延伸思维

学生表演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表演进行总结评价。这时教师就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进行评价,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可以更好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当然,教师想要一一绘制每个学生的评价性思维导图显然是不可能的,可以发动学生,让学生自己绘制自评性思维导图,以及他评性思维导图。多元评价对学生的帮助作用是显著的。评价性思维导图既可以选择精练的语言,又可以使用线条、文字、图画等形式体现出来。这样,学生的表现也就一目了然了。

比如在欣赏歌曲《数蛤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张纸,让学生在这张纸上绘制思维导图,包括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自己的课堂表现和同桌的课堂表现。教师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各样的蛤蟆,并介绍蛤蟆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引导学生学唱歌曲《数蛤蟆》。在学唱过程中,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在绘制思维导图时,有的学生用小红花进行标记,有的画大拇指进行标记。丰富多样的形式让学生的思维导图趣味盎然。学习活动结束后,教师让学生对自己的同桌进行评价,学生根据思维导图中的记录,准确进行评价。这样,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凸显出来的优点都展现了出来,学生对自我的认知也更加全面、客观。

音乐欣赏是对音乐旋律的感悟、音乐内容的理解以及音乐情感的体验等多方面的综合,对陶冶学生心灵,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小学音乐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以思维导图为载体开展音乐欣赏教学,让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更好地把握歌曲内容和乐理知识;组织学生进行音乐演绎活动,并借助思维导图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以提升学生音乐欣赏水平,延伸学生思维,拓展教学维度。

猜你喜欢
乐理绘制乐器
学乐器
绘制童话
高校乐理与视唱练耳整合课程的多样化教学
作品赏析
全球首张人类细胞蓝图绘制成功
乐器
艺术考生如何将视唱练耳与乐理知识相结合
神秘的不速之客
画说乐理(七)
奇妙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