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网络文艺继承和发展红色精神

2019-01-16 03:19毕草智
山西青年 2019年23期
关键词:文艺红色精神

毕草智

(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由革命年代的共产党人、先进知识分子、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红色文化,由于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的厚重与革命精神的深刻、丰富,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任何一种文化和精神都面临着如何更好的传承与发展的时代课题。如何切实的继承好、发展好红色文化,不仅是坚持四个自信、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政治需求,更是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需求。

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科技的发展,新媒体技术在传承与发展红色文化的过程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在对于新媒体的运用过程中,存在着对于媒介的使用形式大于内容的情况,对于红色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没有做到触及本质的内容创新。在宣传和教育的过程中做到了广度和速度的扩大,但传播效果的深度还远远不够。网络文艺作为一种网络时代新兴的文艺形式,主要是以网络文学、网络直播、短视频、游戏、动漫等形式出现。其大众性、创造性以及其特有的审美特征,必将使得红色文化的灵魂,即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五四精神、北大荒精神等红色精神得以真正的理解、传承与发展。尤其是对于没有亲身经历过革命年代的青年一代,要使红色精神能够真正的入心、入情,就有必要提高对网络文艺这一途径的高度重视和充分利用。

一、充分利用网络文艺是传承和发展红色精神的内在需求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从存在主义的角度上讲,文化,就是对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存在方式的描述。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被迫的卷入到了世界现代化的进程中,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社会先进分子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在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三座大山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过程中,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指向,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兼容并蓄的吸收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成果,进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红色文化见证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也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最广泛最深刻的历史变革,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软实力。其灵魂核心,正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长征精神、五四精神等红色精神。红色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艰苦奋斗、砥砺前行,是中国共产党能克服艰难波折奋斗不息、在内忧外患的多重压力下突破险境绝处逢生的精神支撑。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时期,红色精神的传承与发展,也正面临着全新的局面和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互联网+”为红色精神的传承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

根据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8.29亿,而光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比例高达98.6%。科技的发展使得网络走入了千家万户,成为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其以信息传播的快捷性、便利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征,在红色精神的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也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互联网+”时代使红色精神具有了突破时空障碍的传播力,使其可通过互联网借助新媒体平台瞬间传遍各地。

近年来,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传播取得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比如由中宣部主管,以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学习强国”这样一个“PC端+手机客户端”两大终端二合一模式的学习平台,一经上线就立即成为了党员干部群众学习的“新助手”。除此之外,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官方社交平台账号也正在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内容建设也趋于完善,红色文化的网络平台建设逐见成效,红色文化相关的信息正在靠着新媒体这个载体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之中。“互联网+”正在急剧的改变着红色精神传承和发展的途径,为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与机遇。

(二)新时代红色精神传承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虽然“互联网+”为红色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和机遇,但与此同时,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及去中心化,也同样使得信息监控和管理日益困难。大众媒介传播日益走向多元化,不再是主流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封闭环境。然而,一方面主流媒介传播固守原有的思维模式,红色精神的传播缺乏内容创新,尤其是对于传统的红色文化的宣传方式上过于“教科书”化,缺少时代精神元素的融入。虽然已经利用好了新媒体环境,有了相对完善的网络平台和体系,然而在平台推送的内容方面,由于对于大众传播特点、规律的了解不够透彻,尤其是90后、00后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心理特征和需求等方面了解、分析的不够详细等原因,现如今的红色文化的宣传仍然存在“布道式”说教的误区。这种传播,虽然在一定意义上达到了应有的广度和号召,但是真正能够引起共鸣、真正能够入心、入情的却很少。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媒介这一特殊环境下,大众媒介强化和突出消费主义的特征,也使得红色文化的传承出现不可避免的庸俗化、娱乐化误区。为了媒体经济利益而恶意篡改历史、胡乱恶搞红色人物的案例比比皆是。再者,从受众角度来说,红色精神传承和发展的最大主力,广大青少年,尤其是90后、00后这些年轻人,他们成长的环境是改革开放以后的新中国,没有经历过中国水深火热的革命年代,并且绝大多数孩子生活环境较为优越,压力和受挫折较少,再加上信息时代各种价值观传播碰撞激烈,使得他们很难从感情和心理上真正理解和认同红色精神。由于升学压力等因素,很多青年一代对于红色文化的学习机会也相对较少,对于红色精神的了解基本浮于表面,无法理解和深究红色文化背后蕴含的革命精神和价值传承。

(三)红色精神依靠网络文艺传承和发展的必要性

据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网络视频、网络音乐和网络游戏的用户规模分别为6.12亿、5.76亿和4.84亿,使用率分别为73.9%、69.5%和58.4%,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3.97亿。年龄分布上看,10-39岁群体占整体网民的67.8%,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到26.8%。网络文艺正在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生活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艺正在以其自身独特的交互性、沉浸性迅速改变着传统文艺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对于新时代红色精神的继承和发展,解决红色精神的传播有广度无深度、浮于表面等困境,对网络文艺的重视必不可少。

