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思政教育面临问题及对策探究*

2019-01-15 09:54彭瑞良
山西青年 2019年8期
关键词:互联网+思政信息

彭瑞良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一、“互联网+”背景下对思政理论课程教学的影响

近年来“互联网+”它的出现对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主要影响有:

(一)对传统思政教育的影响

“互联网+”背景下思政教育中冲击最大的可能是思政课教师,传统课堂的师讲生听、师说生记,考试一张试卷等可能不完全满足学生,教师的角色亟需与时俱进,实现由“教授”向“教练”转变。此外,“互联网+”极大地丰富了高职生思政教育的内容。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新的传播形式,具有携带方便、信息及时、信息海量、高度开放以及高度的互动性、自主性等特征,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媒体传播形式于一身,改变了传统传播模式的“一对一”、“一对多”模式,形成了“多对一”、“多对多”模式,使得传播手段和载体多样化的同时,为思政教育内容的丰富提供了可能。此外,通过微信、微博、QQ群、蓝墨云、职教云等平台,可以将海量的思政资源向学生推送,使思政教育走向了社会化、日常化、常态化。但在信息社会化的今天,“地球村”已成趋势,多元化社会思潮交汇并激烈地碰撞、文化相互交融、观念相互碰撞,互联网信息良莠不齐,在某种程度上解构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威,也增大了思政教育的难度。

(二)对教学对象的影响

“互联网+”背景下,学生可以以平等身份随时随地的发微信微博、浏览ppt课件及课程内容、在线交流作答、分享信息等。在这种开放、平等的交流中,学生的话语权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与保障,个性得到了彰显,无形中提高其成就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习的实效性提高,获得感增强。教师借助信息化平台,可以适时了解学生目前的学习进度、效率和思想状况,并能及时有针对性的引导偏离主流思想的学生,帮助其分析当前社会出现错误思潮的原因和影响,力求从思想的根源为学生做出解释,进而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认同,以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在信息社会化背景下,学生不免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而对于尚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建立健全时期的高职生来讲,很难从这些海量的、鱼龙混杂的信息中做出正确抉择,有可能误导其走上歧途。此外,大多数高职生学习主动性不强、自律性不高,而手机等网络平台目前还不能做到全程监管,学生打开学习界面,究竟有多少时间用在学习内容上,是自觉独立完成习题作业还是借鉴参考其它资源,真实情况如何,很难界定,这增大了思政教育的难度。

二、“互联网+”背景下影响思政理论课教育实效性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

现在就读的大学生基本都是“互联网”的“原著民”,他们或多或少从小就接受并使用网络技术,加上高校基本都将计算机网络作为通识课予以开设,他们对网络及其媒体有很强的驾驭能力。同时,依据马斯洛人的需要层次理论,大学生大多处在个性张扬、乐于表现自我、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掌握主动权等个性发展阶段,网络信息的海量化、前沿性、开放性等,为其提供难得的施展“才华”的平台,很大程度上可以张扬其个性、满足其猎奇、展示自我的心理需求。同时,“90后”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远离生活十多年的家乡去求学,人生地不熟,表现出强烈的孤独感,渴望被人关爱。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充当了大学生“人生伴侣”的角色,可以借助手机、电脑,通过手机微信、微博、QQ群等平台在虚拟社群中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使其心灵得到慰藉,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归属感。

(二)客观原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顺应信息化发展需要,国家积极倡导高校要使用信息化平台组织教育教学和科研,并提供政策等的支持和帮扶,许多高校不断改善升级硬件和软件设备,基本普及了校园网络,方便快捷的网络设施为学生使用互联网提供了平台;网络运营商为了争取更多的学生客户,专门针对校园客户量身打造具有更多流量且相对优惠的“套餐”,这些都直接促进了学生使用互联网的积极性,为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保障。

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生产生活方式等,文化多元化必然导致政治观念复杂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随着科技的进步,许多国家机构组织通过网络传播各种信息,西方国家也借助互联网平台大力宣扬他们的价值理念,加大对我国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意识灌输,以期达到“不战以屈人之兵”的目的,使得我们面临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这给我们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借助“互联网+”提高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路径

(一)转变思政课教学的理念与方法,构建“线下教学+线上教学+实践教学”的模式

思路决定出路,理念决定行动。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课堂的我讲,你听,我写,你抄,我给,你收,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模式显然无法充分的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更无法激发学生自觉学习思政课的兴趣。沿用好办法,改革旧办法,探索新办法成为思政教育改革的方向。互联网的介入,给思政课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要求教师积极探讨课堂教学即“线下教学”+网络教学即“线上教学”+实践教学相互补模式,通过公众号、微信、微博、蓝墨云等向网络平台推送文字、图片、视频、微课等资源以丰富教学手段,并结合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学生设定不同问题和书目,将思政教育内容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教师及时回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共同探讨解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通过实时检测等方式检验学习效果,加大过程考核权重,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从学习、生活、养成教育、人文素养等多方位,多角度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考核。

(二)正确引导运用“互联网+”进行思政课教学

与传统思政课堂相比,“线上教学”学习干扰因素很多,而大多数高职学生学习主动性、自律性不高,“线上教学”思政课教师不能缺席。一方面,教师合理引导学生规范使用移动终端。许多学生希望通过“互联网”来获取知识,但缺乏系统,科学的方法。

因此,学院及其职能部门要营造和培养学生使用网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另一方面,引导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到“互联网+”下思政课教学中,通过校内外专题培训、竞赛、考评等方式提高教师驾驭网络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相关制度,鼓励教师运用蓝墨云、职教云、QQ、微信、微博等“互联网+”手段组织思政课教学,教师也可以就思政课某个或某些专题录制微课视频让学生自主学习,或就学生感兴趣的观点社会热点问题录制视频,让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学习,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和干预,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

(三)提高网络信息监管力度

作为“互联网”“原著民”的高职生,大多生活习惯养成不是很好,学习自律性不是很强,加之网络充斥海量信息,要想从其中筛选能促进自身提高的知识、信息,对于辨别是非能力还不高,想寻找并且通过这些知识来提高自己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有效的网络信息监管必不可少。一方面,学校可以将信息“过滤”一遍,只保留对学生成长成才有价值的内容;另一方面,学校和教师不间断的为学生选择推送有关学习方面的链接,掐断无关链接,净化网络环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通过大学生所经常接触的各类"互联网+"平台建立专题活动和话题栏目,引导网络舆论的良性发展,严禁在微信中发表或转发丑化党和国家形象,严禁在网络中转发、谈论违反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或者歪曲党史、国史、军史的内容,引导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互联网更好的为思政课教学所用,或“授之以渔”,教给学生筛选有价值信息的方法或者推荐可以促进学生发展的网站。

猜你喜欢
互联网+思政信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