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

2019-01-16 03:19
山西青年 2019年23期
关键词:农耕高职生基础

叶 琛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陕西 杨凌 712100)

一、优秀农耕文化融入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意义

优秀农耕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之源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一门对高职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道德教育的课程。将优秀农耕文化融入高职“基础”课教学,发挥文化的价值引导与行为规范功能,对于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文化自信,增进高职生“知、情、意、行”的获得感,提升“基础”课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知”的获得感即获得“知”——获得理论知识、方法而满足了需要产生愉悦感。优秀农耕文化的融入有助于培育高职生的创新思维,克服道德理论缺陷,提升人文素养。“情”的获得感即增进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从而“情有所感”。农耕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道德规范的融入,有助于激发学生民族归属感、自信心和自豪感,培育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意”的获得感即感受到意志有所强化而带来的成就感。农耕文化“集体合作、相互依存”的意识和英雄、榜样身上的坚强意志,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团结互助的意志品质。优秀农耕文化的融入有利于提升高职生“行”的获得感即唤醒文化自觉,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个人前途与国家、民族命运统一起来。

二、优秀农耕文化融入高职“基础”课教学的现实困境

(一)高职生对农耕文化缺乏兴趣

一提到农耕文化,许多高职生就将其与“土气”和“落伍”挂钩。一方面,农耕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久远,加之城镇化和信息化的加速发展、工业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不断冲击;另一方面,不少学生带有功利主义倾向,部分学生热衷于过西方的节日,他们不愿主动去了解、探究,甚至否定农耕文化思想,或者行将消失的艺术形式、产品以及这个文化元素背后隐藏的理念和精神的当代价值。

(二)内容及形式与学生的需求脱节

习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要在“三性一力”上下功夫,即“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农耕文化融入高职“基础”课教学,在内容和形式上要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只有当教学内容满足了学生在学习、生活,甚至未来前途和人生的需要,产生“有用之用”的感受时,这种教学内容才具有了吸引力。当前“融入”工作效果欠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和需要的关注度不够,对农耕文化的思想、精神、价值观念及当代价值的阐发与学生的生活、专业学习、未来工作都缺乏有效关联。在教学形式上缺乏吸引力,主要表现在学生依然主要是灌输的对象,而非真正的参与者。学生课堂自我实现的需要不受重视,基本体会不到成就感。信息化的发展使学生有了多样的信息获取方式,他们对老旧的信息传递方式感到厌烦。

(三)实践教学形式单一且质量不高

农耕文化融入高职“基础”课教学,效果欠佳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理论讲授过多,而实践教学很少开展且质量很差,有不少是“走了过场”:到实践教学基地拍几张集体照片、回来后发几篇新闻报道、写写“观后感”就算完成了一次实践教学。如此,学生应付差事,自然获得感甚微。

三、优秀农耕文化融入高职“基础”课教学的可行路径

(一)实现优秀农耕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统编教材的对接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线索,与教育部2018版统编教材内容对接,利用地方特色农耕文化资源,使学生产生亲近感和学习兴趣。以杨凌地区为例,在讲解“人生的青春之问”章节时,要讲清农耕文化中所蕴含的“和谐守则”人生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与价值准则上的一致性,可以让学生感受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那种对国家、社会的担当与使命感,感知先贤的人格魅力。在讲解“弘扬中国精神”章节时,要讲清农耕文化所蕴含的“开拓进取、自强不息,同舟共济、守望相助,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体现,可选取后稷“教民稼穑”、苏武牧羊、大禹治水的故事唤醒学生的民族文化记忆,增进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在讲解“坚定理想信念”章节时,结合农耕文化推崇的“民本”、“和为贵”、“自由”、“有序”、“天下为公”的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的一致性,可以描述《礼记·礼运》中的大同世界,探讨“小康”与“大同”的联系,激发学生在新时代为美好的家国理想不断改变现状的热情。在讲解“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章节时,可以结合农耕文化推崇的“和合”思想,通过“忠孝厚道”、“勤劳耕作”、“勤俭持家”、“和睦邻里”的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的相通性,品评古人的义利观,讨论农耕祖辈在孝老爱亲、勤俭传家方面是如何做的,讨论高职生如何做到“知行合一”,增强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

