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紫砂壶“竹韵”的中国传统人文内涵

2019-01-16 16:11都雁冬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9年12期
关键词:竹韵壶嘴竹节

都雁冬

宋代大词人徐庭筠在《咏竹》一文中曾经这样写道:“不论台阁与山林,爱尔岂惟千亩阴。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意思为不论是在亭台楼阁还是山林之间,我都喜欢竹子,不仅仅是因为它给我们创造的阴凉环境,更喜欢竹子还没有破土而出的时候,就已经有气节了,及至长大后伸展到高处,也无心夸耀的高贵品格。紫砂的原产地、江南水乡宜兴,就是竹的海洋,绵延千里的竹海横跨江、浙、皖三省,在田间乡下、山前屋后、厅堂院落等等地方都一定能看到竹子随风摇曳的身影,竹子深入人心的美好形象和其中寓含的高贵品格,也成为了一代一代宜兴紫砂艺人在塑造紫砂器型的时候的一个主要的题材来源,从而表达对于竹子的无比喜爱和崇敬之情。

在紫砂器型和竹元素的融合之中,一般有这么几种具体的表现方式,第一种就是用竹子的形象来完全的表现壶的造型,这也是紫砂花器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种类型,比如我们熟知的经典器型“竹段壶”“佛肚竹壶”“龙头一捆竹壶”等。第二种就是一般在光器的造型上面,用竹叶、竹枝等来装饰壶身、壶嘴、壶把、提梁等部位,看起来一个小小的竹的元素,却往往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我们常见到的“竹节提梁”类型的壶等。还有一种就是直接用陶刻、泥绘的手法把关于竹的文字和绘画装饰于紫砂器上面,充分体现出文人雅趣和金石之味,如历史上经典的子冶石瓢,就是在上面刻满了竹叶,把石瓢壶刚劲有力、铮铮铁骨的形象完美地表现了出来。观一竿翠竹,用十分心思。紫砂匠人看似手上无竹,其实胸有成竹。无论用哪一种表现方式,都把紫砂艺术和竹文化巧妙的融合在一起,让人观之心生欢喜,泡茶饮之如怡。

我的这件紫砂壶“竹韵”作品,就是力求用简洁的造型设计语言,来充分表现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竹子的美好形象和深刻内涵。此壶壶身朴实自然、饱满敦实,没有过分繁复的线条,用来泡茶最合适不过。壶嘴直流有力,采用了竹节的造型来捏塑表达,从上面延伸而出的一段竹枝和几片竹叶蜿蜒点缀在壶身,仿佛一枝新竹悄悄的冒出墙外,随风舞动,充满了灵动飘逸之感。在贴塑这几片竹叶的时候,我的脑海中萦绕的全都是炎日夏天,和朋友们结伴而行,来到茂密的竹林深处,微风清拂、竹影婆娑,饮茶言欢,美不胜收。于是兴致勃发,索性壶把也用竹节来诠释,和壶嘴前后呼应,相应成趣,同样壶盖上面也点缀几片竹叶,壶钮也是弯曲的竹节造型,整器把竹元素运用的炉火纯青,上面的纹理纤毫毕现,体现了高超的技艺和细腻的手法。

在中国历史上,关于竹器的使用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以前的河姆渡文明时期,据考证,那时候的先民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开始使用竹制品了。一直到今天,竹子依然是我们生活中,特别是江南多竹之地不可或缺的实用器和文化载体,从唐代白居易“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中直接拿竹竿钓鱼的雅致和雪后赏竹的兴致,到宋代东坡先生“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高洁品性,我们中国人对于竹子的热爱是深入骨髓,并且在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竹有十德,曰:正直、奋进、虚怀、质朴、奉献、卓尔、善群、性坚、操守、担当。我的这件作品取名“竹韵”,就是希望用紫砂质朴的材质和色泽来表达我们对于竹子的深厚情感,其中的每一个品德都值得大书特书,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也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不断追求和向往的高尚境界。

结语:关于竹子的美好形象用千言万语也无法全部表达。作为宜兴紫砂艺人最为熟悉的植物之一,把竹子融进自己的作品之中也是应有的题中之意。历史上著名的紫砂巨匠陈鸣远、杨彭年、顾景舟、朱可心等等前辈们也都有以竹为题材的紫砂器传世,我们今天的紫砂艺人有更多的机会来临摹和学习关于竹文化的紫砂壶,还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诗、书、画等各种形式的与竹有关的题材中汲取创作的灵感,从而更好的赋予紫砂以人文的气息和文化的魅力,让紫砂艺术绽放出更加迷人的色彩。

猜你喜欢
竹韵壶嘴竹节
廖瑞霖:竹节人
竹节人风波
学做“竹节人”
蜀南竹海竹韵天下
Reading and Blank-filling语法填空
“竹节人”中说“趣味”
竹韵自在祥瑞赋,自然风物显风华——紫砂壶“祥竹”创作谈
Outpatient telephonic transitional care after hospital discharge improves survival in cirrhotic patients
转过心里的那道弯
倒水防分叉及防回溢的双层电热水壶的结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