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网络流行语“佛系”比较探析

2019-01-16 03:19陈思晴
山西青年 2019年23期
关键词:佛系日本生活

陈思晴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一、“佛系”在日本与中国

“佛系”一词最早起源于日语“佛系男”(仏男子),最早见于2014年日本的女性杂志「non-no」(集英社),该杂志在推特上推出了《佛系男攻略特辑》,后续又有杂志针对该话题展开了讨论,“佛系男”成为热点。佛系男指爱独处、专注于自己的兴趣、不想花时间与异性交往的男性。他们外表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样,但内心往往具有以下特点:自己的兴趣爱好永远都放在第一位,基本上所有的事情都想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和节奏去做。总是嫌谈恋爱太麻烦,不想在上面费时间,也不想交女朋友,就单纯喜欢自己一个人,和女生在一起会感觉很累。可以看出,日本的“佛系”主要是指在恋爱关系中,不愿意花时间在恋爱关系中的男性,与“草食男”“犬系男”等等均用来形容恋爱关系中的某一类男性。

“佛系”发展至中国,词义进一步扩大,不仅指面对恋爱不积极的男性,更指面对生活顺其自然、无欲无求、随意洒脱的人。“佛系”一词真正在网络上爆红被人们大量使用至今,是源自2017年12月12日的一条微博热搜话题“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链接的是一篇原创微信文章《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出自一位名为新世相的微信公众号作者。文章里面提到“佛系”的大致意思是:有也行,没有也行,不争不抢,不求输赢。文章还转述并总结了当下90后的佛系生活方式。“佛系”代表着具有相似性的一类群体,自从“佛系”一词流行之后,不少网友也创造出了类似格式的词,比如说“佛系恋爱”、“佛系考试”、“佛系女友”等等。总的来说,“佛系”一词以顺其自然的生活哲学、洒脱随意的学习状态、无欲无求的人生态度为基本特征。

二、“佛系”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原因

(一)日本男性的“佛系”恋爱观

佛系男恋爱观的形成原因与“草食男”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相似之处,“草食男”从字面意思来看,指的是“与恋爱和性绝缘、不积极、‘肉’欲很淡”的男子。从社会环境来看,“草食男”与“佛系男”大多生于八九十年代,飞速变化的成长环境影响了他们的性格。20世纪70年代,从美国展开的妇女解放运动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开来,女性的社会地位提高,男女平等的意识渗透到年轻人心中,打破了以前固有的男尊女卑思想,使他们自然地接受了男女平等的观念。其次19世纪90年代后半期,日本经济进入低迷状态,企业的非正式雇用扩大,由此造成年轻人的收入减少,出于对将来的担忧,他们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再次,现代娱乐的多样化、网络和手机的普及,导致了包括男女恋爱关系在内的人际关系的淡薄。

从家庭环境来看,“佛系男”的出现还有其独特原因。与其他国家相比,日本的男性只知道工作而无暇顾及家庭和孩子,而太太为了支持先生工作,承担了全部家务。所以“佛系男”也是“母系社会”的典型产物,也就是现在男孩在成长过程中从母亲到幼儿园及小学老师,几乎都由女性陪伴、教育,自然少了可以学习的男性角色对象。另外,由于兄弟姐妹的减少,升学压力的减轻,纤细敏感的性格使他们不愿伤害别人也不愿受别人伤害。基于以上原因,便形成了“佛系男”。

从个人心理来看,日本青年越来越注重私人时间,比起出门社交,更倾向于高效率的网络社交,对于需要协调各方时间,确定聚会地点与见面时间的聚会,认为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行为,因此并不感兴趣。另外,佛系男十分重视自己的工作与兴趣,他们只有在工作与兴趣中充分感受到自我价值,因此埋头工作与琢磨兴趣远远超过了他们对女性的兴趣。

(二)中国青年的“佛系”生活

“佛系”一词在中国获得了更为广泛的含义,指的是对一切事物抱着无欲无求、可有可无的态度,在中国广大青年中广受欢迎,佛系青年群体更是一步步扩大。究其原因,主要可以从社会环境、生活条件、个人心理予以分析。

从社会环境来看,上世纪7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物质财富积累,就业形势严峻,巨大的压力使得青年学生产生了畏惧、退缩的心理,借“佛系”以自嘲。另外青年面对社会与个人之间的紧张关系而显得无所适从。新时代要求青年抱有更高的理想与抱负,要求他们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并向他们寄予了深厚期望,但是社会的激烈竞争,生活的快节奏、强压力,使青年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思考和解决面前的问题,很容易造成内心的焦虑和巨大的精神压力,面对这种情况,青年大都选择“都行、任命、随缘”的态度,也就是所谓的“佛系”。

从生活条件看,这一代青年“宽松优渥的成长氛围、独生子女背景下家长保护关注度极高的成长环境容许了一定程度的懈怠,成为享乐主义滋生的温床。”①目前高校的青年学生以90后居多,00后也逐步进入大学,这部分群体的生活条件较70后、80后有了很大的改善,很多青年学生在优渥的生活环境下长大,生活水平提高、物品种类丰富、娱乐活动多样,没有经历过父辈母辈那种物资匮乏的年代,对勤俭、节约的思想没有深刻的理解,存在一定的代际差异。另外,网络的便利化使得信息的传送、价值观的传播进一步加快,面对可以偷懒的“佛系”价值观,极容易被青年接受。又加之各种网络媒体的推文、报导,使得“佛系”一词以洗脑般的形势占据了青年价值选择的前端。

