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全程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

2019-01-14 03:34杨现锋蒋洁张国强唐青刘鹏周哲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51期
关键词:导师制人才培养

杨现锋 蒋洁 张国强 唐青 刘鹏 周哲

摘要:剖析了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机遇,指出了该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本科生导师制发展现状,介绍了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全程导师制的制度设计。全程导师制对提升该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可度、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学校的升学录取率等方面效果明显。

關键词: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导师制;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51-0135-02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是典型的传统工科专业,在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新形势下,该专业发展也面临巨大挑战,主要存在社会认知度有所下滑、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亟待提高和学生学业亟须积极引导。这些问题均与人才培养相关,不仅存在于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在化工、制造、轻工等传统工科专业也颇为突出。

目前的人才培养主要在“辅导员+班主任+班导师+专业老师”基本框架下实施。辅导员、班主任、班导师和专业老师多个岗位协同育人模式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出现班导师和班主任角色弱化,大部分思想引导、日常管理工作由辅导员主导的现象。而辅导员、班主任或班导师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下,往往很难兼顾到每一个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是一种看似紧密实则松散的关系。专业老师一般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但由于科研任务繁重,无法有效对学生进行引导。

导师制(tutorial system)是践行全程育人和全面育人的有效制度,得到了国内外大学的认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全程导师制”追求的“全面发展”培养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理性质疑、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备良好的道德,遵守行为规范,是创新型和竞争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育人制度。

一、导师制的发展历史与推广现状

英国牛津大学“新学院”首先提出并实施了导师制,并证明了该制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特别有利于培养个性化、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中国的本科生导师制最早可追溯到燕京大学于1937年推行的牛津大学式的导师制。进入21世纪,国内高校纷纷尝试推行导师制,据不完全统计,超过200所高校已相继推行本科生导师制[1]。

北京大学自2002年起在本科教育中试行导师制,在推行中贯彻了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育原则,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据公开报道,西安理工大工学、武汉科技大学和长沙理工大学等高校在本科生导师制的运作模式、导师职责量化评价与考核、效果评价等方面都开展了有益的尝试[2,3]。

二、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全程学业导师制的制度设计

长沙理工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按照2016级试点学生人数,师生比不到1∶5,非常适合开展全程导师制。该专业全程导师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全程导师制”的制度建设。本科生全程导师制需要科学的制度来保障其运行的规范性、有效性和有序性。全程导师制的制度体系包括评聘制度、监督机制和考评与激励制度。导师评聘制度主要涵盖资格认定、聘任、师生互选和动态调整等多个方面,其中师生互选和动态调整是保持导师队伍活力的关键环节。监督机制是确保全程导师制有效运行的保障,主要从督导监督、院系监督和学生监督三个层面实施。考评和激励制度是支撑全程导师制长期高效运行的有力支撑,在学院层面可制定定性测评、定量测评和等级评定相结合的考评制度。激励层面可结合学校的分配制度,全程导师制考核与岗位考核适度挂钩,采用津贴补助或荣誉称号等形式进行激励。

2.新型师生关系构建。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形式上体现为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应理顺现有的围绕学生中心周围的所有类型老师的职责定位,包括辅导员、班主任、班导师的职责,然后明确本科生导师的职责范围,然后搭建适合新型沟通习惯的导师-学生沟通渠道。全程导师的职责主要包括学业引导、心理疏导、能力提升和就业引导三个方面。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的载体是搭建沟通顺畅的交流平台,结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特点,除了传统的导师工作室、联谊活动和论坛讲座等平台外,还应充分利用QQ、微信群、朋友圈、班级论坛和微信公众号等线上沟通渠道[4]。

3.创新型和竞争型人才培养平台与载体搭建。创新型和竞争型人才培养必须围绕特定的平台和载体开展,这些平台和载体必须是和传统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互为补充的,必须是和导师的科研活动和社会时间互相融合的,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性互动。全程导师制的制度执行和新型师生关系的维系必须依靠良性运转的人才培养平台与载体。人才培养的载体主要包括硬件资源和政策支持两方面。硬件资源可依托学科实验室、创新创业实验室、教学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等。政策支持可充分利用各级大学生创新试验计划项目、挑战杯项目、科技立项、“互联网+比赛”、学科竞赛和专业技能竞赛,也可以在学院层面资助设定针对提高沟通协作能力、国际交流能力或工程能力的社会实践项目。

4.因材施教的多层次人才培养格局。本科生导师制的核心和精华在于导师在学业规划、学习过程、科研探索以及品德素养等方面全方位辅导本科生的一种互动式培养制度。它以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为基础,关注每个学生个体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通过导师的个别指导和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遵循个性化培养原则,结合研究性教学特点,组织实施教学,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有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行业骨干与精英。因此,在导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过程中,学生的发展路径必然是多层次的。

因材施教的多层次人才培养格局的形成,可以通过学生兴趣与导师价值观融合、学生深造与导师平台融合、学生就业与导师专长融合以及学生创业与导师社会实践融合等渠道[4]。

三、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全程导师制的实践

长沙理工大学材料学院由学院主要领导牵头成立学院本科生导师制指导委员会,负责协调系部、教务、学工、科研等部门开展工作,制定导师评聘、导师职责、监督监管、评价激励等方面的规章制度。自2017年起在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施全程导师制以来,已经实现了3个年级学生全覆盖,受益学生400余人。全程导师制的实施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

1.学生专业认同感明显提升。在全面放开转专业的情况下,该专业转专业人数由2016年的20余名下降至个位数。2017年和2018年本科生推免研究生全部选择本院就读深造。

2.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比例大大提高,标志性成果集中涌现。到2018年6月,通过省级、校级和院级立项的大学生创新试验计划以及挑战杯、“互联网+等学科竞赛”,超过60%的同学参与到创新创业训练中,近两年共获得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比赛奖励50余人次。

3.学院形成了由学科实验室、团队实验室和创新创业训练中心组成的人才培养平台,总面积超过9000平方米,超过300台(套)的科学仪器开放用于学生创新实践。

4.学生考研升学比例提高。该专业的考研升学录取率超过35%,充分体现了全程导师制在学习引导和职业规划中的示范效应。

推行全程导师制,培养创新型和竞争型人才,是践行新工科建设,使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换发新生命力的有益探索,对其他传统工科专业的改革与发展也有重要的示范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吴迪,郑志学,李栋.我国高等院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J].科教导刊,2017,(4).35-37.

[2]付轶.我国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18-19.

[3]谌宏伟,郑仰奇,叶红梅,等.“整体培养+团队指导+专人负责”的本科生导师制的创新探索——以长沙理工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7,(7):109-110.

[4]张永进,孙文斌,汪忠志,等,基于素养视域的本科生导师制运行模式与架构[J].大学教育,2017,(1):27-29.

猜你喜欢
导师制人才培养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高职英语教育与导师制教学方法融合探讨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化工类学生试行成长导师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