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道统一”原则下教材选编特点及教学建议
——以统编教材中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为例

2019-01-14 05:06陈先云
江苏教育 2019年73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革命课文

陈先云

语文教材的编写,是一种具有价值立场和价值尺度取向的行为。“文”与“道”的统一,是语文教材编写秉持的一条重要原则。明晰并依照这一原则,可以使教材编者在坚持正确的价值立场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编写出高质量的语文教材,为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良好的语言、思想与文化的基础。

“文”与“道”的统一,也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条宝贵经验。“文”与“道”关系问题,并不是语文教学研究领域中的新命题,一直是历代学者致力探索的问题。比如,我国南朝梁代刘勰提出的“文以明道”、唐代李贺提出的“文以贯道”、宋代周敦颐提出的“文以载道”的观点等。“文”是指语言形式,“道”是指思想内容。“文道统一”原则主要关注的是课文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的关系问题。狭义地说,就是要处理好语言文字训练目标与思想教育目标的关系,体现两者的统一。

“文”与“道”既涉及语文教材,也涉及语文教学,要想真正实现“文道统一”,就需要把教材与教学统整起来。现结合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谈谈“文道统一”原则下教材的选编情况及教学建议。

一、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在统编教材中的选编情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在“修订工作的基本原则”第一条“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部分提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明确提出“革命文化”概念,并在“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变化”部分的“更新了教学内容”,再次提出了“革命文化”教育内容,为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革命文化题材的编排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下面谈谈自己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革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革命文化题材可以分为四个领域,即国家、政党、榜样和民族精神。这四个领域的具体表现为,国家包含:国旗、国歌、国土等;政党包含:革命领袖,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榜样包含:英雄、模范等;民族精神包含: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

革命文化题材类内容因年级的不同,在教材中的呈现方式也不同,体现出丰富性、多样性特点。

1.一至三年级教材主要选编单篇课文。比如,一下《吃水不忘挖井人》;二上《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二下《邓小平爷爷植树》《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三上《不懂就要问》《灰雀》《手术台就是阵地》;三下《我不能失信》。

2.四年级至五年级上册教材在前三个年级的基础上,增加了革命文化类课文在单元中的份量。比如,四上第七单元有4 篇课文,其中3篇课文是革命文化题材的,分别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和《延安,我把你追寻》。五上第四单元的4 篇课文,也有3 篇是革命文化题材的:《少年中国说》《圆明园的毁灭》《小岛》。

3.教材专门编排了革命文化主题单元。比如,五下第四单元的“责任与担当”,导语借用林则徐的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勇于担当;课文选编了3 首爱国的古诗《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及3 篇课文《军神》《青山处处埋忠骨》《清贫》;六上第二单元“重温革命岁月”单元,导语用“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提醒学生不忘历史,牢记使命;选编了《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4 篇经典课文。六下第四单元“志向与心愿”单元,导语用文天祥的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课文选编了表达诗人崇高志向的3首古诗及体现革命先烈英雄事迹的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金色的鱼钩》。从这几个单元的导语中可以看出,教材在强调工具性的同时,也突出了人文性。

4.在“阅读链接”栏目中安排。比如,四上《梅兰芳蓄须》课后阅读链接《难忘的一课》,四下《黄继光》课后阅读链接《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五上《圆明园的毁灭》课后阅读链接《七子之歌(节选)》《和平宣言(节选)》,五下《军神》课后阅读链接《丰碑》。六上《灯光》课后链接了一组材料:《毛主席在花山》《狱中联欢(片段)》《伟大的友谊(片段)》《春天的故事(片段)》;六下《为人民服务》课后链接《十里长街送总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后阅读链接《詹天佑》。

5.安排革命文化类主题实践活动。比如,五上《少年中国说》课后练习题中设计的活动:“课文诉说了中国人的强国梦想。百年来,在强国梦想的激励下,涌现出大量的优秀人物,为国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如地质学家李四光、核物理学家邓稼先、数学家华罗庚、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查找资料,读一读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杰出人物故事,和同学做一份手抄报。”六下《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后练习题中设计的活动:“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浴血奋战,前仆后继。李大钊、叶挺、刘胡兰、董存瑞、飞夺泸定桥的红四团……他们在革命事业的道路上,谱写了壮烈的篇章。查找资料,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迹,和同学交流。”练习题中的活动设计,人物分别来自不同领域,如有的是在国家建设中不同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有的是为革命事业而英勇献身的。

此外,教材专门编排了一个“鲁迅单元”,增加了鲁迅作品的选篇,减少了他人写鲁迅的篇目。在这个单元中,还特意安排了一篇鲁迅写的、较难懂的文章《好的故事》。对于教材中选编的一些较难懂的或者篇幅较长的文章,明确提出了要做到“难文章浅教,长文章短教”的教学理念。选编作品《好的故事》目的是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让学生走近、了解鲁迅这个人。教材还在“快乐读书吧”栏目中,推荐红色经典的阅读,如高尔基的《童年》、管桦的《小英雄雨来》等小说。

纵观小学一至六年级语文统编教材,目录中的课文320 篇左右,包括低年级识字课、六下的古诗词诵读篇目。而革命文化题材类的课文就有34 篇(不包括拼音中的儿歌、快乐读书吧、阅读链接和鲁迅单元的课文),占全套教材的比例为10.67%。革命文化题材类的四个领域在每个年段都有安排。统编教材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随着年级升高所占比例也随之增加。这也表明到了高年段,教材所选课文重点放在“人与社会”这一主题上,旨在将学生的视角从“小我”扩展到“大我”,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高尚的品质和社会基本道德素养。

