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渗透教育

2019-01-16 03:19
山西青年 2019年23期
关键词:理论课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

苗 丹

(濮阳建业国际学校,河南 濮阳 457001)

众所周知,高校大学生是振兴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栋梁之才,其政治素养及道德素质能力直接关乎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因此如何对他们展开高效的、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一直是党中央及社会各界都十分重视的问题。而渗透教育教育理念的提出,让我们看到了更多人才成长的希望,因为其核心理念是潜移默化地、润物无声地去启迪学生的心灵,引导他们坚定政治理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道德观,最终将其培养成可以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服务、奉献的优秀人才。因此,深入地剖析渗透教育在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开展途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强化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渗透教育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

渗透教育这一教育手段,是源自于我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思想理念之中,而近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恰恰是为渗透教育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思想。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视教育,并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形成了一套独具个人特色的教育方法论,而其中渗透教育常常被融入到各学派的教育理论之中。例如,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明其认为在教育学生时,不能只靠灌输,而是要科学采用启发式教育手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如“彭中麻生,不扶而直”,可以看出教育环境对学生的渗透教育影响之大[1]。其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中的渗透教育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所谓观念,其实是指对于外界的看法被移入人脑后,再进行加工创造后的东西罢了。这对素质教育提出要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以及要求教师从学生需求的角度出发去开展渗透教育都提供了切实的理论基础。

(二)现实依据

首先,强化渗透教育是信息化社会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提出的现实要求。自从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便已经全部迈入了信息化、网络化时代,而这也给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如我们所见,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开始采用网络平台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且全然不顾这些思想与看法是否正确,成为所谓的“键盘侠”,这导致教师难以动态掌握学生的思想观念,更难以对其展开及时的心理辅导和思政教育。但是渗透教育理念的提出,其重视环境、实践以及教育手段,对高校学生所产生的弥漫作用和浸润作用,可以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带来根本性的教育变革,并且能够从容应对信息化社会带给学生的负面影响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冲击。其次,强化渗透教育是突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德育性质的必然选择。和其他学科课程进行比较,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价值观念与道德教育色彩更为浓厚、鲜明,所以也促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课程教学活动中的影响机制更为突出。而渗透教育的最大优势在于,其能够显著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以此来有效优化教育效果。因此,渗透教育秉持着尊重受教育者心理及学习需求这一理念,是十分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德育性质[2]。

二、强化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渗透教育的策略

(一)依托第一课堂展开渗透教育

第一课堂是对高校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渠道,因此渗透教育必须着眼于以下几个因素展开:首先是创新教育教学形式。创新教育教学形式,是对传统化灌输教育单一教学模式的一种完善及弥补,对此,教师应当合理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电影摄像、多媒体软件以及幻灯投影灯设备都引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中。另外,教师也要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式,明确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积极与学生开展良好互动,如此才能做到对学生的润物无声般的渗透教育,焕发出学生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讲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采取讨论+辩论的教学方式,就物质和意识的知识点进行辩论:美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而在进行辩证法三大规律的知识点讲解时,教师又可以开始以下辩题:对于你们来说,到底是过程最重要?还是结果最为重要?在辩论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发散自己的思维、提升了自身的逻辑思考能力,这进一步调动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其次,教师要塑造自身的完美人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要着力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在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上下功夫,身体力行的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

所以教师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应当要塑造自身的完美人格,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能力,如此才会带给学生正确的榜样示范,这才是真正地为人师表[3]。对此,教师在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要做到发自内心地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并时刻保持着良好的心理品质与自我调控能力,进行润物无声、潜移默化般的言传身教,如此才能获得无声胜有声般的教育影响效果。最后,要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对以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效果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致使教学实效性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的主导地位取缔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师生关系呈现紧张、不和谐的局势,进而致使学生被迫地、单一化地接受来自教师的灌输教育,所以做好渗透教育的基础是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对此,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虚心听取来自学生理性的教学建议和反馈,而当学生出现错误时,要采取说服教育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思政教育,但是同时教师也要树立起教师威信,通过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水平、专业知识储备等来获得学生的认同,如此学生才会积极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熏陶。

(二)激活第二课堂展开渗透教育

首先,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教学实践证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延伸到学生社团活动中,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综合素质能力,促使其成为新时代的“四有”好青年。针对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辩论赛、演讲会以及专题论坛等社团活动,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社团活动中去,令他们的思想观点得以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从而将明辨是非、好逸恶劳的思想理念无声渗透进学生心中,最终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另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马克思纪念日、马克思列宁主义知识竞赛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竞赛等活动中来,全面提高高校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提升他们的科研实践能力。如此一来,在增长学生见识的同时,也达到了培育其道德情操的目的,可谓是育人于“悄然无声”中。其次,充分发挥出校园文化的育人熏陶功能。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与学校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茁壮成长上,有着约束、规范、促进以及导向等多功能作用,并且直接亦或是间接影响到他们的道德品质、意志力、文化素养和思政理念[4]。因此,教师在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务必要进一步发挥出校园文化的育人熏陶功能,通过创建优良的校风和学风,来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也要把马列主义理论和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宣传海报和专题讲座的方式,来及时解决高校学生在思想上的种种困惑问题,最终帮助他们坚定政治思想理念。最后,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二十一世纪是网络化社会,网络平台上的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为我国高校教师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了充分的且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对此,教师可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网络教学基地,设置“原著选读”、“名家专集”、“学习主阵地”、“两课教学”等多个栏目,详细且系统化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等理论知识,以供学生日常学习需求。

