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陕北民歌博物馆,走进陕北民歌

2019-01-12 16:08杨光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号子小调陕北

◎杨光

陕北民歌发生、兴盛于陕北黄土高原。自20 世纪30 年代开始,陕北民歌经过了近80 年的采录整理、研究传承,可谓硕果累累;博物馆的建成也反映了我国民族音乐研究工作从“个案”到“集成”再到“非遗保护”的学术历程。

陕北民歌博物馆以陕北民歌的历史发展脉络为布展顺序分为四大主题展区:“千年老根黄土里埋”“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满天星星一颗颗明”和“信天游永世唱不完”。民歌的意义不仅在于其本体形态,更应有其内在的文化内涵与生态现状,作为陕北民歌文化和生存空间的缩微景观,陕北民歌博物馆无愧是我国传统音乐的一份伟大文化遗产。

一、原生性老根

数千年来,黄土高原上连绵不断的沟壑中藏着陕北人多少精神情愫。他们在物质相对贫乏的地区却保持着精神的富足,他们以歌曲、舞蹈等艺术形式来慰藉心灵,来缓解劳动的苦闷,来勇于乐观地面对人生。“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哎?……”就如这黄河上飘着的船夫曲,语言的质朴和声调的粗犷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陕北人民和民歌的风貌。这种歌声由来已久,也被广泛传唱,但“陕北民歌”这一正式称谓,是在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才确定下来的。在此之前的陕北民歌是依据体裁来划分为号子、信天游和小调。

1.号子。全称为“劳动号子”,是在农耕时代为配合劳动协作而产生的一种统一节奏、调动情绪和缓解疲劳的艺术形式;它最具特征的就是“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领唱者常即兴创编歌词并主导号子的节奏。陕北民歌博物馆通过图文、曲谱、模型、音像等方式来逐一介绍各种陕北劳动号子,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打夯号子,是在修堤筑路、建房平基时唱的,“夯”分为木夯和铁饼夯,代表曲目是《打夯歌》;打硪号子,又称拉硪号子,是在砸地、淤坝时唱的,“硪”分为石材和铁饼制的,代表曲目是《打硪歌》;绞煤号子是在扳动辘轳绞煤时唱的号子,辘轳多为木制的,代表曲目是《绞煤号子》;锄地号子,顾名思义,是在锄地时演唱的;吆牛号子是在利用牛耕地、踩场、拉磨等场景唱的号子,代表曲目是《耕地号子》;船工号子是船工在航运、摆渡时唱的号子,最为著名的就是《黄河船夫曲了》。

2.信天游。“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就无法解忧愁”,从此足可看出人们对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的喜爱。信天游,又称“山曲”或“顺天游”,通常以七字句居多,并在此字数基础上加入叠词、衬词,但唱词格式还是多以“二二三”的顿逗划分;两句一段,上下押韵,一虚一实,情景交融;其即兴灵活的形式、“比、兴”多变的手法和鲜明生动的形象成为黄土高原上最耀眼的一朵奇葩。

说到信天游,就不得不强调几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每首歌曲的背后都有真实、充满地域色彩的故事。《脚夫调》,是一首反映“脚夫”这个社会阶层生活的歌曲,脚夫在经年累月的行走中既是歌曲的传唱者,又是歌曲的创作者,唱出了很多陕北民歌的优秀曲目。此歌在被誉为“黄土高原的歌王”李治文传唱时融入了一些创意,使歌曲更加广为流传。《赶牲灵》在各类舞台上一直经久不衰,是由著名陕北民歌手张天恩根据自己亲身赶牲灵的过程中编创出来的,当时的景象与歌词相吻合:“走头头的骡子”、“朝南咬的哈巴狗”以及“含情脉脉望着自己的心上人”,真情、真感、真流露,打动着每位听者的心灵。还有一首,就是堪为陕北民歌典范的《蓝花花》,以叙事手法选蓝花花与红军战士的爱情故事为题材,把极力挣脱封建礼教迫害的妇女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歌曲在传唱中也在不断变化,从6 段、9段,再到12 段,还有为此创作的歌剧,使内容和形式得到不断扩展和丰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刘燕平、王昆和郭兰英等人演唱,流传至今。

3.小调。作为汉族民歌的代表体裁之一,小调也是陕北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曲目繁多,流传广泛。我们相对熟悉的《走西口》《五哥放羊》《揽工调》等都是经典的陕北民歌小调。根据歌曲的演唱场合和社会功能,把陕北的小调分为四类。

(1)生活小调。顾名思义,生活小调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歌词的小调,因此它不需要特定的场合和环境,也无需伴奏乐器,歌者随性脱口即唱,抒发个人情感。《走西口》就是以当地“走西口”的主题来歌唱,属于生活小调中的爱情类民歌,它有大量同名民歌,均凄楚细腻,感人肺腑。另有一类诉苦民歌,主要诉说生活在底层的穷苦人民的悲苦境遇以及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和反抗,例如《揽工调》。还有一类叫酸曲,常因过于直白地表露男女情爱的相关内容而避登“大雅之堂”,例如《酸曲不酸不好听》等。