(二)编写农耕文化教材

在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的基础上,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组织文理学院、生物工程学院、思政部等单位的专家编写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4节气暨农耕文化教育读本》、《中华农耕文化读本》,要求学生将这些读本带入“思政课堂”,作为统编教材知识点的有益补充和拓展,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农耕文化,提升高职生的文化素养。比如,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4节气暨农耕文化教育读本》中设置了“节气由来”、“节气解释”等内容,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融入其中,可以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第一节《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的补充和拓展。在《中华农耕文化读本》中设置了“治水文化”、“民间传说”、“诗词歌赋”等内容,蕴含“不畏艰难、百折不挠”,“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精神,可以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三章第一节《中国精神是强国兴国之魂》的补充和拓展。

(三)以需求为导向,优化叙事方式

学生是否产生获得感,不仅与教学内容供给有关,而且与教学方式、方法的恰当选择、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有关。农耕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是以民间故事、文学、民俗等载体形式显现出来的。以讲文化故事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去讲思政课,是创新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方式。传统案例教学将理论观点置于故事之前,以故事(事例)作为材料来印证理论观点的合理性,但是,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点会转移至故事本身,对于缺乏理论思维的高职生而言,更是如此。采用文化叙事的方式能有效扭转这种尴尬的局面。经调研发现,获得感的强弱与高职生的参与度正相关。叙事教学不是将教育者的观点先行置于故事之前,而是让学生参与进来,在教育者的讲述之中主动探究、自然发现故事本身蕴含的、教育者要传达的价值观和理念。因此,叙事教学并不止步于故事情节,即叙事,而应有“说理”和“怡情”。一方面教育者通过评点和故事人物语言进行生动“说理”,启发学生思考如何理解故事背后的应坚持的观点和价值,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另一方面将情感注入其中,引发学生共鸣,达到“怡情”效果。比如,“基础”课讲解民族精神的时候,可以“苏武牧羊”的故事,展现忠贞铁骨、侠肝义胆的国家情、民族情,使文化故事背后浓重的爱国主义观念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内化为“奋斗”和“报国”的行动准则。

此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教学方式要根据学生需要和教学内容合理选用;以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信息化手段创新“基础”课内容的接收方式,变统一供给为个性化、精准化推送;以反映学生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的“三微”(微言、微视频和微电影)作品创新“基础”课的学习与评价方式。

(四)利用地方特色农耕文化资源,构建实践育人环境

发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协同育人作用,整合地方特色农耕文化资源构建实践育人环境,有效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增强学生获得感。

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尝试,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形成了以“基础”课课堂实践为基础、以校内实践为中心、以校外实践为重点的“三环联动”教学模式。在“基础”课课堂实践教学中,采用了体验教学法。围绕“敬业”、“开拓创新、奉献社会”主题,让学生课前以后稷的历史小故事、民间传说为背景改编成“情景剧”,在课堂上进行汇报表演。学生在多维互动、亲身体验和实践中为“后稷精神”所鼓舞。此外,组织学生观看陕西民间技艺视频,如中国剪纸、华县皮影;学讲民间故事、多媒体创作展示等。校内实践教学可以与校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组织一年级学生依托校史馆,为学校自然与人文景观、道路和建筑命名等编写导游词,开展“了解校史、介绍校情、热爱母校、弘扬优秀农耕文化”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学校的文化底蕴,增强爱校情感和学习动力。校外实践教学,一是可以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开展实践活动,比如展现理学、关学精神的眉县“横渠书院”,展现苏武爱国精神与民族气节的“苏武纪念馆”等。二是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和“中国农民丰收节”相关活动,并撰写调研报告。三是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到家乡农村开展社会调查,主要以“乡村振兴”为主题,围绕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家乡巨变和“三农”热点问题设计调查题目。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校园文化品牌,营造学习和传承农耕文化的浓厚氛围。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近年来深入推进了“十大节庆”主题教育工程、二十四节气暨农耕文化传承工程、中华经典晨读活动等。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加大对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渗透。这些校园文化活动都可以和思政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比如,组织“包粽子做香包送恩师”、二十四节气知识“有奖问答”、书画展示等活动,组织学生亲自体验传统文化魅力,厚实人文素养。学院整合地方文化资源,结合院校自身特色,通过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协同思政课教学形成合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能够极大提升学生的获得感。

猜你喜欢
农耕高职生基础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与求职主动性关系实证研究
感恩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生感恩教育中的实证研究
“不等式”基础巩固
农耕初体验
农耕旧事十二韵
“整式”基础巩固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当代女高职生婚恋观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如何引导高职生理解《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