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健康融入万策,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2019-01-15 12:32潘鸿雁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19年6期
关键词:上海建设

潘鸿雁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教授

1 从无到有: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

21 世纪是一个大健康时代,健康观念更快更新,健康手段更加科学。2015 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2016 年中国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颁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习近平总书记从人的全面发展、民族昌盛、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地阐述了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意义。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为新时代建设健康中国明确了具体落实方案。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用制度来保障健康中国战略的有序推进。

没有个人健康,就没有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大第一次将公民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相提并论,进而综合表述为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健康是美好生活的最基本条件,是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没有健康,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就无从谈起,人的全面发展就是空中楼阁。因此,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对于什么是全面小康社会,我国“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已明确了其新的内涵,即包含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5 个方面。其中卫生健康是社会建设的重要指标之一,包括卫生经费投入占GDP 比例、人均公共卫生费用、人口预期寿命、人口健康预期寿命等三级指标,是重要的民生领域。全面小康社会五个方面的发展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齐头并进,任何指标的滞后,都会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受到影响,目标落空。

国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国家富强的标志。中国古代就有“国富民强”的成语,道出了国家富强与国民健康之间的关系。首先,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国民健康。当今世界上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其医疗卫生水平均较低下,国民健康水平也普遍较低。我国从过去的积贫积弱,走到了今天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摆脱了“东亚病夫”的称号,国民健康长足改善: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35岁提高到了2018 年的77 岁,孕产妇的死亡率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 1,500/105下降到 2018 年的18.3/105,婴儿的死亡率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00‰下降到2018 年的6.1‰。我国现在的健康指标已经达到了中高收入国家的水平,成为富强文明的重要标志。其次,国民健康影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中必须把人的健康发展放在首位;忽视了国民的健康发展,忽视了良好的社会心态,忽视了人的创造性和能动性,便不可能有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所以,人民健康是立国之基。

从个人健康到全民健康,从国民健康到全面小康、健康中国,彼此息息相关,相互促进。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既折射了我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所走过的艰辛历程,也彰显了大国心系人民的情怀及责任与担当。

2 从战略到行动:健康中国的实施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我们党对人民的郑重承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抓紧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坚持问题导向,抓紧补齐短板”,积极完成健康战略任务。

健康中国不止于战略,更要付诸行动,不断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2019 年国家层面成立了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制定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统筹推进此项工作,聚焦开展15个重大专项行动,努力使群众不生病、少生病。紧随其后,上海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制订了《健康上海行动(2019—2030 年)》,形成了健康上海建设的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将18 项重大专项行动分解细化成100 条举措。

健康中国行动路径沿着以下三个层面在推进。

其一是个人层面。随着疾病谱的不断变化,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国民健康的重要挑战,而慢性病主要是由饮食结构不合理、不运动或缺乏运动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造成的。医生对此不能发挥决定作用,因此,必须从改变个人的生活方式入手,来预防慢性病的发生。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管住嘴、迈开腿”,做到健康自我管理。

其二是政府层面。健康与个人的生活方式有关,而生活方式既是个人的选择,也与个人所处的物质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有关,受到后者的制约。因此,健康管理不仅是个人的责任,也是政府的责任。政府有义务设计、制定和实施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将健康融入万策。如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和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我国城市医疗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将会不断增长,传统的应对方法是增加医疗公共卫生投入,“治已病”,但成本很高,且供不应求。现在更为有效的方法则是以人群为基础的预防方法,需要与健康状态及健康生活方式相关的所有部门协同合作,提早进行健康干预,如发展老年教育、督促健康食品供应、增加城市绿化带、改善空气质量、发展健康产业等。芬兰政府运用健康促进手段极大地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成功案例,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其三是社会层面。健康行动中的“健康”是一个大健康概念,既指健康实施主体多元化,涉及个人、家庭、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医疗卫生机构、政府等多方主体,也指健康客体多元化,涉及健康生活、健康服务、健康环境、健康保障、健康产业等,因此,要形成社会多方共治的格局。比如,健康教育对于普及健康生活方式非常重要,但营造健康的生活氛围、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也同样不可或缺。“医教结合”“体医结合”“体教结合”“体绿结合”“健康食堂”“健康餐厅”“营养支持型社区”等正是对此进行的实践探索,有助于打破原有的部门之间的藩篱,改变卫生健康部门“单打独斗”的局面,形成共建共治的新格局。

3 从行动到能级提升:健康上海的实践特色

为了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健康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球健康城市典范,上海将健康中国行动要求和精神融入自身行动,同时,对标发达国家,力图走出一条体现符合超大城市特色的健康发展新道路。

3.1 突出健康智能化

在对照国家行动任务的基础上,上海增加了长三角健康一体化、健康信息化、健康国际化等内容。其中,健康信息化是健康智能化的重要体现,是智慧城市建设在健康领域的延伸。智慧医疗、健康金融、健康云、医疗云、影像云、医学人工智能等托起了上海的健康智能化。以“健康云”为例,作为上海“互联网+医疗健康”公共服务的统一入口,“健康云”已能够向市民提供26 类58 项健康服务。今后上海将加速推广“健康云”,使其为市民提供一站式、精准化的健康教育、管理和服务,为市民筑牢“生命健康网”。此外,正是基于医疗卫生的大数据,上海创新设置了“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参加健康自我管理小组的人数”等特色指标。

3.2 突出标杆引领

像在其他领域一样,上海贯彻落实中央的要求:“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难啃的骨头”,先行先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健康领域,上海率先出台省级中长期健康方案,倡导“健康融入万策”,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 “健康城市工作的样板城市”。在此之前,上海已连续12 年为市民发放包含健康实用小工具和健康读本的健康大礼包,让健康知识和理念走进千家万户。在开展全民健康教育的同时,上海注重抓重点、抓短板,抓“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针对老年群体,上海注重从制度体系上入手,规范和固化已有的实践成果,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完善居家和社区养老政策,加快推进、规范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针对青少年群体,上海注重从机制创新入手,加强对青少年的健康管理,通过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对学校的绩效考核来加强健康学校建设,通过实施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治行动以及小学阶段的所有年级增加一节体育课来降低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增强体质。这些都为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提供了示范引领作用。

3.3 强化公众健康管理

公众健康管理是社会健康治理的应有之义,也是城市综合治理能力的具体体现。在健康领域,上海除了通过公共政策来进行政府治理外,还通过推广社区健康自我管理小组模式来进行社会健康治理,做到我的健康我管理。早在2007 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开展居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项目,主要是传播健康自我管理理念和技能,同时依托各级健康促进部门、各级专业机构和相关专业院校的技术支持进行规范化管理及能力建设,形成了一系列特色做法。其后,上海进一步完善社区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建设,强化公众健康管理:首先,广泛利用新媒体进行健康自我管理的理念传播,不断扩大健康自我管理人群覆盖面;其次,将小组建设工作纳入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考核,推行星级管理机制,将自制管理纳入规范化的轨道;其三,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满足居民个性化健康需求,加强政社联动;其四,通过培育志愿者队伍,扩大自我管理覆盖面,强化个人健康责任意识。通过强化公众管理来提升社会健康治理的能级,也是社会治理能力提高的重要体现。

猜你喜欢
上海建设
上海电力大学
我去上海参加“四大”啦
上海之巅
上海城投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