(2)丝弦小调。通常由丝弦乐器或者丝竹乐队伴奏,按照流传地区的差别分为榆林小曲和二人台两种类型。榆林小曲,又称“耍丝弦”,由以扬琴为主,另加琵琶、三弦、筝等乐器伴奏,在演唱中采用榆林方言并不断吸收陕北民间曲调,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榆林小曲按结构体式可以分为“联唱”和“小曲”两类,代表曲目有《九连环》《放风筝》《妓女告状》等。在长期的发展中,涌现出了大批有名的艺人,如胡福堂、张云庭、王青等。榆林小曲风格清丽秀美,情趣十足,在陕北民歌中居有重要地位。二人台,也叫“打坐腔”,演唱时三五人围坐在一起,不化妆也不表演,以笛子、四胡、扬琴和四块瓦等乐器伴奏。演唱曲目常以季节和月份为句格,曲调有高亢有低徊;从内容、体裁和表演形式上二人台也是多种多样,代表曲目有著名二人台艺人丁喜才改编的《五哥放羊》,以及《走西口》《绣荷包》等。

(3)风俗小调。风俗小调主要在陕北各类民俗活动中随兴演唱,表现形式和风格多样,具有很强的渲染力、表现力以及地方性色彩。包括酒曲、猜拳调、祭歌、祈雨调等。

(4)社火小调。即闹秧歌时所唱的或以此为题材所创作的民歌。陕北秧歌兼具祭祀的功能性,又有民众活动的自娱性;秧歌词的节奏明朗,多采用分节歌的形式,以七言四句为一段,欢快活泼朗朗上口。社火小调主要包括伞头秧歌、场子秧歌、水船秧歌和三才板等内容。

二、革命的红歌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陕北大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陕北民歌经历了从传统民歌向革命民歌的质变和飞跃。

1.土地革命时期:20 世纪30 年代,毛泽东、党中央率领的红军长征来到陕西,并带领老百姓推翻封建统治,打土豪、分田地,大大地激发了农民的革命热情。红色革命成了陕北民歌新生的土壤,也为民歌的创作提供了新的素材和内容,例如把刘志丹的名字直接编进了歌曲的《刘志丹颂》;《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是根据传统“信天游”填词的新民歌,在陕北红区广为传唱,展现了陕北人民支持、热爱红军的革命情怀。《天心顺》《打南沟岔》等歌曲也是这个时期的代表革命歌曲。

2.延安时期:1938 年4 月,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成立,全国各地的文艺工作者深受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影响和鼓舞,“走出校门”“到民间去”,对陕北民歌手面对面地记录下他们手口中的各类民歌和民俗音乐。陕甘宁民歌的搜集整理工作,无论其规模、深入性和持续性在我国数千年的民歌采录历史上均是前所未有的,这既开启了陕北民歌由口头传唱到纸质出版的新篇章,又为以后的研究和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1939 年3 月,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吕骥领导成立了“民歌研究会”,正式开始了民间音乐的研究与采集活动。在几次大规模采集陕北民歌中,吕骥、马可、安波等音乐家赴绥德、米脂等地慰问保卫将士,期间采录了包括著名的《黄河船夫曲》《哀乐》等在内的近百首歌曲;由张庚、田方等率领的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工作团在绥德等地采风,共搜集400多首陕北民歌……这些歌曲后经鲁迅艺术学院文艺运动资料室整理筛选,在1945 年编成了有史以来第一本正式铅印出版的陕北民歌集——《陕北民歌选》,标志着陕北民歌从口传到书面的第一次伟大转变。

除了歌曲采录和研究外,延安时期最为辉煌的工作就是编创歌曲,以冼星海、贺敬之等为首的音乐家根据陕北民歌或其音乐元素改编、新创出了大量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歌曲,时至今日仍产生深远的影响。

最著名的歌曲是《东方红》。这首歌是由佳县农民李有源根据陕北民歌《骑白马》原曲调创作,既叙事又抒情,语言朴实、旋律简洁、感情真挚,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喜悦之情。因流传极广,于1964 年排演成恢宏的大型革命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1970 年,这首歌也随我国发射成功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而响彻太空;现代舞台上演唱的合唱《东方红》也是作曲家李焕之根据原曲改编而成的。

《三十里铺》是取材于陕北绥德县三十里铺村的真人真事,加之农民歌手常永昌创作出的旋律优美动听,情感丰富真切,极富感染力,成为了陕北民歌的不朽之作。

大型新歌剧《白毛女》是在毛泽东1942 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指导下产生的,通过讲述杨白劳和喜儿父女受到地主黄世仁迫害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农民和地主阶级之间的尖锐矛盾;通过喜儿被八路军拯救而重见天日,歌颂了光明的新社会,形象地对比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回人”的深层主题。《白毛女》作为中国第一部大型新歌剧之所以称其“新”,是它兼收了我国北方音乐曲调及戏曲的音乐和表现手法,并蓄了西方歌剧的创作方法,把诗、歌、舞三者相融,又结合了话剧台词,贴近生活且优美自然。《白毛女》从诞生至今的80 年里,多次赴全国及世界多地演出,成就了一批优秀的表演艺术家,演绎的每一个版本也都承载着新时代的寓意。