(三)整合第三课堂展开渗透教育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第三课堂,其实是指“社会”这一领域。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的学校教育的开放性与日俱增,以往的“学校围墙”观念已经变成了形式上的意义,并且不可否认的是,大学生实践经验的获得、为人处世的智慧以及政治思想的确立,更大可能是源自社会习得,因此整合“社会”这个第三课堂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渗透教育是大势所趋。对此,首先,教师要重新整合一切可利用的社会教育资源,为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社会实践教学提供有力支持。例如教师要充分挖掘革命烈士馆、革命遗址以及烈士陵园等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带领学生前去参观和祭奠,如此学生才能直观感受到中华民族奋斗不息、勇往直前的信念和振兴中华路途的艰难困苦,这对培养他们艰苦奋斗的政治思想理念大有助益。另外,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点的教学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调查,并确立“某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专题调查项目,从而结合理论知识对地区情况进行市场调查及预测分析等[5]。其次,教师也要做好传媒建设工作,从而有效减少不良媒介对高校学生产生的负面思想影响。现今社会,互联网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电视、电台、报纸和期刊等新媒体媒介及传统媒体的大力普及,导致高校学生越来越受到不良媒体信息的影响与冲击,这对培养他们的正确思想理念有一定制约。因此,要想进一步增强高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则学校和教师务必要做好传媒建设工作,开展校对社会价值导向的工作,同时培养高校学生分辨、批评和吸收传媒信息的良好能力,例如,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前选取网络热点新闻作为讨论主题,组织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积极分享自己的看法、吸取他人客观的评价和建议,如此才能逐渐提升学生甄别不良传媒信息的能力。另外,教师也要注重培养高校学生成为传媒信息理想的接受者[6]。科学研究结果表明,社会大众对于传播信息的内容是有所保留、有所余地地接收,换言之便是只接收自己认为正确的、迎合自身喜好的信息,而拒绝接收与之相对的传媒信息,并且人们在接收信息时的方式也是不尽相同的。由此看来,教师唯有培养学生形成理想的接受者,引导他们客观、公正地去看待传媒信息,才有可能消除不良信息媒介对自身造成的消极影响。

三、强化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渗透教育的注意要点

(一)创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众所周知,教师队伍没有质量,则学校教育便没有质量,而对于以培养高校大学生正确的政治思想素养作为教育目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而言,教师的教学质量和综合素质,更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马列主义教育是否能够取得良好效果。另外,邓小平同志也曾提出,我国高校能否培育出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有良好政治思想觉悟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其中关键点在于教师,所以组建一支高素质、业务能力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者队伍至关重要。如此,便要求教师必须拥有绝对正确的思想觉悟、坚定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方向、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如此才能在进行马克思主义教学时,潜移默化地引导高校学生坚定政府的主流意识形态,才会自然而然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武装学生的头脑。

(二)处理好“灌输”与“渗透”的关系

灌输教育和渗透教育这两种教育方式,并非是敌对关系,恰恰相反是相互补充、共同促进的关系,所以在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正确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秉持着灌输为主、渗透为辅的教育理念,如此才能双管齐下、相互弥补,进一步提升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成果。对此,首先教师务必要保持灌输教育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虽然前文提出灌输教育有种种不足,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在千百年来的教育史中,灌输教育之所以能够一直留存至今,这是有一定的道理所在。就如法国教育学家埃米尔所言,强迫学生去接受社会约定俗成的道德法规、价值取向固然不好,但是我们都别无选择,因为我们要成为的人,是社会所要求的、所认同的人,若是每一个人自由生长,不受约束和限制,那这必然不是一个真正的“人”[7]。由此可知,对学生进行灌输教育是具有一定的必要性甚至是重要性。其次,教师要加强渗透教育的辅助作用。相较于传统的灌输教育,渗透教育的教育优势是十分突出的,其尊重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在不偏离轨道的路上得以自由生长。所以,要求教师在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工作时,要做到全渗透:第一是全员渗透,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者,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利用马列主义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同时更应该将这种坚定的信念转化成实际的教学行动,在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思想渗透、影响到当代大学生心灵上;第二是全程渗透,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环节中渗透马克思主义思想,也要在第二课堂与第三课堂活动中,润物无声般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理念。

(三)合理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

封闭使人落后,而落后就要挨打。因此,拥有德育功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不应当固步自封,一直停留于以往的教育模式上,而是要科学借鉴国外渗透教育的成功经验,同时积极创新,不断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和学情的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模式。对此,在借鉴西方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渗透教育的经验时,教师务必要注意到以下几点:一是重视德育课程设置与开展的隐蔽性,由于国外高校并未设置专业的德育课程,而是通过人文学科教学、心理咨询等活动来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所以相较于国内高校设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等专业德育课程而言,国外高校更注重启发诱导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式,所以教师要认真思考这些教育方式是否符合国情和学情[8]。二是重视德育形式的渗透性特点,国外高校主要是采取渗透教育方式,来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和思政培训工作,而这一开放性的教育是从针对其国家经济情况和教育情况出发,并且是在尊重道德规范和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激发学生个人在德育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思考当前的教育现状,是否符合国外高校开展德育教育的要求,是否能做到环境熏陶、媒体感化以及家庭配合。

四、结论

综上所述,高校大学生是振兴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栋梁之才,其政治素养及道德素质能力直接关乎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因此如何对他们展开高效的、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一直是党中央及社会各界都十分重视的问题。因此,通过对“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渗透教育”这一课堂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发现虽然渗透教育只是作为辅助角色,但是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促进作用越来越被大众所认识和接受。因此,在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教师要做到依托第一课堂、激活第二课堂展以及整合第三课堂来展开渗透教育,并注重思考创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处理好“灌输”与“渗透”的关系。唯有如此,才能从教学方式、教育内容和教学环境等方面,来开展对高校学生的马列主义思想渗透与教育,才能引导他们坚定政治立场、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一大批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猜你喜欢
理论课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