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域下企业学院的历史溯源、时代特征及现实路径

2019-01-13 01:30王贞惠王树生
教育与职业(下) 2019年12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王贞惠 王树生

[摘要]企业学院是产教融合视域下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与企业转型升级的新型融合体。梳理企业学院的缘起与发展,解读其建设机制与时代特征,对落实《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具有深远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文章以泉州轻工职业学院为例,探讨了企业学院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机制,通过构建“七个共同”协同育人模式,完善“四维一体”运行保障体系,为新时代企业学院建设的现实路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企业学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王贞惠(1986- ),女,河北景县人,安康学院,讲师,澳门城市大学在读博士。(陕西 安康  725000)王树生(1968- ),男,吉林农安人,泉州轻工职业学院、澳门城市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  泉州  350000)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9)24-0094-06

历经70年艰辛求索,我国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大国工匠的摇篮,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建设者。产教融合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发展方向,而企业学院是新时代产教深度融合视域下双主体育人模式的产物。在企业学院,学校与企业作为两个办学主体,在遵循教育规律、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规律基础上,进行了教育目标、教育资源、教育方法、教育途径、教育评价的跨界、整合与重构。“凡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新时代的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职业教育应给人以生活能力、给企业以生产能力、给国家以生产力。企业学院关注社会与企业的双重人才需求,打破了学校作为唯一学习空间的限制,沟通了职前与职后的学习阶段,促进了工作与学习的融合,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所在,是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重要方式。

一、历史溯源:企业学院的缘起与发展

伴随着19世纪60年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化工业生产开始成为主流,社会急需大量掌握机械生产方法的技能工人,企业学院应运而生。早期的企业学院建在企业,只针对企业内部员工,又被称为公司学院或企业大学,属于企业内部的员工培训机构,如1927年通用汽车公司成立的全球第一所企业学院——通用汽车设计与管理学院、1955年美国迪士尼公司创办的迪士尼大学及1981年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创办的摩托罗拉教育培训中心。总体来看,早期的企业学院能够按照岗位需求分类开展教育培训,较少与教育机构合作,通过考核管理将员工的职场学习与工作绩效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企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有效形式,对我国企业学院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围绕国家需求引导职业教育办学方向,企業学院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政府、行业主导”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历史转变,具体可分为探索、初建与蓬勃发展三个阶段。

1.探索阶段(1949—197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办学理念下,出现了大量的“校办工厂”与“厂办学校”。学校依托工厂培养人才,探索了劳动教育、半工半读、生产实习、职工培训等多样化的校企合作形式,可视为企业学院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由于国家工业体系架构尚未完善,企业力量十分薄弱,并未形成正规的企业学院。政府的行政命令是企业参与办学的主要动力,校企双方按照国家计划经济发展需要,在办学机制、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及招生就业等方面开展合作。

2.初建阶段(1978—2013年)。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国务院各部委积极办学,农、林、水、电、地质、气象、统计以及师范等各行业均建立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形成了由政府部门与行业共同主管,为行业、产业和企业培养技术技能和专业管理人才的育人模式。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出台,赋予了企业举办或联合举办职业学校的权利,各大公司开始积极筹建企业大学,较为著名的有1993年的摩托罗拉中国区大学,1998年的海信大学以及之后的春兰学院、海尔大学、康佳大学。总体来看,初建阶段企业学院的主要特点是学校对行业企业的依附性较强,行业企业按照国家顶层设计成为开展职业教育的主力军;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的权责逐渐清晰,国家出台各种政策引导职业教育关注产业需求,鼓励人才订单式培养,有效地促进了以员工培训、企业实习、共建实训基地为主要形式的校企合作。但是,初建阶段的企业学院,其校企合作往往流于形式,忽视了人才培养的本质和专业水平的提升,校企合作效果总体不够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其一,对职业教育的办学性质及内涵特色认识不足,尚未探索出系统、科学的产教合作育人路径,或因知识本位导向使产教关系弱化,或因过度重视技能训练而忽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其二,校企合作关系存在较强的政策依赖,企业办学的积极性不强。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国企改革,为减轻负担,行业企业纷纷与职业教育脱钩,企业举办教育的机构逐年减少,产教关系渐行渐远,缺失了企业的助力,职业教育发展也面临捉襟见肘的办学困难。