从个人心理来看,“佛系”之所以能引起许多青年人的共鸣,一方面是满足了他们猎奇、娱乐、从众的心性,另一方面则是戳中了他们精神特质的表层中随性的一面——社会竞争如此之激烈、压力如此之大,作为一个微小的个体不如活的简单一点、随性一点,给生活多一点乐趣,让自己多一份从容。社会给青年学生贴上了多重标签,而“佛系”恰好契合了青年学生的内心需求,在个体与社会之间筑起一道“安全墙”,有效帮助个体暂时隔绝了外界对自身的负面评价与批评,避开了各种烦扰、压力和焦虑。

三、中日“佛系”的异同

中日“佛系”既有相同点,也有其不同之处。其相同点在于,此处的“佛系”均与佛家的思想境界有着很大的区别,佛家多是经历世事沧桑而有所看淡、醒悟和选择,而此处的“佛系”均指对于世事无所谓、不作为的态度。

日本的“佛系”主要是指在恋爱中不积极、不主动,比起谈恋爱,更愿意将时间花在工作及兴趣爱好上的男性,称为“佛系男”,与“草食男”“肉食男”等等一起代表了社会恋爱中的某类男性,其“佛性”主要是指恋爱中的被动性。除开恋爱关系,“佛系男”完全不同于中国的“佛系青年”。日本某网站总结了“佛系男”的几大特征,从其中便可窥探中日“佛系”的大不同:

(一)对自己充满自信,热衷于自己擅长的领域。佛系男对自己的想法和价值观充满自信,对于喜欢事情能高度集中注意力,废寝忘食,能在自己擅长领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比起团队合作更倾向于单干(自信にあふれており、得意分野を極めるタイプ)。相比中国佛系青年,日本佛系男对自己充满自信,其干劲满满的工作态度以及对自我的认同感与中国佛系青年“无所谓、都可以”的处事态度有着本质不同。

(二)“佛系男”往往优先选择高效率的方式。“佛系男”对于时间管理十分严格,因此常常有着合理的时间安排,对于浪费时间的聚会等行动一般不感兴趣。(時間の効率的な活用を優先する)。中国佛系青年则对于生活没有太多的计划和安排,一切随性优先。比如说交通出行,遇上公交就乘公交,有共享自行车就骑自行车,再不行就滴滴出行,再比如说交友,能谈能谈,谈不下去别谈,等等。总之,中国佛系青年讲求一切随缘,不勉强不将就。

(三)佛系男不擅长应付来自女性的积极追求。佛系男从学校到职场,接触女生的机会少,所以对于积极追求他们的女生会感到不适应甚至疑惑,他们在与女生对话时十分紧张,在交谈中拼命寻找话题(恋愛に積極的な女性からのアプローチには戸惑うことも)。日本佛系男的一大特点便体现在其中,面对女性的追求,佛系男显得无从适应,恋爱关系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不适应甚至疑惑,还不如归于工作,埋头苦干。中国式“佛系恋爱”则是指,互相情绪稳定,懂事大方;能自己解决的问题绝不找对方;联系不上对方就安静地等,绝不夺命连环打电话。总的来说,相对日本佛系男对于恋爱的局促不安,中国式佛系恋爱显得从容淡定。

(四)为自己沉迷工作感到自豪。不管是工作日还是休息日,佛系男脑海中一天二十四小时全是工作,只有在工作中才能发现自己的价值,认为沉迷工作的姿态最帅(仕事に没頭している自分を誇りに感じる)。相比日本佛系男对工作的热爱,中国佛系青年则对工作也是抱着得过且过,不求加薪升职,开心就好的佛系态度,沉迷工作在他们身上不成立。

四、结论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中日“佛系”在本质上有着不同,这是由各自国家的发展状况、社会环境以及青年的个人心理所决定的,应当正确看待此类情况,面对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应有相关解决措施。日本“佛系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日本现代青年较高质量的社交状况,对独处有了更高的要求,以及对于工作与兴趣巨大的热忱,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在恋爱关系中一直以来被认为应处于主动地位的男性转变为被动地位,这种状态确实给恋爱关系带来了困难。中国佛系青年在“佛系青年”表面上书写了青年群体对现实生活的无力与顺从,实则流露出内心深处的不屑与反叛。这种反叛既是对当下社会盛行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思潮以及由此催生的炫富、斗狠、低级趣味等所谓成功人士生活方式的拒绝和嘲讽,也是面对这种现象无可奈何、无处发泄的自我安慰。应该给与青年以正确引导,消解青年群体的焦虑与不安,使青年以正确心态担起时代使命与社会责任。

[ 注 释 ]

①陈赛金,陈超俊.当代青年“佛系”现象的成因与对策.思想教育导刊,2018(7).

猜你喜欢
佛系日本生活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Z世代:拒绝内卷,不再佛系
法系妈&佛系爸
别让“佛系”成为你不努力的借口
《黄金时代》日本版
你为什么抓住“佛系”这根稻草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