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备课”“备真课”: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必然选择

2019-01-12 02:32江苏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黄玉红
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17期
关键词:管理者课文教材

江苏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 黄玉红

时代在发展,课程在改革,如何以新课程理念来审视传统的备课,让备课与课改同行,成了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话题。

一、在立德树人语境下,实现课堂教学提质,摒弃“假备课”,倡导“真备课”是必然的选择

十九大报告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是党中央对教育事业提出的新要求。毋庸置疑,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是以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

质量是学校安身立命的“魂”,是语文教学发展的“根”。教育的高质量是以课堂教学为承载的,而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又依赖备课的导向和引领。

在立德树人语境下,如何实现备课的深度变革,有识之士认为,必须摒弃“假备课”,倡导“真备课”。新课改以来,广大教师努力探索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使课堂教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然而,由于一些教师尚未真正理解新课程理念和备课的真谛,致使备课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虚假和浮躁,诸多的失真现象可以说是触目可见。以下几种类型,已经成了备课的常态。

一是“涛声依旧”型。课改的浪潮汹涌澎湃,有些教师的备课本却“涛声依旧”,购买《优秀教案集》,从书上“搬”到本子上,目标依旧,设计过程依旧。还有些教师,“珍藏”着自己的“旧船票”——备课本,教同年级时,不辞辛苦地“复制”一遍,或干脆把备课本换上新封面当作“新船票”,试图登上新课改的航船。

二是“快捷嫁接”型。网络,方便了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鲜活的资源。但目前很多教师不是科学使用网络,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开阔自己的视野,而是在备课本上进行“快捷嫁接”:鼠标一敲,链接“百度”,打开“教案设计”,点击“打印”,教案有了。有时间抄一下,没时间直接贴到本子上,真是快捷、方便又节时。

三是“有骨无肉”型。我们也见过这样的备课:教学目标(略);教学重难点(略);教学过程(1、2、3);作业设计(略)。这样的备课除了简单地罗列几个环节,其余的内容均不呈现,呈现的仅仅是“骨架”,无血无肉,看起来索然无味。

四是“七拼八凑”型。开学初,教师们便领取了属于自己的任务——一人备课一至两个单元。备好后,合并成全册教案,每人一份。美其名曰“三个臭皮匠,凑成一个诸葛亮”。但上课前,愿意浏览别人教案的少之又少,这样拼凑起来的教案成了美丽的摆设。

五是“千课一貌”型。备课已是“机械化”——一个流程可以应用于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年段。如导入新课—讲读新课—归纳小结—布置作业,对教材的特点、学生的特点、学生行为的动态变化、教师的个人风格等完全置之度外。这样的备课属于程式化备课,缺乏个性,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更有甚者,课前干脆不备课,尤其表现在写作指导和口语交际课,很少有教师备课,往往凭着自己的一时灵感教学,等有时间再补写。备课中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的问题,主要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学校教师思想认知上的不足和教学管理上的疏忽,备课未能受到足够的重视和理解。

1.教师这样认识备课——备课就是备查

下列几种现象值得警觉:

第一,教师们在备课上有立意肤浅的现象。为数不少的教师认为是否备课无关轻重,只是写给自己看看而已,对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和专业成长并无多大用处。

第二,教师们在备课上有责任缺位的现象。很多教师并没有把认真备课视为自己的教学责任,只是应付领导检查而已。所以,对自己在备课上没有任何要求。

第三,教师们在备课上有技术陈旧的现象。不可否认,相当一部分教师还没有掌握备课的方法,只是按照“套路”,书写几个“流程”而已,备课是做着简单重复的“动作”。

2.管理者这样检查备课——数页数、看环节

存在下面几种倾向:

第一,管理者对备课认识有庸俗化的倾向。一部分管理者认为教师“只要肚里有货,上课能说会道”就行,备课本只是应付上级部门检查而已;相反,一部分管理者则认为备课写得越详细的教师就是好教师。

第二,管理者的备课理念有浅表化的倾向。一部分管理者认为备好课,教师到课堂上就能上课,与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提高教学质量并没有多大关系。简言之,这部分管理者备课理念尚处于浅层次。

第三,管理者管理备课的技术有简单化的倾向。一部分管理者在检查教师的备课时,只是点一点备课的数量,查一查课时全不全,看一看教师书写的字体是否工整。

基于教师和管理者在认识上、操作上等多方面的原因,教师在备课时就“悄悄蒙上领导的眼睛”,只是在白纸上写上黑字而已,至于内容乃至质量则不多思考了。

笔者认为,对备课中出现的问题的反思应当进入一个更深的层次,一些问题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如社会上出现的一些虚假、浮躁之风,同样进入语文教学领域,致使备课失去本真。

