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安如意里唐井发掘简报

2019-01-15 06:02淮安市楚州博物馆
东南文化 2018年6期
关键词:底径封三肩部

淮安市楚州博物馆

内容提要:2009年4月,楚州博物馆在淮安如意里小区抢救性发掘了一口唐代砖井(编号J1),共出土可复原器物63件,包括大量瓷器、带“汲”字铭文的铜壶以及刀、钩、矛等铁质兵器。该井结构奇特,腹径巨大,在淮安地区尚属首次发现。

如意里小区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原楚州区)老城东南郊闸口村,当地俗称三里塘,处于城东地下文物埋藏区。2009年4月,在淮安如意里小区建设施工过程中,发现了一口古代砖井(图一)。楚州博物馆于当月12日至27日对古砖井(编号为J1)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共出土可复原器物63件。

一、井的层位与结构

该井位于如意里小区27号楼地基南侧,井的上层已被破坏,现存井口距离地表2.2米。井口以上堆积大致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为近现代扰乱层,灰褐色土,约厚0.6米,夹杂近代建筑用砖、垃圾等;第二层为明清时期地层,厚约0.9米,土色为黄色,土质较松,含部分青花瓷片;第三层为灰褐色黏土层,厚0.7米,土质较硬,有少量唐宋时期的陶瓷片。

图一//如意里唐井遗址位置示意图

井内填土分为三层:第一层为灰黄色淤泥,厚1.5米,土质粘软,内含少量瓷片;第二层为灰褐色淤泥,厚1.2米,含水量增大,土质较粘稠,瓷片增多,有少量罐、壶;第三层为青灰色泥浆,含沙量增大,厚2.1米,大部分瓷器、金属器、钱币等遗物都是在该层发现的。

井壁均为砖砌,井身由上、中、下三部分垒砌。井身上部被毁坏的部分约高2米,主体保存尚好,上口直径2.3、残深4.8米。井身上部砖竖立横置,两砖之间约155°首尾相接,上下两层之间错缝相砌,旋砌呈直壁圆筒状,最宽内径2.35米。现余留13层,每层用砖18块,通高2.42米。从断面观察,井壁为单砖砌筑,使用青砖尺寸为37×19×6.5厘米。井身中部逐层内收,其开口部分内径2米,由上而下呈台阶状,每层略似呈圆环形台面。井砖顺丁结合砌筑,共砌8层,通高0.46米,与下部上层连为一体。井的下部亦为圆筒状,但尺寸明显减小,最小内径1.4米。砖呈立面竖砌,共4层,每层用砖23块,上下层砖缝相错,通高1.48米。井底为夯土,向下微凹,平面为圆形。井的剖面略呈倒置的棒槌形(图二;封二∶1)。

二、出土器物

该井共出土可复原器物63件,以瓷器、金属器为主,有少量的钱币和牛角,还有大量不可辨别器形的腹片。

1.瓷器

共出土瓷器45件,器形主要有执壶、罐、碗等。

图二// 如意里唐井平、剖面图

执壶 共16件。根据口沿、颈、流的形制差异分为三型。

A型 10件。撇口束颈,圆丰肩,弧形鼓腹,最大腹径偏上,下部渐收,平底微凹,口径小于底径,肩部有圆短流,颈部至肩堆接壶把及对称双系。J1∶1,壶身施黄釉,外部施釉不及底,内部施釉至颈部下。口径8.4、底径9.2、腹宽15.6、通高25厘米(图三∶1;封二∶2)。J1∶7,壶身施黑釉,外部施釉不到底,内部施釉至颈部下。口径9.6、底径8.3、最大腹径14.5、通高22.5厘米(图三∶2)。J1∶15,器身施白釉至足上部,釉上以绿彩绘写意长尾鸟纹。腹宽13、底径9.5、残高16.4厘米(图三∶5)。

B型 5件。直口,高直颈,撇肩,最大腹径偏肩部,腹部以下渐收,平底微凹,肩部设圆短流,颈至肩部设执把及对称双系,系与执把均有楞。施黄釉,且有一层化妆土,外部施大半截釉,内部施釉过颈部。J1∶10,口径8.2、底径9.6、最大腹径14、通高25厘米(图三∶3)。J1∶11,口径8.6、底径9.4、腹宽14.8、通高25厘米(图三∶4;封二∶3)。