网络技术改变了“文艺形态”,“文艺乃至社会文化面临着重大变革”①。一方面,艺术生产过程本身,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正是一个创作者对现有资源的接受、理解、融会贯通基础上进行创新创造的过程,只有真正入心、入情,创造出来的文艺作品才会有生命、有活力。网络文艺的迅速崛起和发展,使得广大人民群众都参与到了文艺创作这一过程之中。“网络文艺充满活力,发展潜力巨大”,②将网络文艺作为红色文化传播的途径是促进红色文化真正被接受、理解并激发人民群众主动传播动力的必要手段。另一方面,网络文艺的接受虽然呈现碎片化的表面趋势,但其文学接受的整体性是没有变的。文艺接受的客体是认识属性、审美属性、文化属性和人际交流的统一体,文艺的接受者也同样是认识者、审美者、阐释者、交流者的统一体。一首朗朗上口的歌谣在人民群众之间的传播速度和接受程度是远胜过“布道式”的说教的。与此同时,网络文艺区别于传统文艺的沉浸性、交互性,有利于其内容传播广度上的扩散和接受程度上的深化。

文艺作品对于人的影响如春风化雨,是潜移默化的,但也同样是深刻和彻底的。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就较早的意识到了文艺的多重价值,他认为音乐的价值就在于教化、净化和精神享受。2019年1月23日,由New One Studio开发的游戏《隐形守护者》,作为依靠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游戏这一第九艺术形式,其呈现给受众的是一个具有交互性质的抗日谍战体验,当玩家作为故事的主角,通过在推进游戏进程中所遇到的不同选项的方式,在国家和生死、民族和道义之间直面内心,不断做出选择,并最终走向不同的结局的过程之中,在放松身心,体验游戏带来的精神享受的同时,其内容中所蕴含着的革命精神、抗战必胜的信念也由此真正走入到了受众的内心。

除此之外,传承和发展红色精神对于网络文艺的健康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网络文艺的种种特性使得网络文艺创作不再只是专业文艺工作者的工作,只要有想法,有创意,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创作的主体。但也正是由于网络文艺创作参与者本身的审美水平、专业知识的限制等种种因素,网络文艺作品的质量存在着严重的良莠不齐的现象。网络文艺同样也是一个各种意识形态激烈碰撞的舞台,不难发现的是,当今网络文艺发展还处在一个激烈动荡的时期,很多文艺作品都是为了迎合低级趣味而创作的,真正有价值、有意义、引导正能量的作品却相对较少,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声音力度不强,“三俗”问题在网络文艺中体现的尤为明显。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铸造新时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灵魂就需要有正能量的声音去引导其内容创新。红色精神作为其中最有力的声音之一,也正是引导网络文艺健康发展的必要选择。凝聚了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爱国情怀与奋斗精神的红色精神,必将催生出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作品,引导网络文艺实现积极健康的正能量发展。

二、引导网络文艺充分传承和发展红色精神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过程中被反复探讨的问题。文学艺术最终是受经济基础决定的,同时也受到其他意识形态的影响。在这些影响中,政治对于文艺的影响最大也最直接。具体的说,一方面,这种影响体现为制度、设施和方针政策。古今中外的文学发展历程都表明,凡是政治比较开明,统治阶级确实会把文艺活动作为调节社会正常运动的必不可少的部分。另一方面,作为意识形态的政治思想对文艺活动的影响,与政治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对文艺的影响一般不带有强制性,它是以人们接受某种思想,认同某种意识形态的方式作用于文艺活动。因此,政治意识形态对文艺的影响就有了更为内在更为隐蔽等特点。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浸透在文艺活动之中,表现在作家、作品的思想情绪或感情态度上。因此,在引导网络文艺传承和发展红色文化的过程中,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尤为重要。

(一)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科学引导红色精神融入网络文艺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这就意味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都要做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引导网络文艺对红色精神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亦是如此。

社会主义文艺的宗旨同党的宗旨是一致的,即为人民服务。“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结合的深度创新”③参与创作网络文艺的艺术家、文学家是网络文艺生生不息发展的核心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坚持深入团结文艺工作者,鼓励他们深入人民群众,引导其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和内容。要注重对网络文艺艺术家的红色精神教育,引导网络文艺创作者真正理解、内化红色精神。只有真正理解了、内化了红色精神,才能真正外化出有深度、有意义、有审美价值的文艺作品。此外,由于新媒体时代尤其是移动终端的发展,使得网络文艺创作从生产角度看具备了较强的开放性和互动性,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作者,推出自己的作品,文艺创作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界限被打破。这种特性尤其以抖音短视频和各类直播平台为主要体现。而这一艺术形式,由于其创作主体本身经历、受教育程度和审美上存在的差异,内容仍旧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定期发动主题征集的活动来引导创作内容,并通过宣传优秀作品的形式扩大影响力,引导网络文艺正确发展。