3.蓬勃发展阶段(2014年至今)。2014年以来,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促进产教融合系列文件的颁布实施为标志,企业学院开始进入产教深度融合的蓬勃发展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此后,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2018年10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意见》,要求“企业为主,院校参与,建立企校双师联合培养制度,实行学徒培养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2019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4月印发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6月颁布了《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时安排、强化实践环节、严格毕业要求、保证书证融通、加强分类指导七个方面推动产教深度融合。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改革要以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推进机制改革,促进教育和产业体系人才、智力、技术、资本、管理等资源要素集聚融合、优势互补,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总体来看,这一阶段企业学院的发展特点是办学主体从过去的政府主导下的行业办学转变为政府引导企业办学,通过政策支持打破了“校热企冷”的尴尬局面:一方面,平衡了企业利益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建立健全了产教互补制度,提升了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求学校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精准对接行业企业需求,实现精准化育人,职业教育改革呈现出致力于持续发展的多元价值取向,支持多元主体合作办学,加强“双师”教师队伍建设,产教融合的内涵与质量均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内涵解读:企业学院的建设机制与时代特征

1.企业学院的建设机制。新时代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满足社会需要、具有实践操作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应紧密对接行业企业的先进技术,教学过程应注重引导学生感知真实的工作环境。新时代的企业学院,不同于早期基于企业自身人才培养角度成立的内部培训机构,是设立于高职院校中的二级学院,以学校为育人主体,充分发挥企业优势,以专业建设为载体,在人才培养、招生就业、教学改革、双师队伍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与文化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校企双方在互惠互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育人关系,契合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办学原则,是需求导向下职业教育本质的回归。同时,产教融合视域下新型企业学院的建设,将企业作为与学校并列的人才培养主体,接受企业订单式培训,能够满足企业员工的终身化学习需求,使校企双方真正实现了利益共享、优势互补、共商共建。按照培养对象的不同,新时代的企业学院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培养全日制学生为主;二是全日制培养与企业员工培训并重;三是以企业员工培训及学历进修为主。

企业学院能够较好地解决职业教育产教分离的矛盾。建设企业学院,意味着充分发挥企业作为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优势,在政策引导、学校主导下,从政策支持、人才输出、技术创新、文化生产四个方面激发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使企业主动担负起职业教育的育人主体责任,共同致力于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校企双方围绕某一专业或专业群实施协同育人,实现产教的深度融合。一方面,与企业单方面举办工厂学校不同,企业能够全面融入办学全过程,在招生就业、课程设置、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基地与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提供教育助力;另一方面,职业院校也将充分融入企业,在产品开发、技术推广、员工培训、研究攻关等方面为企业发展提供创新助力。

2.企业学院的时代特征。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基本要素发生了新变化,赋予了企业学院鲜明的时代特征,具体表现为“一服、三教、五学”。第一,“一服”,即确立教育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企业学院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大国工匠。因此,在学校与企业的双主体育人过程中,要关注学生需求,从而使学习更具个性化与针对性,实现需求导向、有效服务、精准育人。第二,“三教”,即企业学院中的“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被新时代赋予了新特征。一是师资队伍建设多元化。企业技师、行业匠师與高校理论课教师将共同授课,多师同堂,协同教学,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提供课程服务,形成有效的教学启发,实现教学资源的最优配置。二是教学内容信息化。信息化时代呼唤知识信息对称,学生需要多元化的知识与技能。课堂教学已不是教育教学的全部,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科研文化、技术创新文化、文体活动等都将成为学生的重要需求。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日新月异,时代性也对教材提出新要求,活页教材、口语交流等动态性教材成为必需。三是教学方法个性化。新时代的教学方法应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为目标,鼓励教师以固定“课程包”+特色“服务包”的形式,为学生订制个性化的学习方案。要重视情境化学习、混合式学习、任务式学习,以兴趣为驱动、活动为支撑、比赛为引领,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第三,“五学”,即推动企业学院中学生、学籍、学制、学分、学习管理方式的改革。伴随着2019年高职院校的扩招,学生群体发生了变化,退役军人、下岗工人、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都可能成为学校学生,带动学制、学时、学分、学习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职业教育进入素质教育阶段,专业课程的学习不仅是知识技术的传授,也是专业文化、价值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传授;不仅要服务生产,更要服务生活。高职学生的学习时间有限,怎样使其学习关键知识、系统知识、核心技术并成为“业内人士”,需要对课程有总体把握,形成知识体系,抓住核心课程、核心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动力,使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学生在体验参与中学习。