C型 1件。J1∶17,口沿残缺,高束颈,圆丰肩,深鼓腹,壶腹制成四瓣瓜楞形,至下部渐收,足脚微撇,底根旋切,平底。肩部设一多面柱形长直流,流下堆贴双鱼纹饰,颈至肩部设一执把及对称双系,系与执把均有楞。器身施青釉,外部施釉及底,壶内施釉至颈下。口径6.8、底径10.6、腹宽13.6、通高21.2厘米(图三∶6;封二∶4)。

罐 24件。根据系的不同分为三型。

A型 14件。四系。圆唇,直颈,弧形肩,最大腹径偏上,腹部下渐收至足部,平底微凹,口径小于底径,肩部堆接横耳四对。J1∶19,器身施酱黄釉,外部施大半截釉,内部施釉至颈下。口径9.6、底径11.8、最大腹径20.6、通高29厘米(图四∶1)。J1∶41,施黄釉,器外施半釉,器内施釉至颈下。口径10.4、底径11、最大腹径17.6、通高25.4厘米(图四∶2;封二∶5)。

B型 9件。双系。撇口,束颈,丰肩深腹,最大腹径偏上。足部微撇,底根旋切,平底微凹。J1∶27,侈口,施黄釉,外部施釉不到底,内部施釉至颈下。口径20.4、底径14.8、腹宽23.4、通高21.8厘米(图四∶3;封二∶6)。J1∶37,直口,施黑釉,外部施釉不到底,内部施釉至颈下。口径18、底径12.4、最大腹径22、通高25.8厘米(图四∶4)。

C型 1件。环形双系。侈口,折沿,耳孔相对,最大腹径偏下。J1∶42,腹壁微鼓,施黄釉,外部施釉不到底,内部施釉至颈部。口径10、底径9.6、腹宽13.6、通高19厘米(图四∶5)。

碗 5件。根据底足不同分为二型。

A型 4件。饼足。敞口,斜壁略弧。J1∶44,内外施黄釉,外壁施釉不到底,碗心有三支钉痕。口径13.2、底径6.4、高4.2厘米(图四∶6;封三∶1)。

图三// 如意里唐井出土瓷执壶

B型 1件。圈足。敞口,口沿外撇。内外施青釉,碗心无釉。J1∶45,口径17、底径6、高5.8厘米(图四∶7;封三∶2)。

2.金属器

共出土14件,其中兵器8件,分为剑、矛和钩;实用器5件,有罐和勺;另有1件锥状器。

提梁罐 2件。均为铜质。J1∶46,侈口,斜直颈,折肩,腹壁略鼓,平底微凹,肩部对称接心形双耳,耳上系外方内圆,上扣穿铜提梁,双耳面表均刻一“汲”字。口径14.6、底径16.6、腹宽20、通高20.5厘米(图五∶1;封三∶3)。J1∶47,敛口,最大腹径偏下部,平底微凹。口沿部接对称水滴形双耳,耳上双系扣穿铜提梁。口径20.6、底径13.5、腹宽24.5、高11厘米(图五∶2;封三∶4)。

提梁(残件)2件。J1∶48,铜质,残长22.4、高10.4、厚1厘米(图五∶3)。J1∶49,铁质,残长18.9、高10、厚0.4厘米(图五∶4)。

勺 1件。J1∶50,铜质,锈蚀。椭圆形勺头,扁长柄。残长19.5、勺宽3.6、柄宽0.9厘米(图五∶5)。

图四//如意里唐井出土瓷器

剑 2件。铁质,单边开刃,均锈蚀。J1∶51,长78、宽3.8、厚0.6厘米(图六∶1)。J1∶52,长93.5、宽7.5、厚0.9厘米(图六∶2;封三∶5)。

矛 3件。铁质,前端尖锐,尾部平窄,中脊隆起,两侧有刃。J1∶53,长36.6、宽16、厚5.8厘米(图六∶4)。J1∶54,长44、宽5.1、厚1厘米(图六∶6)。J1∶55,长24、宽5、厚3厘米(图六∶5)。

