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科学区域的“硬件软件”,激发幼儿探究激情

2019-01-12 09:16王春红
好家长 2019年6期
关键词:蚕宝宝黏土科学

文 王春红

一、做好“硬件”,是支持幼儿探究的基本

这里的“硬件”是指空间布置、材料提供等外在环境。它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创造的、能支持幼儿自发探究的物质环境。

(一)空间支持

创设班级科学区,首先要做好空间规划。我们将科学区设置在相对安静的区域并且离水源比较近,要能容纳幼儿和教师同时活动,并能提供方便幼儿取放材料的空间。空间设置好后还需要根据幼儿的需求进行动态调整。

(二)材料支持

操作性。我们提供的材料必须具备可操作性。如在“养蚕区”,我们提供了用于记录蚕宝宝变化过程的记录本、记录蚕宝宝蜕皮所需天数的图表以及方便仔细观察蚕宝宝的放大镜等。如果不提供这些材料,幼儿的观察只限于“看看”,可进行的活动就非常有限。

层次性。为幼儿提供的材料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例如,在“喂‘瓶宝宝’吃东西”的活动中,提供体积和瓶口大小不同的瓶子、大小不同的豆子“食物”、大小不同的漏斗,供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操作。

生活性。挖掘生活中的资源,让幼儿的科学活动从他们身边常见的事物开始。来自生活的材料更能引起幼儿的共鸣,这些材料大多数是低结构的、开放性强,可以使幼儿的探索更自由、深入。

针对性。我们需要充分评估幼儿的理解力 ,并以“搭鹰架”的方式支持他们的学习。例如,幼儿普遍认为物体的沉浮与物体本身的轻重有关,因为他们发现木头浮、金属沉,且其他所有充气物体也都是浮的。当我们发现幼儿形成错误概念或者某方面发展较为薄弱时,就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投入材料,帮助他们重新理解。

二、做优“软件”,是支持幼儿探究的保障

这里的“软件”是指教师的语言、动作、管理等方面的环境。它是教师引导幼儿进行自主探究的隐性环境。

(一)语言支持

介绍科学区。科学教育可以渗透教室的各个角落,但同时也要有一个集中进行科学教育的科学区。教师可以向幼儿介绍科学区里的材料有哪些、工具有哪些、植物有哪些。教师的介绍能降低幼儿对材料的陌生感和材料误用的概率,使幼儿产生兴趣,激发幼儿与材料的积极互动并创造性地使用材料。

使用科学词汇。语言与科学的发展应齐头并进。比如,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呼吸、营养、溶解等科学词汇,让幼儿通过词汇理解科学概念,同时也通过科学概念理解词汇。

激发探究兴趣的语言。教师在幼儿的探究活动中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将探究引向一个明确的方向,教师要善于利用问题作为提供新挑战和激发幼儿活动兴趣的方式。

师幼或集体谈话交流。教师与幼儿进行口头交流或引导幼儿之间进行分享交流,也可以成为了解他们不断变化的想法的重要渠道。特别是幼儿之间的分享讨论能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因为他们相互挑战。这些挑战能拓宽幼儿的知识面,使幼儿在分享交流中积累经验并完善理论,教师通过幼儿交谈得到的信息,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并以此为依据来投放材料。

(二)行动支持

新材料启发示范。当投入新材料后,教师不能仅仅做“观察者”的角色,更要做好启发和引导。例如,在沉浮区投入新材料黏土时,教师先出示了一个圆形的黏土球,并问幼儿它在水里是沉还是浮。当幼儿进行预测后,教师将黏土球放在水里,请幼儿看看会发生什么。幼儿开始讨论并认为黏土是沉于水中的,教师接着做了一艘黏土船,还请幼儿预测船是沉是浮,并讨论原因。

直接入区操作。教师直接动手操作,会增加科学区的吸引力。例如, 已经很多天没有幼儿进科学区玩了,当教师独自在科学区玩起某种材料后,部分幼儿会被吸引进来,当他们对这些材料产生兴趣后,教师则可以慢慢地退出。

适当给予帮助。鼓励幼儿自主探究,但是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帮助。例如,弹珠通过弯曲的管子时,幼儿用了很多方法都没有成功,当幼儿想放弃时,教师可以支持、安抚并适时暗示,帮助幼儿走出“瓶颈”,进入探索的新兴奋期。

观察记录。维果茨基教育法告诉我们:教师要成为细心的观察者,能用观察中获得的信息,为幼儿创设亲身体验的互动环境,并支持他们的学习。教师要观察、记录幼儿的探索过程、评估兴趣与已有经验,当教师持续对幼儿进行观察和评估时,用评估所得的信息计划下一次学习活动。

幼儿的学习是动态的,科学区环境也需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不断进行调整。我们要不断优化科学区的“硬件”和“软件”,使两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获得终身受益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幼儿园)

猜你喜欢
蚕宝宝黏土科学
不一般的黏土插画
蚕宝宝养成记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黏土多肉植物
蚕宝宝
报纸“黏土”等
蚕宝宝流浪记
蚕宝宝流浪记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