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田径短跨项目区域竞技优势获得的核心能力研究
——以近八届奥运会短跨类统计为例

2019-01-14 06:59蒋启飞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田径竞技优势

蒋启飞

(淮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田径短跨运动项目无疑是田径赛场上最受关注的项目。例如,牙买加的乌塞恩·博尔特、阿萨法·鲍威尔;美国的卡尔·刘易斯、泰森·盖伊、贾斯汀·加特林;中国的刘翔、苏炳添等诸多短跑类名将总能让世人铭记于心,成为世人的偶像。因此,世界各国对田径短跨跑类运动项目竞技水平的提高给予了高度重视。

当然,纵观世界短跨项目的发展历程,竞技优势表现出明显的国家性或地域性特征。由此,以“人种决定论”为基调的先天优势的研究一直受到中外学者们的关注。西方学者(Ann Hall,1996)通过对运动成绩与人种的关系的研究,得出了运动员社会化类型中竞技表现确实存在社会人种差异[1]。

为此,本研究将短跨项目发展问题作为一个管理系统,引入管理科学中组织竞技优势获得的核心能力理论,来分析短跨项目发展系统竞技优势获得“源泉”,探讨我国短跨项目运动发展核心能力的培育对策,为提升我国短跨项目整体竞技水平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研究以田径短跨运动项目区域竞技优势获得核心能力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分别以“短跨、竞技优势、核心能力、人种”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搜集相关研究文献50余篇。同时通过超星图书馆,下载与该研究有关的著作3部。借助中国奥委会官方网站、新华网“奥运频道”、网易“体育频道”搜集了24-31届奥运会田径比赛所有短跨运动项目前三名男、女运动员基本信息。为该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与理论支撑。

1.2.2 专家访谈法

为了全面地探寻短跨类项目发展竞技优势获得的核心能力构成要素,笔者通过电话或走访的方式咨询了部分高校从事田径教学与训练研究的教授、安徽省田径运动训练高级教练以及社会管理学研究方面的专家(具体访谈人员见表1)。为田径短跨项目竞技优势获得的核心能力研究框架设计提供了思路。

表1 访谈专家情况表

1.2.3 数理统计法

统计对象包括:男女短跨项目中的100米、200米、400米、110(100)米栏、400米栏、以及4*100米与4*400米接力。为了区分不同名次所能体现出的不同竞技水平,笔者首先将对应的名次进行了赋值,即名次1、2、3对应的赋值为3、2、1。然后基于研究目的需要,对相关数据通过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处理,包括:不同区域的田径运动选手竞技水平差异性的卡方检验;通过聚类分析探讨不同区域短跨项目竞技优势的等级。

2 结果与分析

2.1 奥运田径短跨项目竞技优势的区域发展现状

2.1.1 田径短跨项目竞技优势的洲籍比较

通过对近八届奥运会短跨类项目前三名运动员相关身份信息的统计,在短跨类共计七个项目(100米、200米、400米、4*100米、4*400米、100/110米栏、400米栏)中,染指奖牌的国家一共有42个。每届涉及的国家数量中,第24届最少,只有10个,在第26、28两届最多,达到17个。从洲籍区域角度看,在42个国家中,世界五大洲(南极除外)全部有奥运短跨类项目前三名的选手,但是洲籍间的竞技实力差距明显。近八届奥运会短跨类项目前三名选手数量及区域的积分分布,见表2所示。

表2 24-31届奥运短跨类项目洲际区域国家数量与积分统计表

注:N代表洲际国家数量,L代表洲际积分

毫无疑问,从表2统计中不难看出:在每一届奥运会中,美洲的前三名累计积分最多,说明竞技实力在世界洲籍区域中处于强势地位,而且从走势上预测,有逐届上升的发展趋势。美洲在第24届只有3个国家获得奖牌,到最近几届发展到了有7个国家参与奥运奖牌的“瓜分”。欧洲的竞技水平整体上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在第24届奥运会上,获奖的国家数量还多于美洲,前三名累计积分的总量略低于美洲。这个时期,世界田径短跨类竞技实力基本上处于欧洲与美洲鼎立的格局。但是从第25届奥运会开始,无论从参与国家的数量,还是洲际前三名的奖牌积分,已远远落后于美洲。因此,相比较美洲的发展稳定性而言,欧洲短跨项目竞技水平下降明显。然而,亚洲一直处于田径短跨类项目竞技水平的最低层次,从近八届奥运看,亚洲共有五个国家的选手,分别在第27、28、29、31四届奥运上获得过田径短跨类项目的奖牌,即:哈迪·苏安·苏迈利(沙特阿拉伯)的男子400米栏、苏桑希卡·贾娅辛格(斯里兰卡)的女子200米、奥尔加·希希金娜(哈萨克斯坦)的女子100米栏、刘翔(中国)的110米栏以及日本的女子4*100米,男子4*100米。四届总积分数值仅为12,田径短跨项目的竞技实力水平之低下体现得“一览无余”。

