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器乐鉴赏课的教学策略探究
——以舒伯特《鳟鱼》钢琴五重奏为例

2019-01-12 16:08肖妍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鳟鱼变奏曲器乐

◎肖妍

中学音乐教材中的器乐欣赏很多曲目篇幅较长,音乐意义也非常深刻。对音乐基础不是非常扎实的中学生来说,理解这类音乐的思想内涵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器乐欣赏作为音乐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与学生必须面对的难题。通过研究调查发现,现阶段初中器乐音乐鉴赏课的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由于音乐篇幅的巨大,很多教师只局限于教授学生对音乐主题的欣赏与理解。

可想而知,一首具有三至五个乐章的音乐作品,显然不能用一个短小的音乐主题来替代全曲的思想内涵。其次是为了知识而教授知识,在器乐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涉及到很多乐器的了解,很多教师并没有将音乐思想渗透到乐器中去,而是切断了乐器与旋律的联系,这样的音乐鉴赏教学是没有灵魂的。下面笔者以舒伯特的《鳟鱼》钢琴五重奏为例,探究初中音乐课堂中器乐音乐欣赏的教学策略。

一、精彩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无论教学内容有多么复杂,教师能设计好一个精彩的导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亦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首先导入部分应当紧扣课程主题,人音版八年级教材组在编写舒伯特《鳟鱼》钢琴五重奏这一课时,提前加入了一课经过改编的与《鳟鱼》五重奏主题旋律一致的合唱歌曲,这就为教师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器乐音乐最难理解的就是旋律的思想情感表达,而教师正好可以将这首《鳟鱼》小合唱作为导入欣赏曲目,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风格的变化特点,这样一来学生明确了歌曲的情感基调,通过这一首合唱曲目的旋律以及歌词的描述,学生已经了解《鳟鱼》大概的内容,基于中学生现有的音乐基础,这种旋律情绪变化的感受应当是较为容易的。学生拥有了对乐曲中心思想的了解,可以为随后的器乐音乐整体欣赏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巧妙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音乐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但作为音乐教师,应当深刻地思考一下怎样做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笔者认为作为学生,由于生长环境、各自性格的不同,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这种主观思想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五彩缤纷的。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作品的理解一定也是大不相同的。作为音乐老师,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

在教授舒伯特《鳟鱼》钢琴五重奏的过程中,很多老师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结合图片,或者结合短视频,将其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引导学生快速理解乐曲内容。但笔者认为这种墨守成规的教学方式大大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种做法是不太合适的,音乐教学的一个难点就在于学生对一首作品的理解可能最终还是教师的理解,教师通过语言的讲授、图片的引导,将自己的理解灌输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极大压制了学生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埋没了音乐学科的特色。音乐是无形的、流动的音符,之所以作曲家创作了器乐,他是把自己难以言表的内心情绪借助音符、节奏等音乐元素表达出来,是一个开放性的作品。如果教师仅仅用一些图片、言语直接表述给学生,那么音乐就丧失了它最本质的意义。

笔者认为,可以将《鳟鱼》钢琴五重奏的五个变奏分离开来,以打乱的顺序让学生对其进行情绪上的分辨,适当地给学生提供一些情绪表达的词语,让学生根据自己内心的想象,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自行进行选择判断,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这一段音乐的联想,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音乐的情绪,将音乐变活起来。通过学生的思想风暴之后,教师接下来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打乱的五个变奏按照逻辑思维来排排序,在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整合,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排序创编一个符合逻辑思维的小故事,最后让学生自己串联起整个音乐。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自己真切感受乐曲的逻辑思维,甚至可以让学生感同身受,更加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培养无疑是非常有利的。

三、善于渗透音乐要素

上文的叙述笔者基于音乐情绪层面,属于宏观描述,学生在体会过音乐整体思维之后,对整首乐曲的把握已经上了一个台阶,那么我们的课堂也应当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过程,在宏观视野的基础上逐步渗透细节知识讲解。

舒伯特《鳟鱼》这首作品是一首变奏曲体裁的钢琴五重奏,最终我们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变奏曲,什么是钢琴五重奏,如果直接跟学生讲解钢琴五重奏的概念,作为中学生的乐理基础是无法很好理解这种体裁的,这就要求音乐教师灵活善变,巧妙地在音乐变化中渗透进各种音乐要素。

首先,在音乐情绪变化之时,教师可以渗透进乐器的要素,因为每个变奏情绪的不同,是不是所用的乐器也不同呢?可以将这个设问抛给学生,让学生仔细聆听主奏乐器音色的变化,将不同的情绪对应上不同的乐器。例如欢快的小提琴与钢琴、祥和的中提琴、变得凶猛的钢琴与柔弱小提琴的对抗、苍凉的大提琴等,让学生自己分辨出每一种乐器所对应的段落,并用自己的话描述这种音色给人什么样的联想,正好可以结合之前所畅谈的小鳟鱼经历,使得学生又进一步加深了对全曲的印象以及情感的把握,也达到了了解乐器特点的教学目标。

其次,可以带领学生更加细致地感受音乐节奏、速度以及调性的变化,让学生领悟到音乐情绪的改变是由哪些音乐要素的改变所形成的,例如第一个变奏、节奏的跳跃性、速度的轻快性、颤音的使用成功表现出小鳟鱼开心的心情与活泼的个性。而第二个变奏中提琴悠扬的速度带来的舒缓主题,让人联想到安详、温暖。第三个变奏用急促的节奏表现出小鳟鱼的慌乱紧张感。第四个变奏作曲家运用拟人对话的手法,钢琴与小提琴的急促节奏对抗,表现出小鳟鱼的挣扎。第五个变奏转向了小调,用缓慢的节奏表现出凄凉的感觉,暗示小鳟鱼的结局等,这种音乐节奏、速度与调性的分析,让学生感受音乐要素宛若一支神笔,可以很清晰地描绘出主人公的性格、心情与处境,学生在内心中一定会感叹音乐的伟大。

最后,经过这些音乐要素的巧妙渗透,为解释变奏曲概念做了良好的铺垫,学生通过多遍的聆听,相信已经掌握了歌曲的音乐主题,可以让学生自行寻找每一次变奏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由此引出变奏曲以及钢琴五重奏的概念;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用变奏曲写作小鳟鱼的故事,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乐曲体裁的掌握。

结语

虽然器乐没有一言一语,但是作曲家其实说了很多很多,只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自己想象,这种情绪的表现方式是语言无法企及的,这也是音乐伟大性的体现。正是由于音乐的伟大性,才让其成为全世界通用语言。作为老师应当用行动向学生展现音乐的伟大,而不能仅仅为了教授知识而忽视了音乐中美的存在。

猜你喜欢
鳟鱼变奏曲器乐
民歌主题变奏曲
中国器乐表演艺术研究的理论建构
媒介视角下中国民族器乐的传播和发展
年年有“鱼”
心情变奏曲
春日条纹变奏曲
聪明的鹰
新西兰鳟鱼生存之道: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老棉裤变奏曲
大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