在立德树人语境下,实现备课的深度变革,必须摒弃“假备课”,倡导“真备课”。什么是“真备课”?有专家认为,备课应该是终身的感悟,而不是一时的偶有所得;备课应该是刻在心中永远难以忘怀的教学蓝图,而不应是写在纸上供人查验的“吃饭家什”;备课应该是形式和内容俱佳的美好篇章,而不应是徒有外观的“花拳绣腿”。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实现“真备课”?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提升:一是树立正确的备课指导思想,确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的价值取向和以课程新理念为出发点的备课观,以课程标准引领备课,以崭新的教学设计代替传统的教案,融入教师的科学精神和智慧。二是改变传统备课的设计理念,变教案为学案,变师案为生案,使教案为学生的学服务,变“以教论学”为“以学论教”,从重视“教”的构思,转向重视学生“学”的引导。三是备课要着力凸显个性,闪耀独特的思维亮色;要充分体现开放性和动态生成性,体现教师的创造力,不要迷信教参和教案集。

二、在积极语用视域下,实现课堂教学增效,革除“虚备课”,崇尚“备真课”是必由之路

2017 年9 月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人民日报》撰文强调:“深入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变,掀起‘课堂革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的具体化,又是坚持内涵发展,加强教育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的重要内涵。

课堂革命,势在必行。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的备课将怎样变革,研究者认为,革除“虚备课”,崇尚“备真课”是关键。什么是“备真课”?笔者大致归纳了三点要义:一是设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实施要体现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二是“备真课”就要回归语文的本色天然、简朴实在。崇尚“备真课”,就要给备课“减肥”“消肿”“去水”“瘦身”,摒弃那些不必要的烦琐、花哨,力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流程科学、媒体得当、讲究实效。三是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的特点合理地选择课程内容,依据认知规律有效设计教学流程,坚持以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为主线设计流程,做到板块清晰、流程简洁。

在“积极语用”视域下,如何做到“备真课”?近年来,不少学校在实践中,总结出“备真课”的新理论、新经验、新探索。

课程标准的实施和语文教科书的开发,以及如何利用好教科书这一范本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教材和使用教材。教师在备课时,除了要深刻理解教科书编写的指导思想、体系、模式,重点在于如何正确解读教材、理解教材、处理教材。

由于课程标准的实施以及新教材的使用,给小学语文教学吹来一股清新的改革之风。无论教学观念如何更新,教材如何变革,对教学来说,深入钻研教材,正确处理教材都是永恒的要求。有专家提出,教师钻研教材,要能深入文章,入乎其内。因为只有入乎其内,方能和作者心心相印、息息相关,同呼吸共命运,成为作者的知音。处理教材要浅出,要出乎其外,唯有出乎其外才能循循善诱,才能吸引学生,才能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讲解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后需要花在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按照专家学者的见解,笔者认为教师“备真课”至少要把握三个关键。

1.钻研教材时,当做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意思是说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读教材。笔者认为,应从这样三个角度去读:从成人的角度读作品,从学生的角度读文本,从职业人的角度读教材,几个回合下来,就像是在横看、侧看,从远、近、高、低各个角度看庐山,教者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成人的视角,读出自己的独特理解;学生的视角,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职业人的视角,把准文本的价值取向。钻研教材,要“三心”相通:一要理解编者和作者的心,二要锤炼学生的心,三要体现教者的心。

首先,教师应把自己作为一个读者。以《水》这篇课文为例,从这篇课文中,教师可以读出许许多多:会读出因为缺水,当地人苦不堪言,“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调侃的话语中透出的是辛酸,表达出的是极度渴盼水的滋润;也会读出村民们在期盼的雨水中的畅快淋漓的欢乐,母亲用一勺水为我们浇身子时那份细腻的舒适感、甜蜜感,对生命之源有种深深的敬仰之情,这样的“乐”中掺杂着一份苦涩,一份艰难;有的教师因为有自己独特的阅历,还能读出人们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一点点水就能让他们如此快乐,作者写这篇文章也花了大量的笔墨来写“乐”,而且两次写到母亲“笑”,言语之间也透出当时那个年代的人有着那种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