2.1.2 田径短跨类项目国家间竞技优势水平的聚类分析

现代奥运奖牌的统计积分是以国籍为单位而进行计算的。该研究以近八届奥运短跨类项目所属国别的前三名积分做为分析变量,采用五级分类法(强、较强、中等、较弱、弱),进行快速样品聚类(K-Means-Kluster)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短跨类项目国家竞技实力聚类分析结果一览表

从聚类分析结果看,方差分析的F=3762.365,P=0.000<0.05,说明分成五类,类间差异显著,分类合理。第一类,竞技实力强国。美国在近八届奥运会中共获得265分,遥遥领先于其它国家,属于田径短跨类强国。在历史上出现了众多耳熟能详的短跨类明星,如卡尔·刘易斯、迈克·约翰逊、加特林、盖伊、阿兰·约翰逊、格里菲斯·乔伊纳、马里昂·琼斯等,几乎在每个时期都有此类名将产生,可以说美国是真正的短跨类项目“常青树”。第二类,竞技实力较强国家。牙买加以105分从属于短跨类较强国家,尤其在第29届、30届、31届奥运会,男有博尔特的“技压群雄”,女有弗雷泽“技压群芳”的超强表现,在短跑项目中已经力压美国,成为短跑强国,但在短跨类项目综合竞技能力上还不及美国。第三类,竞技实力中等国家。1988奥运会上,前苏联在短跨类项目上处于强势地位,尤其女子短跨项目实力超强,女子400米、女子400栏、女子4*100米、女子4*400米竞技实力都处于领先地位。当时苏联短跨项目的综合竞技实力仅次于美国,但是随着前苏联解体,俄罗斯经济水平下滑,竞技实力下降明显,在第26届奥运会上更是颗粒无收。女子短跨项目虽然还维持着较高水准,但是从第27届开始已经被牙买加超越。在近八届奥运上,英国都有短跨类项目奖牌的斩获,但是从第26届开始,综合竞技实力已被牙买加超越。第四类,竞技实力较弱国家。这些国家有一个共同特征:夺牌能力缺乏连续性或者在个别项目上偶有“散光点”,例如德国,在第24届奥运会,女子短跨项目与美国、前苏联相媲美,但是随后几届奥运会上几乎可以用“一蹶不振”来形容。法国在第26、29、30届奥运会短跨项目上也是一无所获,但在31届奥运会上有所反弹。第五类,竞技实力弱国。此类共包括27个国家,共同特征为:在近八届奥运会中,仅有一届或者两届“灵光一现”,获奖的项目上也只有一项或者两项,比如中国的男子110米栏、乌克兰女子100米栏、塞内加尔400米栏等。

2.1.3 田径短跨项目传统强国竞技优势演变特征分析

通过上述近八届奥运田径短跨类项目区域竞技优势的分析发现,竞技优势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从洲籍区域看,北美洲及加勒比地区以绝对的优势“独占鳌头”。第二,具有动态的迁移性。俄罗斯(前苏联)、德国随着时间的推移竞技实力出现了下降。而牙买加竞技实力呈现出逐届增长的态势,100米、200米项目表现出绝对的实力,在近两届奥运会上已经力压美国。第三,相对稳定性。短跨项目一直都是美国奥运夺牌项目,虽然在部分项目上受到牙买加的挑战,但总体竞技优势依旧明显,从短跨类项目整体的竞技优势上看,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其霸主地位无法撼动。如图1所示。

