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杀死了祥林嫂”
——《祝福》一课的教学智慧

2019-01-12 16:08廖志元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阿毛祝福祥林嫂

◎廖志元

一、课堂过程

上《祝福》一课时,我让学生探讨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原因:“祥林嫂在祝福声中悲惨的死去,甚至没人说得清是怎么死的,结合全文,你认为是谁杀死了祥林嫂。”学生若有所思,先窃窃私语,之后讨论声越来越大。反馈交流时,有的学生认为是“我”,说“我”是最后一个与她接触的人,祥林嫂问起鬼神的事,“我”没有给出一个满意答案,一句“说不清”让祥林嫂彻底绝望而死;有的认为是柳妈,柳妈告诉她“死后要锯成两半”,让她生无所恋,死有所惧,即使捐门槛,也不确信能改变死后命运;有学生说是四婶,捐完门槛的祥林嫂理直气壮地去做不被允许的事情——准备祝福物品,四婶的一声断喝“放着罢,祥林嫂,我来拿”,让祥林嫂重回了现实,“手像受了炮烙一样,缩了回来”,从此精力不济,一夜之间“眼睛窈陷下去”;也有说是众人和四叔。我心里暗自高兴,学生的分析很有道理,祥林嫂的死的确与之有关,但又没能解决谁是真正“凶手”的问题。

我继续问:“他们好像跟祥林嫂的死有关,但他们能称为凶手吗?”学生说不能,陷入沉思。这时一个学生举手,说“狼”,顿时一片哗然,“是狼吃掉了阿毛,丧夫失子,让她失去了精神的寄托,也失去了在贺家坳赖以生存的名分和房子。祥林嫂逢人便说阿毛,起先别人还有点同情,陪着掉几滴眼泪,后来阿毛的故事成了渣滓,让人生厌了,但她还是讲着。可见,阿毛死时,祥林嫂也死了。”他的回答让学生安静了一些,但还有同学在笑。

这位学生的回答很有思想,也有一定深度,触摸到问题所在,但没直接揭示出来。我问:“狼是人吗?它有没有直接杀害祥林嫂?”学生哄堂大笑。这位同学有点不好意思,仿佛是个犯错的小学生。我说:“他的回答很好,很有全文意识,抓住了阿毛在祥林嫂生命中的地位,阿毛的死是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关键,分析逻辑严密。死的原因有很多种,贺老六死于伤寒,为什么这么关键的阿毛,是被狼叼走的?”学生不再笑了,再次陷入思考。

师:“狼有什么特点?”

生:“凶狠,冷酷,狡诈。”

师:“也就是说阿毛死于凶狠的狼口,如此看来,这样安排阿毛的死法有什么效果?”

生:“增强了祥林嫂的悲剧性。”

学生慢慢上路了,我心中暗喜。

师:“如何增强她命运的悲剧性的?”

生:“死于狼口,而不是死于其他意外。”

师:“祥林嫂为什么再到鲁镇?”

生:“阿毛死了,大伯把屋收回去了,走投无路了,只好回到鲁镇。”

师:“屋是谁的?”

生:“贺老六的。”

师:“贺老六留给祥林嫂的财产,大伯怎么有权力收回去呢?”

生:“在今天看来不合法,但在当时是有权的。” “族权。”

师:“这族权的强大,在文中还有哪些体现?”

生:“祥林嫂的被迫改嫁。”

师:“由此看来,对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影响族权跟狼比起来,哪个更严重呢?”

生:“族权。狼是偶然事件,族权对祥林嫂的伤害是必然的。”

师:“前面我们讨论的祥林嫂死亡原因,都不是直接促使她的死亡,四叔、四婶、柳妈、婆婆、大伯、小叔等,都披着人皮,甚至有的还出于某些善心,但实质上却比狼更残忍、冷酷。古代妇人身上背负着夫权、族权、神权三大绳索,把她们束缚得紧紧的,不能动弹和呼吸,直至死亡,这就是当时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而‘我’具有新思想,但在强大的封建体系中又显得多么苍白无力。‘狼’在鲁迅的笔下多次出现,是一个特殊意象,具有某种象征意义,同学们可以阅读《孤独者》《狂人日记》去深入体会。”

二、反思

本课中学生提出“狼”杀死了祥林嫂,是我始料未及的,初闻有点觉得答非所问,但我没有否定他,而是利用了“狼”这一意象,让学生去思考,鲁迅先生用狼这一意象对封建社会的揭露和批判。课堂中有很多意外,这些意外往往就是教学智慧的火花,需要我们去捕捉,去点燃,去利用,去挖掘,去生成。

作者简介:廖志元,男,九江金安高级中学语文教师,一级教师,九江市优秀班主任。自江西师范大学毕业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19 年。工作踏实肯干,刻苦钻研业务,一直致力于语文智慧课堂和智慧班级的探索,积极参加各级竞赛活动,论文屡获国家、省、市一二等奖,全市语文优质课评比获高中组一、二等奖,多次被评为“九江市高中语文教研先进个人”。

猜你喜欢
阿毛祝福祥林嫂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怎么死的?
——《祝福》的文本细读与推理
阿毛的故事
阿毛故事
“大吃一井”的阿毛
贼不打,三年自招
从女性独立人格缺失出发,解读《祝福》的悲剧
柳妈的善良是把刀
《祝福》中祥林嫂的抗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