二、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做到“文与道的统一”

用好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关键在于寻求教材在语言文字、价值与教学取向之间的结合点和着力点,以及体现国家意志与学科自身规律之间的平衡点,力求实现“文与道的统一”,以便更为充分地体现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提升统编语文教材的育人价值。

1.坚持“文”与“道”的统一,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

1992 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指出:“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是思想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的辩证统一。进行思想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统编语文教材属于“文选型”教材。语文课主要凭借一篇篇文章进行教学,文章是“文”与“道”的载体。读一篇文章,语言文字的形式和它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是作为整体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写一篇文章,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和采用的语言文字形式,也是作为整体表现出来的。无论读与写,还是理解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者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文”与“道”、形式与内容都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语文教学中革命文化教育与语言文字训练是相辅相成的。革命文化教育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体现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也需要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来指导,体现出两者的辩证统一。前面谈到的五下第七单元“责任与担当”、六上第二单元“重温革命岁月”、六下第七单元“深深的怀念”等,可以看出教材的人文主题体现了革命文化,同时语文要素明确指向语言文字训练。再比如,四上第七单元导语:关注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四下第七单元导语:从人物的语言、神情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五上第四单元导语: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五下第四单元导语: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从这些单元导语中,能明显看到人文主题与语言文字的完美融合。

1959 年11 月17 日,叶圣陶先生在《答曹承德》的信中指出:“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认为‘道’与‘文’是不可分割的……。无论说‘以道为主’‘以文为主’或者‘道与文并重’,都是把‘道’与‘文’割裂开来,既不符合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不可分割的实际,也不符合培养读写能力的教学实际。那样理解‘道’与‘文’的关系,在教学实践中会有很大的流弊。”“分主次,分先后,都是不对的了。分主次的一种想法是以语言形式为主,以思想内容为次,这样一割裂,主次都搞不透。分先后的一种想法是以语言形式为先,思想内容为后,那么在注重语言形式的先一阶段,势必凭空而不落实。”从叶老的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道”和“文”是统一的整体,不可分割,也无法分割。

小学语文教学,学习文章的语言文字和领会思想内容是辩证统一的过程。任何脱离语言文字训练而架空思想教育,或孤立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忽视思想教育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只有坚持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的辩证统一,才能切实有效地全面完成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使学生既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语文能力,又受到思想教育,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2.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体现语文工具性的意义。

在语文教育界,曾经有过两次关于“文”与“道”之间关系的大讨论,“文”与“道”的关系一直处于调整之中。在此之后,语文教育工作者对大跃进时期的特殊情况进行了反思,在语文教材编写和语文教学两方面,再次强调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突出了语文的工具性意义。

统编教材革命文化题材内容的工具性学习目标,在不同年级是有着不同体现的,比如,一年级主要是识字、写字、学词学句;二年级主要是识字、写字、学词学句,初步理解课文的意思;三年级主要是理解难懂的句子和课文的意思;四年级主要是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五年级主要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六年级主要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进而结合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具体到六年级教材,一是侧重从体会表达方法设计课程内容;二是体现综合性,综合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强化实践性。不仅仅体现在课文的学习,还包括阅读链接的学习,如六上《灯光》课后的阅读链接中的《囚歌》的学习,主要是运用之前学过的阅读方法。各年级的学习目标虽有不同之处,但也有相同之处,如朗读、积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

教学革命文化题材类的课文,在教学目标定位上,一要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特点,明确课文中语言文字训练的目标有哪些,语言文字训练目标如何落实。二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潜移默化。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触摸到学生的真实思想,找到他们同作者思想感情的相通之处,引导其产生共鸣。让学生在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的思维训练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感情的熏陶。

3.立足文本语言文字,充分发挥文本的教育价值。

人们界定教育价值的概念,不是以抽象的完人的发展为标尺,而是以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标尺的。所谓价值的实质是客体对主体具有的积极意义……就是说它对人有无积极意义,能否满足人的某种需要。

经历了“精心编,严格审,不断改”而选入教材的课文,达到了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统一。要使课文真正起到育人的作用,广大教师就要认真钻研教材,重视发掘课文的思想性,并与课文内容建立关联,而不是游离于文本之外,勉强外加,但可以是文本内容的合理引申。

一些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情节生动感人,人物形象鲜明,学生在内容理解上的困难并不是很大,关键的还是要引领学生借助语言文字,走进文本;在理解内容、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实现教师、学生、作者、教材编者之间的对话,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感受人物形象和高尚品质,学习、运用文章的表达方法,让学生能在语言文字和思想情感方面都有所得。

4.注重提高思想教育的实效性,慎防形式化的说教。

1961 年8 月《人民教育》刊载了一篇署名为“洛寒”的文章——《反对把语文课教成政治课》。文章鲜明地指出: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要做到“文”与“道”的统一,要注重提高思想教育的实效性,慎防形式化的说教。

教师不应只把思想教育的着力点放在最后得到的结论上,而要能带领学生经历获得这个结论的过程,让学生乐于接受。教学中,切忌让学生顺着教师的暗示,口里说的和心里想的不一样;要尽可能减少那种讲读课文之后就“受到什么教育、受到什么启发”等生硬、空洞的教学模式;摈弃在讲课结束时让学生讲几句口号式感悟的形式主义的教学。

厘清“文”与“道”的丰富内涵,认清并遵循语文学科“文”与“道”的统一原则,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就能明确语文教育目标,少走弯路,进而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价值,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革命课文
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背课文的小偷
中国的出行革命
背课文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