图1 世界短跨类项目传统强队积分走势

2.2 田径短跨项目竞技优势获得的核心能力要素分析

核心能力也称之为核心竞争力,是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1990提出的,现已成为企业管理活动学者关注的热点话题。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将“核心能力”定义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2]”。 美国著名的麦肯锡咨询公司认为,核心能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优势的能力[3]”。伦纳德·巴顿的观点是,核心能力是“使公司区别于其它公司,并对公司提供竞争优势的一种知识群,是一种行动能力[4]。尽管表述不同,但都表达了同样意思,即“核心能力”是组织获取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企业发展的内隐性资源,是企业竞争的致胜之本。

综合学者对组织管理中一般“核心能力”的定义,可以看出:所谓“核心能力”,简言之,就是组织发展中优势的资源要素,而这个优势是其它组织无法比拟的,具有异质性、难以模仿性以及独享性等特征。借助我国学者关于核心能力构成要素理论[5],结合专家的建议,笔者对田径短跨项目竞技优势获得核心能力从四个维度进行构建,即:田径短跨项目运动文化、田径短跨项目运动制度、田径短跨项目运动技术、田径短跨项目运动管理组织。四者相互作用机制如下图2所示。

2.2.1 短跨项目运动发展的文化影响力

田径短跨项目运动的文化是其竞技优势获得的“魂魄”。第一,具有先天条件与后天开发的优越于其他国家或者地区的田径短跨项目发展的硬实力。对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来说,人种、自然环境本身就是先天性条件,是其它地区无法复制的优势。以短跑强国牙买加为例,黑人天生的肌肉类型赋予了牙买加人在田径运动上的过人天赋,而多山的热带雨林地形也锻炼了牙买加人过人的体魄。特殊的遗传背景,加之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牙买加人体内具有先天性特殊的“短跑基因[6]”。第二,田径短跨项目运动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形成强大的软实力优势。纵观世界田径短跨类项目运动竞技优势强国,短跨项目俨然成为民族的传统项目,受欢迎群众的欢迎程度、普及率高,后备人才储备丰富。牙买加从小学生到大学生都参加田径运动,每年大约有 260 个田径队、8 万多人参加近 20 种各级比赛,此外,牙买加还有为全国顶尖短跑选手举行的冠军锦标赛,从 1910 年延续至今,最终演变为该国每年最大的体育盛会。美国男子短跑选手前仆后继,谱写了美国短跑辉煌壮观的历史。奥运会“更高、更快、更强”的格言,激励着他们努力向上、顽强拚搏,演绎出美国民族体育文化的精粹,构筑起充满激情活力的体育文化风景线,形成了美国田径短跑传统竞技优势[7]。

图2 短跨项目竞技优势获得的核心能力维度关联机制

2.2.2 短跨项目运动发展的制度保障力

制度是实现目标的保障。在核心能力构成要素中处于竞技优势形成的保障地位。完善的制度应该包括有利于人才选拔与培养,有利于竞争与激励机制的形成。那么什么样的制度更适合短跨项目运动的开展呢?第一,有利于后备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制度。第二,有利于训练与管理的制度。第三,有利于竞赛的管理制度。笔者认为,三种制度共同规范运动员的成长过程,决定了运动员成才的质量和规格。

2.2.3 短跨项目运动发展的组织管理整合力

现代竞技体育管理表明,单一的管理组织机构已在现代的竞技体育管理中显露出诸多弊端,具体表现为:不能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参与性作用,举国上下“一盘棋”的管理模式,限制了运动员全面发展,影响了运动员竞技能力。那么整合社会组织机构的资源,建立多元化的培养主体是未来短跨项目运动发展的组织管理趋向。基于此,有利于短跨项目运动发展的组织管理应该是政府、社会组织机构、家庭共同参与管理的多元化主体,才能够充分挖掘全社会的力量服务于短跨类项目的发展。

2.2.4 短跨项目运动发展的技术执行力

运动员所有的培养过程,目的都是为了其能够在竞技赛场上体现技术水平。因此,也可以认为技术能力是短跨项目运动发展核心能力的“归宿”。当然技术能力优势的获得,依赖于其它核心能力要素的支持,包括运动员的先天身体素质、运动员的生活环境、教练员的训练能力、运动员的参赛频率,等等。总之,技术执行力优势的获得是综合核心能力要素的“合力”结果。

