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粘度及血小板参数检测对老年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病情评估分析

2019-01-15 09:16邢梅芳杨婷婷张燕王洁鲍胜兰
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轻中度重度血小板

邢梅芳,杨婷婷,张燕,王洁,鲍胜兰

(江苏省宜兴市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苏 宜兴 214200)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为临床常见的一种获得性出血性疾病,多由免疫反应所致的血小板破坏增加引起[1]。ITP患者初期体征与症状存在一定的隐匿性,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是改善病情的关键[2]。临床有时易将ITP与难治性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相混淆[3]。血小板参数的检测能反映机体骨髓代偿情况,临床多将其作为诊断ITP的重要手段[4]。本研究选择我院接诊的150例ITP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选择4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分析血液粘度及血小板参数检测对ITP的病情评估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0月我院接诊的150例老年ITP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符合《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关于ITP的相关诊断标准;自愿加入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年龄≥60岁者。排除标准:精神障碍,依从性差者;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器质性病变、肝肾功能障碍者;恶性肿瘤者;意识障碍者;极重度ITP患者;再生障碍性贫血;过敏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其他引起血小板减低的疾病;过敏体质体质者。将150例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两组,轻中度组110例,其中男65例,女45例,平均年龄(68.32±1.26)岁,平均病程(8.62±2.13)d。重度组40例,其中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龄(68.28±1.30)岁,平均病程(8.60±2.12)d。选择同期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4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其中男24例,女16例,平均年龄(68.30±1.29)岁。三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

1.2 病情严重程度评估标准 有外伤后出血,50×109/L<PLT<100×109/L为轻度;无广泛出血,25×109/L<PLT≤50×109/L为中度;有广泛出血,10×109/L<PLT≤25×109/L为重度;自发性出血,危及生命,且PLT≤10×109/L为极重度。

1.3 方法

1.3.1 血液粘度 分别采集三组受检者5 mL空腹静脉血,采用肝素抗凝,给予10 min的3,000 r/min离心操作,分离血浆,采用购自北京中勤世帝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的LG R 80系列血液粘度仪检测血浆粘度。

1.3.2 血小板参数 分别采集三组受检者5 mL空腹静脉血,采用低温离心机进行10 min的3,500 r/min离心操作,取上清液,采用Sysmex K-4500全血球自动分析仪和与配套的试纸盒对血小板各项参数进行检测,包括PLT、PDW、MPV和P-LCR等。

1.3.3 治疗方式 给予ITP患者静脉注射地塞米松0.5 mg/kg/d,治疗5 d后改为口服泼尼松1 mg/kg/d,同时根据患者病情给予对症治疗,若患者经激素治疗无效,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和免疫抑制剂等。用药过程中根据患者PLT检测结果对用药剂量进行适量调整。持续用药4周。治疗期间定期对患者血常规复查。

1.4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三组受检者入院时血液粘度和血小板各项参数差异,以及ITP患者经治疗后血液粘度和血小板各项参数水平。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血液粘度比较 对照组血液粘度为(1.24±0.10)mPa/s,轻中度组为(1.17±0.11)mPa/s,重度组为(0.96±0.09)mPa/s,三组血液粘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对照组vs轻中度组=3.528,t对照组vs重度组=13.163,t轻中度组vs重度组=10.822,F=23.726,P=0.000)。

2.2 三组血小板参数比较 对照组PLT水平>轻中度组>重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对照组vs轻中度组=16.270,t对照组vs重度组=17.094,t轻中度组vs重度组=14.939,P=0.000);重度组PDW、MPV、P-LCR水平>轻中度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重度组vs轻中度组=18.937、9.981、9.129,t重度组vs对照组=21.644、14.931、11.485,t轻中度组vs对照组=18.937、7.551、6.999,P=0.000)。见表1。

表1 三组血小板参数比较(Mean±SD)

表2 治疗后轻中度组和重度组血液粘度比较(Mean±SD,mPa/s)

表3 治疗后轻中度组和重度组血小板参数比较(Mean±SD)

表3 续表

2.3 治疗后轻中度组和重度组血液粘度比较 重度组和轻中度组治疗后血液粘度较治前均明显上升,而重度组血液粘度低于轻中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治疗后轻中度组和重度组血小板参数比较 两组治疗后PDW、MPV和P-LCR较治前均有明显降低,重度组PDW、MPV、P-LCR高于轻中度组;治疗后PLT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重度组低于轻中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ITP的发生与免疫系统紊乱密切相关,是由于自身抗体与血小板相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致使血小板发生聚集消耗,缩短血小板寿命或数量减少,造成巨核细胞代偿性增生,加快血小板更新率,释放出更多年幼体大的血小板,增加MPV,同时还会增大血小板体积间离散程度,增大PDW[5-7]。