钩 3件。铁质,双头钩,呈“S”形,一端大钩,另一端小钩,两头出尖,中部宽。J1∶56,长26.7、宽2、厚1厘米(图六∶7)。J1∶57,中部带一小穿钉,尾部多折一弯,总长21.8、宽2.6、厚1厘米(图六∶8;封三∶6)。J1∶58,长18、宽1、厚1厘米(图六∶9)。

锥状器 1件。铁质,长圆锥形,带木柄,前段尖锐,器身镶接一贯状物。J1∶59,长62、锥宽10.8、柄宽7.4厘米,贯直径10、厚8厘米(图六∶3)。

钱币 2枚。铜质,外圆内方,正面阳文“开元通宝”,背面无纹。J1∶60,直径2.5、厚0.1厘米(图七∶1)。

3.其他

牛角 2件。前尖后宽,弯曲状,钙化严重,中心空。J1∶61,长25.1、宽7.6、厚3.8厘米(图七∶2)。J1∶62,长22.8、宽3、厚4厘米(图七∶3)。

三、结语

淮安历史上处于邗沟入淮河口,为水路交通枢纽。东晋义熙七年(411年),于淮安置山阳郡。隋开皇元年(580年),废山阳郡,置楚州,开皇十二年(591年),楚州治所从寿张县(淮阴县)移治山阳县。587年,隋文帝开江淮间运河(山阳渎),北起山阳(今江苏淮安),南至扬州市南入江。山阳渎沿邗沟故道,沟通江淮,成为隋唐大运河的一段。唐宋时期,日益发达的运河经济使楚州成为航运要津。

图五//如意里唐井出土铜器

图六//如意里唐井出土铁器

本次发掘的如意里砖井位于唐宋楚州城以东约1公里,隋唐运河也处于城东一带。该井形制独特,尺寸较大,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并未发现,难与其他考古资料进行类比,仅能根据井砖和井内出土遗物的器形作出初步的时代判断。该井所使用的井砖与淮安区运东村M09唐代砖室墓[1]所出的墓砖形制相似。井中出土的执壶、罐等多以唐代的长沙窑(J1∶15)、寿州窑(J1∶1、J1∶2)、越窑系为主(J1∶17、J1∶45),其中C型青釉贴鱼纹瓜楞形执壶(J1∶17)与2012年江苏东台辞郎村遗址所出的XG10②∶7形制相同[2]。井底发现的两枚钱币均为“开元通宝”;井内淤积层上部仅出土少量的北宋瓷器。此外,2006—2010年间,在该井300米之外的周边区域发掘了大量唐宋时期的墓葬。根据以上几点可推断,该砖井的建造年代应在唐代中晚期,并沿用到北宋。

图七//如意里唐井出土器物

如意里砖井建造规整、牢固,结构独特,蓄水量、汲水量都远大于一般的民用水井。井中出土大量完整的瓷器、带“汲”字铭文的铜壶,另有刀、钩、矛等兵器,遗物丰富。如意里唐井无论是从井的形制结构,还是从出土文物,都能体现唐宋楚州的历史风貌,对研究中国唐代水井的建造技术具有重要的价值。

发 掘:张 驰 赵 娟 董 记 汪家保

绘 图:张 驰 薛玲玲

修 复:汪家保 张 驰 张 震

摄 影:陈 冬 赵 娟

执 笔:张 驰 董 记

[1]张驰、陈冬、陈锦惠:《2006年楚州元明清墓地发掘简报》,《大运河两岸的历史印记——楚州、高邮考古报告集》,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69页。

[2]南京博物院等:《江苏东台辞郎村遗址发掘简报》,《东南文化》2017年第6期。

猜你喜欢
底径封三肩部
寿州窑瓷器里的碗
封三
封三
封三
江苏溧阳子午墩土墩墓D1发掘简报
封三
江苏省无锡市城南遗址瓮棺墓葬发掘简报
临颍县固厢墓地M15发掘简报
四个小窍门轻松缓解肩部疲劳
四个小窍门轻松缓解肩部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