三、实践探索:企业学院的育人成效与现实路径

目前,我国对企业学院建设的实践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问题表现在:相关企业深度参与的配套政策还未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仍待健全,校企合作形式较为单一,文化协同共融的力度和深度有待加强。因此,成功举办的企业学院数量较少,部分企业学院流于形式,缺乏活力,面临诸多实践困难。泉州轻工职业学院依托金龙、恒安、安踏、浔兴、艾派、荣誉等集团建成了六大企业学院,经过十余年的改革探索,在办学特色、机制建设、协同育人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建设理念:厘清权责,坚持公益办学,实现特色发展。以育人为根本任务、坚持公益化办学,是企业学院的本质属性。企业学院办学的最终旨归是为行业、企业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行业技术改革创新。不可否认,企业需要盈利,企业的利益需求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根本动力,单方面要求企业捐赠或奉献的合作办学模式不可能长久。因此,学校应以开放的心态,正视校企文化间的碰撞与冲突,充分考虑企业的合理回报,在坚持公益办学、培育人才的前提下,厘清校企双方的责、权、利。同时,积极与企业沟通,提升企业参与的长期综合效益,保护企业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在企业学院建设中突出“双主体”特征,实现学校和企业权利、义务对等。在注重校企“横向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的同时,坚持学校育人目标“纵向一体化”的单一主体面貌,充分发挥校企互补优势,符合新时代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新趋势、新要求。

2.合作机制:明确合作企业选择标准,推动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明确合作企业的选择标准,即与什么样的企业合作共建二级学院,是企业学院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企业学院培养的学生应达到或引领行业先进水平,必然要求合作培养企业在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因此,学校在选择企业合作共建企业学院时,应充分考虑企业的办学积极性、利益诉求、发展规模、行业话语权、人员资源优势等综合因素,选择具有较强办学意愿、规模较大和实力较强的企业。同时,学校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也十分重要。合作办学应选择致力于服务回馈社会、具有较高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校企双方在价值观上的认同,能够将利益冲突防范前移,有利于减少不必要的摩擦与矛盾。为促进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在企业学院建设中还应注重合作的长效性问题。在合作办学中既要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突出合作的针对性,又要关注并解决企业人才需求与学生职业发展之间的矛盾,避免企业学院沦为培训机构。同时,国家应加强行业组织建设,制定行业标准,改变学校与企业“点对点”的合作行为,由行业牵头组织学校与企业群开展“点对面”的深度合作。

3.育人模式:实现“七个共同”,校企协同育人。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是开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路径保障。针对学校和企业的双重办学主体,通过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改革招生方式、共同完善课程体系、共同开展教学模式改革、共同改革教学评价方式、共同建好教学和管理队伍及共同建设教学科研实训基地,构建校企协同育人“七个共同”。第一,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国家专业教学标准(试行),校企双方按照“学生—学徒—员工”三位一体和“能力核心、系统培养、岗位成才”的人才培养思路,结合企业人才要求及学员自身的发展需求,共同商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在此基础上,制定课程标准、师傅(教师)标准、质量监控标准和实施方案,充分体现校企主导、学员参与。第二,共同改革招生方式。一是依托“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实现“招工即招生”,对签订正式合同的在职员工,采用基础知识考试+员工岗位技能测试的单独招生考试办法,组成“二元制”人才培养班。二是依托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实现“招生即招工”。校企共同制订选拔方案,采取面试、现场能力考核等方式,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开展学徒选拔工作,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班,通过签订校、企、生三方协议,明确三方的权利和义务。第三,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校企共同构建体现能力本位和职业实践的课程体系,用工作任务引领专业知识的学习,用企业典型产品制作引领项目课程内容制定,由企业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习实训环境。校企双导师联合建设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发校企“二元”培养特色教材,有效实现课证融合。第四,共同改革教学模式。通过推行行业企业“双师”教学,实施多样化教学手段,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方式上突出以学习者为中心,鼓励实施小组学习、项目学习、合作学习,提倡“动脑、动口、动手”的“三动教学”。推进骨干教师团队、名师工作室或大师工作室、专业带头人教学模式创新,突破学生职业培养瓶颈,从而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第五,共同改革教学评价机制。校企共同建立质量监控体系,改进教学评价方式,实行日清、周过、月交流、季表彰、期总结、年鉴定等过程考核。建立学校、行业、企业多元主体参与,师生捆绑考核的制度。以作品展示、竞赛获奖、答辩报告、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获取等取代传统考核方式,注重过程与能力的考核,突出个性化培养。第六,共同建设教学和管理队伍。企业学院实行“双专业带头人”和“双院长”机制。校企合作建设专业师资和学生管理队伍,精准服务教学,以期达到全面提升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具体来说,一是建设专业师资队伍,主要由学校“双师型”专业教师与企业管理技术人员组成。二是建设学生管理队伍,由学院书记辅导员和企业人力资源高级经理组成,实行双班主任管理,分别负责“二元制”学生在校内及企业的管理,组织学生参与校内社团文娱活动、技能竞赛活动,实现企业文化进校园、校园文化进头脑,共同打造多元文化育人格局。第七,共同建设“三合一”基地。立足教学、科研和实训等载体,通过与企业合作建设人才中心、师资培育暨科研孵化基地、企业教学基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中厂”、“厂中校”,实现校企共建共享,开展职工培训,为对外服务提供软、硬件支持,并集合发挥了实习实训教学、技能考核、企业职工培训与鉴定、学生技能竞赛、科创研发服务“五位一体”功能。

