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的课堂实录与课后研修反思

2019-01-14 02:32刘亮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52期
关键词:人文情怀以学定教朗读

刘亮

摘要: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二者不可偏废。语文课程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必须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下足功夫。

关键词:人文情怀;以学定教;朗读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52-0249-03

一、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轻音乐播放,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大家去过南京吗?如今,人们到南京旅游,大多会去中山陵。在中山陵的大门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题写的四个大字——“天下为公”。这是孙中山先生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是他题写最多的一句话。其实,这句话出自儒家经典——《礼记》。千百年来,无数先贤志士将其视为毕生追求的梦想。今天,我们不妨走进《大道之行也》,开启一段寻梦之旅。

(板书课题)

2.教师在多媒体大屏幕上展示一首自己创作的打油诗《礼运大同篇》与学生分享。(文学常识涵盖其中,激发学生品读、探究课文的兴趣)。

礼记乃经典,西汉戴圣编。

儒学居其间,托名孔子言。

东汉郑玄注,流传两千年。

大道之行也,礼运大同篇。

师:同学们,昨天我冥思苦想创作了一首打油诗,从中你能读出哪些信息?

学生:我读出了《礼记》是一本儒家经典,由西汉的戴圣整理编纂,里面的文章大多是托名孔子答问,这本书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但“东汉郑玄注”这一句我不太理解。

师:你说的很好,还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请大家先用横线画下注释①。《礼记》是由东汉学者郑玄做注解,才得以流传了两千多年,所以郑玄的功劳也不能忽视啊!

(二)助学资料一:学法推荐

屏幕展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宋】朱熹

(用古代名人的读书方法进行学法指导。其人可信,其词也雅,其法也当。“文”“言”并举,构成文言—文章—文化层层深入的教学节奏)

师:同学们,请看助学资料一,我们能得到哪两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生:先熟读,再精思。

师:好,我们先来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三)读准字音,读懂文义

1.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义,有疑问之处小组交流,解决不了的请举手示意。

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文意,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巡回指导,答疑解惑。

2.屏幕展示文中几个易读错的字,落实学生正音。

①天下为公

②选贤与能

③幼有所长

④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⑤男有分,女有归

⑥货恶其弃于地也

⑦谋闭而不兴

指一生读。

师:你读得很准确,我们再来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

3.屏幕展示文中几个关键句,落实学生翻译。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②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③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④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⑤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生1:在大道得以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师:很好,“行”在这里是施行,“公”是共有的意思。

生2: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養和睦气氛。

师:很准确,“与”通“举”,推举、选拔的意思。

生3: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

师:亲其亲,第一个“亲”用作动词,以……为亲。子其子,第一个“子”是“以……为子”的意思。

生4: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生5: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

师:“兴”和“作”在这里是一个意思,都是“发生”。

4.学生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读通读流畅。

5.师生齐读。

(此时,屏幕上展示一篇没有标点的竖排左起的《大道之行也》。文言文最初是没有标点的,断句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项基本能力)

(四)助学资料二:朗读指导

文章不是无情物,朗读是文章情感的外化。

停顿 重音 节奏

情感 韵味

师:文章不是无情物,朗读是文章情感的外化。接下来我们在有韵味的朗读中思考,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五)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1.师:请同学们为自己设计朗读方案,想想应当在何处停顿?何处重读?如何把握朗读节奏,读出自己的情感和文言的韵味?

学生自由朗读,自主设计朗读方案,教师巡回指导。

2.出示几个文中的句子,先由学生试读,然后教师针对出现的问题,具体进行示范朗读指导,在师生共同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②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③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④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以第①句为例)

师:谁来按照你刚才设计的朗读方案,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师:大家听出来他重读了哪个字吗?他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2:他重读了“行”字,因为大道只有施行,才能实现大同社会。

师:有道理,我来读一读,大家听一听。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生3:除了“行”字,老师还重读了“公”,而且音调很重,还有向上扬的趋势。