其次,教师应用学生的眼光来阅读这篇课文。成人读出的不能一股脑儿强加给学生。教师必须蹲下身子,从学生的角度来读课文,看看能读出什么。笔者觉得学生在读过课文、读过课后的习题后,会读出“苦”与“乐”这两个字,会读出那儿因为缺水很苦,会读出孩子们在雨水中欣喜若狂,会读出“水很珍贵。”但这些仅会以概念的形式出现,学生读不出因缺水带给人们极度的痛苦,一点点水带给他们身心无比的欢愉。

最后,教师应从教学的角度来审视这篇课文。备课时应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这篇课文作为学生学习的材料时,它的价值取向是什么呢?应让学生学会品读语言文字,应让学生领悟到“水,是苦乐之源,是生命之源”,在幼小的心灵中激起情感的涟漪。

笔者认为:教者只有深钻教材,读懂教学内容的本义,读出教材的引申义,并赋予新义,与作者同喜同忧、同欢乐共悲伤,才能在课堂上挥洒自如、游刃有余,才能用自己的感情去感染学生,不至于“随波逐流”,在教学中才有可能共同演奏一首和谐精彩的奏鸣曲。优化备课就应这样设身处地地站在不同的角度读教材,才能准确地把握学生学习的起点和疑点,把握阅读的发展点,最重要的是能把作品当作教材、学材。

2.处理教材时,当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钻研教材时,教者站在了最高层,欣赏到了无限风光,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创造性地通过一个载体让学生也收获到很多。教师为此应对教材进行处理,使之成为一个最合适的载体。所以,教师备课中处理教材要既不囿于教材,又源于教材,重本、用本,但不唯本,巧妙地对教材进行处理,使教材成为课堂上使用的“学材”,实现“教教材”向“用教材教”、“教本”向“学本”转变。这是优化备课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

例如,备《水》这篇课文,首先,可以对文本进行取舍与重组。长长的课文梳理成两部分:三处句段组成“缺水之苦”,两段话组成“有水之乐”。其次,对文本进行扩容。要提高学生的认识、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厚他们的积累、加深他们的感悟,仅有文本中远离学生生活的事例还不够,还应链接现实生活中有关缺水的图片,加上教师对相关知识的介绍,以丰富教材内容。

这样,学生学习的材料不仅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而且是丰富的:有文本中的,有生活中的。的确,备课时,教师要有一双学科的慧眼,要有一颗智慧的脑袋,不要被教材束缚了自己的手脚。

3.课前预设时,当期待“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教者都期待学生在课堂上能像戏蝶和娇莺那样自由自在。带着这样的理念,教师就要真正做到“以学定教,为学服务”。

例如,《水》这篇课文进行预设时,教师了解了学生,假想了课堂,预设了这样的思路:以“苦”和“乐”为线索。第一板块:品味苦;第二板块:感受乐;第三板块:苦乐交融,合理拓展,揭示主旨。所采用的方法是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进语言文字,玩味语言,自读自悟。事实上,备课时,预设的方案不止一种,广辟蹊径,择善从之。如第四自然段,也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扣住三个“滑”,引导学生上下文联系,比较“滑”和“流”“淌”的区别,然后再深入作者内心,体会()滑过脸庞……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情况灵活地教学。当然,学生如何一步步学习不需要教师操纵,但要备好“策略”。

如此备课,也就做到了“大小结合”。“大”,是大视野,大手笔。“小”,即重点部分的环节设计要精细化。备课中“大”和“小”的关系,笔者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第一句,大处着眼,小处着力;第二句,大的框架要张扬个性,小的细节要平实,层层推进;第三句,“大”靠的是文化底蕴,教学理念,“小”凭的是教学功底。我们在备课中既要纵横捭阖,又要精雕细琢,如此适度地把握好“大”与“小”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便能游刃有余,从容大气了。这样,一节课备完,教师带着自己的思考走上讲台,课堂上能操作且有实效,发展的是学生。作为教师,一定也有许多收获。如果每节课都这样去备,几年下来,教师也就能“化蛹成蝶”。

总之,聚焦“真”,备课就能真正做到“实效、创新”,才能真正为教师留下自由发挥、自我完善、自我管理的空间,真正给教师腾出时间去学习、研究和改革。“真备课”“备真课”是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必然选择。

猜你喜欢
管理者课文教材
请别拿管理者的标准要求员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窗口和镜子
背课文
从孔子的管理思想谈管理者的自我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