PLT能直接反映血小板生成、凋亡的动态情况,是临床检测机体凝血状态的重要指标。在ITP患者中血小板数量减少,巨核细胞(骨髓中)代偿性增生活跃,会增强血小板代谢性,致使血小板参数出现显著变化[8-10]。PDW能反映血小板体积差异程度,是血小板分布宽度指标。当外周血小板被过多的破坏时,其数量会明显减少,能使骨髓中巨核细胞反馈性激活,进而产生更大的血小板,增大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能有效反映血小板的生成、巨噬细胞增生以及血小板大小。P-LCR与PDW呈正相关,反馈性刺激骨髓巨核细胞增生、外周血小板破坏增加以及血小板生成增加,大血小板起到关键作用,其能造成P-LCR、MPV升高。大血小板含有较高的活性物质,含有丰富的正磷酸盐、糖原、腺嘌呤核苷酸,其功能和代谢更强。此外,大血小板有较多的致密颗粒,含有丰富的酶类,有较强的凝聚能力,与普通血小板相比,其止凝血功能更强。在骨髓细胞受损的情况下,血小板生成会降低,进而减低PDW和MPV,如患者骨髓代偿功能良好,血小板破坏程度增加,则会增加PDW和增大MPV。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PLT水平>轻中度组>重度组,重度组PDW、MPV、P-LCR水平>轻中度组>对照组,与正常人相比,ITP患者机体中血小板抗体水平较高,对网状内皮系统的破坏程度会明显增加,破坏单核巨噬系统,致使血小板寿命缩短,对其功能造血产生影响,对机体凝血系统造成的干扰也会随之增加。曹慧琴等[11]检测急性ITP患儿各项血小板参数,结果显示,MPV、PDW、P-LCR的上升和PLT的降低是急性ITP患儿的典型特征,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幅度能反映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童华波等[12]探讨血小板参数在ITP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显示,健康儿童PCT、PLT高于ITP患儿,轻中度组高于重度组,MPV、PDW、P-LCR低于ITP患儿,轻中度组低于重度组;ITP患儿经治疗后MPV、PDW及P-LCR出现下降,PLT、PCT出现升高,提示血小板参数能预判ITP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其临床治疗疗效,与本研究结果相一致。本研究中,对照组血液粘度>轻中度组>重度组,说明ITP对机体凝血功能有较大的功能,这与PLT水平变化有关。本研究中,经治疗后,轻中度组和重度组PDW、MPV和P-LCR较治前均有明显降低,PLT明显提高,重度组PDW、MPV、P-LCR高于轻中度组,PLT低于轻中度组,说明有效的治疗能改善ITP患者各项血小板参数,能促进病情转归。两组治疗后血液粘度较治前均有所提高,重度组血液粘度低于轻中度组,说明部分ITP患者经相关治疗后能有效改善血浆粘度,改善凝血功能,利于患者预后恢复。激素是临床治疗ITP的有效手段,能经抑制血小板抗体的产生、单核巨噬细胞对致命血小板的破坏,刺激血小板生成。但激素类药物长期大量使用,还能致使血栓素A2、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等处于失衡状态,刺激内皮细胞生成,引起微血管痉挛,致使血液高凝状态发生风险增加,故临床应加以重视。本研究因研究时间和精力有限,结果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纳入样本量较少,未分析PCT变化情况,未分析不同药物治疗后血小板参数和血浆浓度变化情况等,后期仍需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ITP患者各项血小板参数均存在明显异常,可将血小板参数检测作为ITP患者病情诊断、疗效和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ITP患者经相关治疗后可能出现血浆粘度异常,临床应加以重视。

猜你喜欢
轻中度重度血小板
1565nm非剥脱点阵激光联合超分子水杨酸治疗面部轻中度痤疮的疗效观察
水杨酸联合果酸治疗轻中度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
宫斗剧重度中毒
活血化瘀类中药抗血小板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蒙药治疗干燥综合征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在轻中度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重度垂直系列之一
有壹手快修:钣金领域的重度垂直
2014年度创业家:重度垂直式崛起
晚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分娩临床治疗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