师:哈哈,你听得很认真,听出了我的心声。我想,只有大道得以施行,天下为公,天下为人们所共有,才能实现理想社会啊!我们一起来试读吧。

生齐读,效果很好。

3.师:请同学们思考,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形容文中所描绘的“大同”社会。

生1:民主平等

生2:幸福美好

生3:安居乐业

生4:公平博爱

生5:诚实守信

生6:路不拾遗

生7:夜不闭户

……

(教师板书,学生们说的词语形成一个“公”字)

4.教师引导提升(背景音乐《英雄的黎明》响起,营造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氛围)

师:“大同”社会,“天下为公”,这是一个和平、和睦、和谐的梦想,千百年来,多少先贤志士为之孜孜以求,甚至奋斗终生。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墨子:举公义,辟私怨。

王夫之:公天下,天下非一家之私。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康有为:大同之世,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

林觉民: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孙中山:真正的三民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

(六)背诵课文

1.师:请同学们根据参考译文试背。(屏幕展示参考译文)

生试背。

2.师:请同学们根据句首提示词试背。(屏幕展示句首提示词)

大道之行也——天下——选——讲——故——不——使老——壮——幼——矜——男——女——货——不必——力——不必——是故——盗窃——故——是谓大同

生齐背。

3.师:现在老师去掉句首提示词,全班齐背。

生齐备,较为流畅,富有感情和文言韵味。

4.结语。

师:中国要和谐富强,古代先贤那种以天下为己任,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心忧天下,无私奉献的“天下为公”之精神,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如今,我们也有自己的梦想,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地感受到对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无比渴望。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七)作业

1.默写课文。

2.阅读教师推荐的《礼记·礼运》中的其他篇目。

二、课后研修反思

(一)含英咀华,用“读”的方式教文言

学习文言文,其核心就是“读”。在本节课中,我设置了一个主问题:请同学们为自己设计朗读方案,想想在何处停顿?何处重读?如何把握朗读节奏,如何读出自己的情感和文言的韵味?自主设计朗读方案,其实就是充分挖掘文本的过程,让学生在设计朗读方案中读懂、读透文章,多角度解读文章,为升华情感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生设计朗读方案之后,屏幕上展示了几个句子,我和学生一起来读,比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一句,我读的时候,重读了“行”和“公”二字,学生就会思考,为什么老师要重读这两个字,一边读课文一边品味文章,教师朗读示范指导之后,学生读的效果明显提升,也表明这个环节是十分必要的。

(二)以学定教,用“目标”来引领文言

文言文应该教什么?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我在《大道之行也》这节课里确立了三个教学目标: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义,感知文章内容;陶冶情操,品味文化意蕴。新课标指出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我们在设置目标时,充分研读文本,考虑到三维目标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文言文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契合文体特点,《大道之行也》作为一篇经典文言文,必须把文言基础知识落到实处,所以应当有解词和翻译的目标。此文相对较短,只有100多个字,教师应当在讲解过程中让学生充分阅读,指导朗读背诵,在课堂的尾声要会背诵。本课文化底蕴较深,短短一节30分钟的课可能无法充分挖掘,但也应通过朗读指导和教师讲解,给学生以情感熏陶和价值观的导引。

(三)师生对话,激发亮点教文言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必须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下足功夫。本节课有几个小亮点,比如用“打油诗”的方式引入文学常识,以往老师们更常将一段话打到屏幕上来介绍这一部分,文字多,学生兴趣也不高,倒不如把这样背景性的知识融入短小精练的打油诗里,既有趣,又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思考。另外,本节课设计了两次活动,一次是疏通文义,让学生落实文言知识。另一次是设计朗读方案,充满了语文味。学生活动充分与否,是评价一堂语文课的重要标准。

(四)关注人文情怀,“文”“言”并举教文言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二者不可偏废。语文课程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学生学完本课后,不仅学到了知识,也收获了情感体验和文化熏陶,在无形中提升了人文素养。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读准字音,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义,然后把重点放在了朗读指导上,在指导过程中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品味文本的意蕴和情感。

猜你喜欢
人文情怀以学定教朗读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美育实践研究
小学数学以学定教的实践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如何以学定教,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