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注爱 感受幸福
——《社戏》赏析

2019-01-12 16:08高君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平桥社戏人情

◎高君

一、借助矛盾营造文章氛围

鲁迅先生在文章中写到平桥村是“极偏僻”的,小到“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然而却是“我”的“乐土”,这一点是极为矛盾的。按常理来讲,这种“极偏僻”的地方,买东西都很困难,一般小孩子是不会对这么偏僻的地方感兴趣,但“我”却认为平桥村这个小村庄是“乐土”,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我”在这里不仅有自由,还有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同时还有“我”在别处没有的趣事,并且可以受到优待。虽然在客观条件方面,这里地理位置偏僻,但是在主观情感上,因为这里的人情之美成为“我”的乐土。

通过这一主客观的矛盾揭示出平桥村在“我”心中的重要性,营造出欢乐愉悦气氛,为故事的开展奠定了情感基调。这个小地方如此之好,“我”怎么能不喜欢,不怀恋呢?

在文章的开端还叙述了几件极具矛盾性的事件。首先写钓虾,鲁迅在文中写道“这虾照例归我吃”,明明钓虾的时候所有人都出了力,应该大家共同分享,但为什么只给“我”一个人吃呢,这一矛盾恰好与前文写到的“优待”呼应,体现出平桥村小伙伴的质朴热情。

其次对放牛的描写,鲁迅明明写到黄牛水牛都敢欺负“我”,而且小伙伴们不仅不帮“我”,还嘲笑“我”,“我”却并不恼火,反而还每天乐此不疲地跟着小伙伴们去放牛。这一处矛盾,则能够切实体现出这个偏僻的小村子民风淳朴,小伙伴们都把“我”当成他们真正的朋友,即便是嘲笑,也是善意的嘲笑,揭示出孩子的纯真;“我”并不恼火反而天天跟着小伙伴们去放牛,说明朋友之间关系的亲密。恰恰是这些矛盾的存在,为我们营造出一片充满爱与幸福的意境,为故事情节的深入发展做好情感铺垫。

二、通过矛盾体现文中人物的品格

《社戏》不仅着重讲述了双喜这个孩子王,对于阿发与六一公公这两个人物形象的描写也为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首先来说阿发,“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得多呢。”他竟然主动邀请伙伴们偷他家的豆,而且他竟然说摘自己家的豆叫做“偷”。阿发不是怂恿小伙伴们去偷别人家的豆,而是主张偷自家的,原因仅是单纯地因为自己家的豆子长得好,充分体现出当地人单纯、无私、大方的人情美,阿发坦然地将摘自家的豆叫做“偷”,偷得既愉快又好玩,充分体现出当地孩子的纯真无邪,通篇都洋溢着爱与幸福。

接下来说六一公公,鲁迅先生写到“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我们偷了六一公公家的豆,他不仅没有生气,竟然还感激我们,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文中的另一大矛盾。其实这也是人情美的另一种表现。别人愿意“偷”自己家的豆,是因为豆长得好,而且听说“偷”豆是用来招待远方来的客人,那就更应该了。听我夸说豆“很好”,六一公公竟然感激起来,觉得自己的劳动被别人认可,受到了别人的尊重。这体现出六一公公淳朴厚道的农民本色,也揭示出没文化者对文化者、乡村人对城市人的尊重与真诚,展示出乡村的淳朴民风。鲁迅先生通过矛盾的运用,深入挖掘人物形象的人性美,让读者真切体会到他们的无私、淳朴、大方,值得人们反复品味。

三、通过矛盾体现文章主旨

鲁迅先生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即便豆依旧是昨天的豆,但只过了一夜“我”竟觉得“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这是为什么?因为吃豆的环境不一样了,氛围也不一样了,心态也不一样了,味道自然也就不一样了。旨在突出“我”与平桥村小伙们在一起时的快乐、平等的感觉。

另外,那夜的戏真的有那么精彩吗?并没有,我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是他却没翻;想看“蛇精”,但是等了很长时间他却没出来;最不喜欢看“老旦”,但是他却出了台,并唱个不停,这些都足以说明戏并不好看。但是说戏好看,想来是因为看戏的一波三折,因为看戏的欢快氛围与感觉,因为我后来再也无法感受到那般的淳朴与天真了。我无法忘却的是那偏僻的小乡村中所特有的景色、人们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以及当地淳朴的民风、善良的性格。通过这样的结尾,表达出作者对那段童年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向往,体现出鲁迅先生对美好人生的追求。

结语

少年时在赵庄看的那一场戏,就像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在意的不是旅行的结果,而是旅途中一路的风景以及欣赏风景的心情。投入《社戏》中的矛盾艺术,我们能够切实体会到文章中美好的人物、人情以及人性,能够充分感受到鲁迅先生对少年时代那一段乡村生活的无比怀念,领略到文章通篇所流露出的爱与幸福,让人不禁陶醉于鲁迅先生于文章字里行间所透露的脉脉温情。

猜你喜欢
平桥社戏人情
永远不要透支人情
平桥豆腐羹,淮扬菜系的“扛鼎之作”
“天下第一菜”平桥豆腐
不近人情是近人情
人情
乾隆皇帝与平桥豆腐
人情之美
天台县平桥镇中心小学
《社戏》唱的是哪出“戏”
母亲是贯穿“社戏”的核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