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东区考古及源口窑青瓷的特征阐析

2019-01-16 16:11张显荣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9年12期
关键词:莲瓣龙泉窑窑址

张显荣

龙泉市茂荣青瓷厂

龙泉青瓷创烧于三国两晋,盛极于南宋,元明时期有较大的发展。龙泉东区窑址众多,有关单位多次考古发掘,取得了突出的成就。龙泉东区源口窑主要烧制盘、碗、壶等日用青瓷。产品制作工整,刻花精美,釉层较薄,釉色青中泛黄。尤其器型较大,体现了制瓷技术上突破后的成果。龙泉源口村拥有宋、元、明遗留的青瓷古窑址多处,青瓷文化底蕴深厚,值得深入研究。

一、四次东区考古忙,调查发掘颇辛苦

伴随紧水滩水库建设工程的三起三落,龙泉东区考古工作也起伏波动,先后进行了四次。第一次是1958年初夏对龙泉东区及紧水滩水库淹没区进行调查,共确定窑址计75处;其中重大发现是在1959年,发现了丽水市区范围内宝定与吕步坑窑址。1974年4-6月第二次调查,发现窑址达到了108处,其中大部分窑址处于水库淹没区内。第三次调查是在1979年至1983年,国家文物局组织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浙江省博物馆等单位组成紧水滩工程考古队,分组、分地区地对库区内的古窑址进行调查、发掘,主要有山头窑、大白岸、安仁口、安福、上严儿村和源口林场等地窑址。这次统计发现窑址总数达218处,这是龙泉东区最为详细的调查。第四次在2013年2-2014年3月,对龙泉东区窑址进行了重新调查登记,是水库蓄水后首次全面普查。

几次考古发掘成果以考古简报形式发表,主要有《浙江龙泉青瓷山头窑发掘的主要收获》、《浙江龙泉市安福龙泉窑址发掘简报》、《浙江龙泉安仁口古瓷窑址发掘报告》等。后来浙江组将山头窑、大白岸和源口林场三个窑址群的发掘简报结集成《龙泉东区窑址发掘报告》,并于2005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这是龙泉窑第一部分正式的大型考古发掘报告。

二、“国保”文物源口窑,最长龙窑价值高

源口青瓷窑址位于龙泉市东区道太乡源口村西北3公里处,在原双平林场北面俗称“杉木林”的山坡上,坡前有小溪,向东南蜿蜒至源口,注入龙泉溪。源口窑创烧于宋代,是元代龙泉窑青瓷生产的重要窑场。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云和、龙泉段紧水滩水电站建设,浙江省文物局组织对库区的龙泉窑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获得了大量的瓷片标本和研究资料。发掘证明,元明时期龙泉东区至云和瓯江沿岸龙泉窑瓷业发达,在龙泉窑青瓷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1982年发掘窑址面积约4000多平方米,共有12处窑址,废品堆积如山,堆积层厚达10米。发掘出最长龙窑,长达97米,其中有7条窑呈现相互叠压、打破关系。还有原料制备和制作成型的工场作坊4处,坯泥淘漂池12个,拉坯修坯陶车坑10个,素烧窑炉4座,以及房屋残基和流水沟设施等遗址多处。1989年12月12日源口窑址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份,源口窑遗址被列入国务院核定并印发通知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三、源口窑品种类多,敦厚淡雅有特点

龙泉东区考古发掘表明,元明时期龙泉东区源口等窑,在龙泉窑青瓷生产占据重要份量。产品质量比较,瓷质粗厚,略次于南区,但反映元末明中时期龙泉窑的基本工艺成就,在元代青瓷烧制比宋时扩大了好几倍的情况下做出了贡献。元代东区源口窑的瓷器造型大多胎体厚重,除继续生产宋代的器型外,创新品种有高足杯、菱口盘、荷叶盖罐、环耳瓶、凤尾樽等。质量不如南宋,胎质粗糙,釉面光亮者多,釉质内蕴。装饰上有划花、印花、贴花、堆花、镂刻等技法。纹饰题材丰富,云龙飞凤、花鸟鱼虫、八仙杂宝等,个别有文字装饰。

源口窑窑出土的器物中,主要有“墩式底”碗、双重莲瓣纹碗、单层莲瓣纹碗、“葵口出筋”碗、“金玉满堂”碗和刻荷花纹撇口盘,并有少量的缠枝花瓶、弦纹瓶、壶、杯、罐、茶盏和圆形砚台等。其中“墩式”碗有侈口直口两种。直口深腹大底足,圈足增高,器壁墩厚,造型丰满,古朴稳重,重心偏下,质朴大方;其碗腹略浅者又称“罗汉碗”,给人敦厚淡雅之美感。还有双重莲瓣纹碗、单层莲瓣纹碗、“葵口出筋”碗、碗蕉叶纹碗、乳凸碗、“铜锣底”盘、荷花纹撇口盘等。笔者以为,源口窑瓷器装饰技法完善,图案精美;釉色青绿,或青中泛黄、泛灰;作为元代龙泉窑青瓷生产的重要瓷场,颇具收藏研究价值。

猜你喜欢
莲瓣龙泉窑窑址
莲瓣纹:我国古代瓷器主要装饰纹样
安徽烈山窑址出土白瓷标本的科学分析
论紫砂壶“莲瓣”的造型艺术
岗庄宋代窑址发掘现场及出土器物
南北朝瓷器上的莲花纹饰
浅析江浙地区多管瓶演变及内涵
辽宁辽阳冮官屯窑址完成考古发掘
安徽师范大学博物馆藏佛道入物瓷塑
工艺独特的明代龙泉窑青瓷罐
2014年春拍王氏传世名瓷保真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