4.运行保障:完善“四维一体”,建设保障体系。机制、组织、制度、经费是企业学院运行的四项基本保障。要注重“四维一体”运行保障体系建设,四个维度环环相扣,为企业学院的顺利运行提供有力保障。第一,制定多方参与的灵活机制,建设深度融合的企业学院,与合作企业签订三方协议,明确学徒身份及学校、企业、学徒的权利和义务。第二,搭建完备的组织架构,成立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校长、企业执行董事、学校教学及职能部门负责人、企业部门负责人等共同组成,企业学院依托二级学院实行校企“双院长”制、“双专业带头人”制。第三,出台配套制度,给予经费支撑。通过制定实施企业学院师资队伍管理办法、学生管理办法、教学管理办法、校企“二元”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办法等制度文件,为校企“二元”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制度保障。通过设立校企双主体改革项目专项资金,引进企业共建资金,实施企业学院专业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为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提供经费保障。

四、结语

产教融合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是实现职前、职后教育衔接,推动教育供给侧改革,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新时代的企业学院是产教融合视域下校企合作办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育人为核心任务,充分发挥校企优势,彰显了企业对人才培养的主体诉求。历经七十年不懈探索,我国企业学院建设从无到有,逐步厘清了内涵与机制,明确了行业、企业、政府、学校的育人职责,在校企合作路径、双师队伍建设、职业资格认证、运行保障机制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为促进新时代企业学院的健康发展,亟待完善国家立法建设,制定切实有效的法律法规,保障校企双方权益诉求;发挥行业优势,制定行业标准,搭建良好的校企合作平台;建立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从职业教育规律与产业需求出发,发挥企业学院教育与研究优势,為社会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推动产学研合作与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陈亚鸿.高职院校举办企业学院的困境与出路[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1):93-96.

[2]刘桂林,沈建根.企业学院:概念内涵与机制[J].高等职业教育,2013(1):15-16.

[3]祁占勇,王羽菲.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的变迁与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2018(5):40-45.

[4]石伟平,郝天聪.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思维转向[J].教育发展研究,2019(1):7-15.

[5]欧阳河,戴春桃.产教融合的内涵、动因与推进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9 (7):53-58.

[6]路宝利,缪红娟.职业教育“类型教育”诠解:质的规定性及其超越[J].职业技术教育,2019(10):6-14.

[7]刘春雷.高等教育视野中的企业大学研究[D/OL].南京:南京大学,2013[2019-09-26].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DFD&dbname=CDFD1214&filename=10

13190839.nh&v=MjM2NjdTN0RoMVQzcVRyV00xRnJDVVJMT

2VadVpyRnlublZiN1BWRjI2SGJLeEh0blBwcEViUElSOGVYMU

x1eFk=.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