3 中国短跨项目竞技优势获得的核心能力培育对策

3.1 外部获取

3.1.1 走出去,学习短跨项目竞技优势强国训练技术

训练技术差别是造成短跨项目竞技优势水平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比如在短跑训练理念中,我们与美国就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中国短跑训练理论强调的是“后蹬型”技术,认为后蹬是短跑类项目推动人体前进唯一的动力,因此,要求在训练中尽量伸直髋、膝、踝三关节。但是在美国更加注重的是“以蹬带摆,以摆促蹬”的训练理念[8]。外出深造可以将运动员直接送出短跨项目运动强国进行训练。苏炳添的成功就是外出训练效果提升的有利证明。外出深造也包括教练员培训环节,可以借助国外的教练员培训机构,提升我国短跨类项目教练员训练与管理水平。

3.1.2 引进来,参与我国短跨项目运动的指导与管理

由于当前我国田径运动职业化水平不高,指导短跨项目的教练员还是本土教练员,受到训练理念等因素的限制,训练方法与手段与国外高水平教练员相比较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直接聘请国外的高水平教练来中国执教与管理短跨类项目,对提升我国短跨类项目的竞技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2 内部开发

3.2.1 修订我国竞技体育管理制度,提升制度保障力

借鉴世界短跨项目竞技运动优势强国的做法,我们必须在选拔与培养制度、训练与管理制度、运动员竞赛制度等方面进行创新。虽然近10年来,随着世界田径运动竞赛赛事的增多,我国高水平的短跨选手在参与国际田径赛事中也频繁出现,但是“举国体制”下的传统体育制度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改变。我国运动员还没有从根本上由“专业化”向“职业化”转型,这样导致了我国短跨项目整体竞技水平不高,具体表现为:优秀的短跨运动员数量少、短跨运动竞技实力不高,在国际田径大赛中奖牌的收获甚微。尤其刘翔退役后,在短跨项目决赛中很难再遇见中国选手的身影。基于制度核心能力要素在运动员培养与管理中的作用,提升我国短跨类项目核心能力的制度优势,必须改变我国现有体育制度的弊端。第一,在选拔培养制度设计上,立足校园田径运动,做好选拔与培养工作,尤其抓好中小学田径运动人材的发现与培养工作,真正建立起小学、中学到大学“一条龙”田径人材培养体系。第二,在高水平短跨人才的组织机构选择上,鼓励家庭、社会组织、国家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力量,而不是国家全包型的单一管理主体。第三,在高水平竞赛管理制度上,对选手出国参赛尽量减少没有必要的审批手续,尽可能快速、方便地提供“绿卡”,鼓励高水平选手走向世界田径竞赛舞台。

3.2.2 加大短跨运动项目开展的公共服务投资力度,提升短跨文化吸引力

无论是美国还是牙买加,短跨运动参与人口众多,短跨运动文化在该地区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原因形成的重要条件就是田径运动场馆、设施普及程度较高,人们有机会、有条件参与短跨项目的训练。反观中国田径场馆与相关的器材供给现状,不难发现,我们还远达不到普及的标准,中小学田径场馆数量与质量整体较落后,而且跨栏架在绝大多数中小学校园中都难以见到。因此,从普及短跨运动项目的文化,提升文化吸引力角度看,我们必须要调动国家政府、社会组织、私人企业等多方力量,加大我国田径运动场馆与器材的投资力度,让短跨运动项目开展如同乒乓球一样容易。同时,建议经常举办一些以社区为单位的田径竞赛活动,引起人们对短跨运动项目的兴趣,这样才能做到普及与提高、文化吸引力并存。

4 结束语

从本研究中,世界短跨类项目区域竞技优势分布规律与转移特征告诉我们,既要承认当前区域短跨项目竞技优势的差异,又要承认这种差异的可变性。区域与人种的差异并不意味着短跨类项目发展的“宿命”。亚洲短跨类项目近几年的发展事实也证明:黄种人同样能在短跨项目上取得不错的成绩,甚至达到顶尖水平。因此,在未来随着竞技体育文化的全球化,短跨类项目训练手段精细化、组织管理与选材的科学化、短跨类项目文化的普及化,基于短跨类项目发展所需要的核心能力挖掘与培养,提高短跨项目竞技优势水平,必将是各个国家重点思考的问题。

猜你喜欢
田径竞技优势
科学运动会:田径篇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计数:田径小能手
画与话
花与竞技少女
同台竞技
田径翻身 足球崴泥
第二优势
从优势到胜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