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生态健康”专栏导读

2019-01-15 12:32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傅华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19年6期
关键词:人居垃圾文明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傅华

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 吴立明

“生态”一词原于古希腊文,是指一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以及他们之间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人既是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改造环境和污染环境的主导者。环境问题困扰人类多年,从中世纪欧洲的鼠疫到现代的流感、SARS、结核、心脑血管及血液问题、各种癌症等困扰人类健康的多种疾病均与环境密切相关。近年来,世界上频繁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海啸、地震引发的各种健康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环境的细微变化均会引起人类社会的巨变,所以保护环境对人类的健康非常重要。

我们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已明确做出了“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十个方面给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突出的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面及全过程;作为五位一体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健康中国行动”提到:“实施健康环境促进行动,将加强影响健康的环境问题治理放在重要位置”。为此,本期的“环境与生态健康”专栏刊登了4 篇文章,分别从气候变化、垃圾综合治理、可降解材料的环境友好性和人居环境建设四个议题对环境与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作了深入的研究和评述。并在本期专栏的导读最后,对健康城市2.0——星球健康做一简介。

1 文章简介

大量证据显示,人类活动正在影响全球气候,对公共卫生造成严重影响。极端的天气事件、影响食物和水供应的多变气候、传染病暴发的新模式以及与生态系统变化相关的新型疾病,都与全球变暖相关联并造成健康风险。气候变化对人群健康已经造成影响:死于超常热浪的人数逐渐增多;水灾等自然灾害不断增多;疟疾等威胁生命的病媒传播疾病的规律正在改变。广东省公共卫生研究院环境与健康研究室容祖华等作者在《气象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一文中,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进展,初步总结了气候变化对人群死亡和发病(如:登革热、手足口病、细菌性痢疾等传染性疾病;循环和呼吸系统疾病等非传染性疾病;精神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极端气候事件、气温升高等气候因素变化对特殊人群健康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并对气候变化研究的未来拓展方向进行探讨,为进一步深化本领域的研究提供基础。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垃圾分类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之一,显得尤为重要。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做出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重要指示,并要求北京、上海等城市要向国际水平看齐,率先建立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为全国做出表率。2019 年10 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次全会公报明确提出普遍实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制度。垃圾分类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自然也应成为健康促进的重要任务。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刘付春的《垃圾综合治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应用——上海垃圾分类处置实践》一文,介绍了上海的垃圾分类实践,总结出了以健康促进理念为指引的“注重顶层设计、法治保障、全程管理、全民参与”的实践经验,为管理部门以及健康促进同行制定垃圾综合治理策略提供了借鉴。

传统塑料材料是目前使用范围较为广泛的有机化工产品,给人类生活提供很多便利和好处。同时,由于其大量的使用也给全球带来了严重的白色污染以及有机污染物污染,因此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对在生产中的材料加以大力的研究,开发出对环境友好的材料,让生产出来的器件具有高效率和较高的回收利用的价值,是大势所趋。南德意志大中华集团南德商品检测(上海)有限公司张闯等作者在《塑料制品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前景——可降解塑料的环境友好性》一文中,对可降解塑料的环境友好性进行了系统介绍,详细阐述了在解决全球塑料污染问题中备受关注的生物降解材料的特点、分类及其降解性能的标准评价体系,介绍了欧盟、美国、中国、国际化标准组织ISO、日本,澳大利亚等地区、国家及组织关于生物降解材料的相关标准。

快速城市化带来的人居环境对我国居民生活行为方式和健康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们将居住在城镇中,越来越多的人也认同城市规划与建设是应对人类健康问题的一个新的选择。人居环境对人们生活方式和行为最直接的影响体现在体力活动上,这也是国际上在该领域内研究最早的范畴。徐斐的《人居环境与体力活动促进——基于流行病学的视野》一文,基于公众健康和流行病学的角度系统阐述了人居环境和体力活动的概念、特征及评价方法,并归纳了国内外人口密度与体力活动之间关系相关研究的进展和阶段性结论,指出了人居环境对人们的体力活动具有刚性的、长期的影响,以及今后我国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与体力活动领域的研究方向。

2 健康城市2.0——星球健康

“健康城市”这一概念形成于20 世纪80 年代,是世界卫生组织(WHO)为应对21 世纪城市化给人类健康带来的挑战而倡导的行动战略。1984 年,“健康城市”的理念首次被提出,至今已在全球多个国家掀起热潮,并逐渐形成一项国际性的健康运动。我国也已全面启动健康城市、健康乡村建设,并将其作为深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抓手之一。

进入21 世纪以来,全球化步伐日益加快,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新的挑战。如:全球化使一些疾病在世界各国的传播变得更为容易,城市成为潜在疾病暴发的重要节点;全球化的食品供应链给食品安全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城市人群过度聚集加剧了能源消耗,加速了环境气候变化。因此,保护城市的健康更需要全球化视野。建设健康城市也不应再是某一个城市的孤立发展,而应该是全球所有城市协调的集体行动。建设健康城市需要自身城市和其他的城市都担起责任;每个健康城市也需要为其他的城市做出示范[1]。

2015 年,《柳叶刀》刊登了一篇题为《健康与气候变化:保护公共健康的政策响应》的文章,指出气候变化正在对全球人口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影响。直接影响包括不断增加的热胁迫、洪水、干旱和越来越频繁的强风暴;间接影响则体现为更严重的空气污染、病媒扩散、粮食短缺和营养不良、以及失业和心理健康问题[2],并在文中首次提及“星球健康”的概念。2019 年在新西兰召开的IUHPE 第23 届世界际健康促进大会上,健康城市的倡导者之一Trevor Hancock 教授,在大会上作了“健康城市2.0——朝着一个星球的城市(Healthy Cities 2.0:Towards One Planet Cities)”的大会报告。他指出:“我们要在这个小星球上公平、和谐、健康地生活,城市就需要发挥其文明的引领作用,为所有人创造一个公正、可持续和健康的未来”。

要消除全球化、城市化所带来的潜在风险,需要全世界尤其是生活在城市里居民们的共同努力。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Transforming our World: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也倡导人居环境应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当今城市的发展应摆脱传统单纯以建筑和视觉为中心的模式,应探索一条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道路,从而让人们生活的这座城市能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健康城市的核心问题,是城市的健康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城市提供的服务体系等。只有全体居民一起营造“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人文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才能促进居民的健康和福祉,实现联合国的可持续性发展目标[3]。

猜你喜欢
人居垃圾文明
临深置业理想 这座城刷新美好人居标准!
请文明演绎
垃圾去哪了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漫说文明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倒垃圾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改善人居环境 建设美丽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