延安时期还有其他大量的优秀作品,如《南泥湾》《翻身道情》《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兄妹开荒》《夫妻识字》以及长篇诗歌《王贵与李香香》等,这些作品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创造了我国民歌发展和创作史上的辉煌与奇迹。

三、中国的新民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陕北民歌随着从延安走出去的文艺工作者而逐渐走进全国,甚至走向全世界。20世纪50 年代,很多陕北民歌走出了国门:在匈牙利,李波演唱了《翻身道情》、郭兰英演唱了《妇女自由歌》;在德国,刘燕平演唱了《蓝花花》;在苏联,鞠秀芳演唱了《五哥放羊》等。

1952 年,我国第一个歌舞团——中央歌舞团成立,考虑到陕北民歌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广泛的影响、有众多优秀革命歌曲并且许多专家都有在陕北学习和研究的基础等等优势,故而组建了陕北民歌合唱队。合唱队由张树楠等老师带队向老艺人学唱陕北民歌,筛选后编创了《三十里铺》《对面沟里流河水》《红军哥哥回来了》《绣荷包》等合唱曲。这是在保持陕北民歌本色的基础上通过扩展声部来丰富歌曲演唱形式,使这个时期的陕北民歌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在歌曲创作方面,首先要提到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和音乐理论家李焕之。他采用陕北唢呐曲牌《跌断桥》、民歌《跑旱船》和传统《秧歌》的音乐素材创作了大型管弦乐作品《春节序曲》。乐曲的主题由两首陕北民间唢呐曲组成,中间则是一首陕北民歌;整曲热闹欢快,旋律明快,表现了人们在春节时热闹欢腾地扭秧歌,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景象。创作至今,这首乐曲已经成了历年春晚的必备音乐,家喻户晓。除了《春节序曲》,李焕之还改编了至今仍通行的合唱曲《东方红》。利用陕北民歌音乐素材创作出来的作品还有陕甘宁边区的五首革命歌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军民大生产》《翻身道情》《工农齐武装》),影视作品中的陕北民歌(《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圪梁梁》)等。

陕北民歌博物馆中“满天星星一颗颗明”的展区是与本时期相对应的,展区内着重介绍了陕北民歌的一座“文化长城”——《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陕西卷》的编纂工作。该工作开始于1960 年,中途因“文革”而被迫中断,后重新启动并于1985年完成。1994 年8 月,《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陕西卷》由中国ISBN 中心出版,共收录陕北民歌594 首,这一全面系统的搜集与整理工作为研究、传承和发展陕北民歌提供了珍贵而详实的史料。

四、新世纪的新辉煌

21 世纪以来,陕北民歌跟随科技、经济、文化等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大量适应性的革新与尝试:陕北民歌与音乐剧、影视剧、舞剧相结合;陕北民歌走上各类歌手比赛、选秀的舞台;录制了多种音乐节目、唱片以及MTV,成就了大批的民歌手……越来越多的新手段和新方式多角度、多渠道的让陕北民歌迎来了传承发展的又一春。博物馆内最引参观者流连的当属由数百张陕北民歌CD 光盘构建的“文化墙”了,300 多位陕北民歌手演唱的数百张光盘不仅证明了歌手的实力,更展示了新世纪近二十年来陕北民歌与时俱进的成绩。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赛、全国青年民歌通俗歌曲大赛、中国西部(花儿)民歌大赛等从中央到地方定期举办的各类表演节目和比赛让我们认识了阿宝、王二妮、王春燕等众多优秀陕西歌手;纪录片《陕北是个好地方》给我们传递了歌曲《我的陕北》中的热情与自信;西安陕北民歌大舞台让陕北民歌涌入了“城里人”生活圈子的同时,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好评;2008 年排演的陕北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充满了浓郁的地方色彩,展现了新编陕北民歌及信天游、秧歌、高跷等民俗文化,获得了第13 届全国“文华大奖特别奖”。更深的寓意在于,与第四展区“信天游永世唱不完”的主题紧密呼应,“文化墙”还刻意留有余位,在等待更多的歌手和歌曲唱片的“就位”,在期待陕北民歌的新辉煌。

结语

陕北民歌博物馆的结束语也是我们的共同期许:“陕北民歌文化不朽!中国各民族民歌文化不朽!”

猜你喜欢
号子小调陕北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我家的“号子”
茶山号子的艺术特征与传承
刘文西陕北过大年
唱起号子走汉江
四 季 相 思
思 夫
党建地图·陕北
台湾女硕士在陕北乡下写生的那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