(二)尊重文艺发展规律,扶持红色精神为主题的“IP”建设

文艺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方式,其有着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古今中外,文艺无不遵循着这样一条规律:因时而兴,乘势而变。”④而新媒介视域中的网络文艺,正是这样一个“因时而兴,乘势而变。”的文艺新式样,媒介文化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时代变迁的先决者、先行者。而网络文艺同样继承了新媒体和网络时代的各种显著特征:去中心化、织造性、智能化、交互性、沉浸性等特征。在引导红色精神融入网络文艺创作这个角度来看,依赖着数据化生存的网络文艺蓬勃发展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其非常依赖良好的IP资源。在优质的IP引导下,以IP为创作上游,网络文学、音乐、动画、游戏、直播内容等就都可通过授权的方式衍生出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并且,由于新媒体时代新的数字媒体技术、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也为这些文艺作品的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在利用网络文艺传承和发展红色精神的实践中,要引导红色精神在网络文艺这个各种IP激烈竞争的舞台上出彩,独立的文艺作品往往影响力十分有限,要扩大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就要以红色精神为指导,尊重网络文艺创作规律和独特的审美特征,扶持具有红色精神的好的“IP”建设。例如,由军迷逆光飞行原创、中国动画公司厦门翼下之风动漫科技有限公司改编制作的网络动画《那年那兔那些事》就以年轻人喜爱的可爱的动画形象和简明生动的叙事风格,塑造了一个较为成功的、以红色精神为核心的、讲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光辉历程的优秀的作品,引起了年轻人的强烈反响,收获了一致好评并催生出了一系列相关的同人创作作品,形成了良性循环。

与此同时,在创作的过程中也要充分尊重文艺创作的审美和艺术价值。“马克思主义只能包括而不能代替文艺创作中的现实主义”“要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去观察世界,观察社会,并不是要我们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写哲学讲义。”⑤2019年1月,一部为纪念马克思诞辰100周年而创作的动漫作品《领风者》上映了,然而在对其题材的赞许和认同声中,对于其艺术方面的评价却并不高。作品有一个很好的立意和初衷,然而因为忽略了艺术作品创作的客观规律和审美特征,只是采取了动漫这一形式,而没有深入了解透年轻人真正的审美和精神需求,作品本身不免落入一种形式上华丽的“传教”误区。

(三)重视文艺批评工作,让红色精神成为网络文艺评论的风向标

“作诗者以诗传,说诗者以说传,传者传其说之是,而不必合于作者也”⑥。文艺评论从来都是具有独立的精神文化价值。与文艺创作一样,文艺批评本身就存在着有价值的思想和知识结构,文艺批评正是通过批评的方式来揭示文艺作品的价值和缺陷。一般说来,文艺批评家的思维比文艺创作者要更加理性和客观,对艺术作品的经验总结也更深刻和全面,文艺批评家也可以审时度势,整理分析一段时间内的创作潮流和未来发展趋势,从而对文艺创作者的创作产生指导作用。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文艺批评也同新生的网络文艺一样产生了新的批评形式。弹幕、可以互动探讨的即时评论等便捷的文艺评论形式使网络文艺批评从文艺批评专业从业者的层面直接转化为了人人都可参与、人人皆可发声的社交环境。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更要重视文艺评论工作,引导文艺评论健康良性发展,提高红色精神在文艺评论中的声音,进而引导创作者创作更加优秀的红色作品、提高受众的审美水平,并引领正确的社会风尚,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促进红色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三、利用网络文艺传承和发展红色精神的优势

(一)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⑦一个理论、一种精神,只有贴近人民群众,深入人民群众,才能被真正的接受、理解和传承。当今世界是一个世界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各种社会思潮竞相激荡,纷呈多样的思想文化交织碰撞的世界,人民群众每天接受到的新信息也正在以几何倍数的增长。红色精神由于其所追求的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同一性,红色精神所蕴涵的丰富内涵对于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具有广泛的教育意义。在这种多元文化交织、信息传播速度极快的背景下,要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就要通过宣传红色精神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对于引领多元化的思想文化,建设文化强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网络文艺作为最为贴近人民群众的一种艺术形式,以其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在宣传红色精神的方面占有极大地优势。将红色精神融入网络文艺创作,有利于使人民群众加深对于红色精神的认识和理解,真正的使红色精神能够入心、入情,使红色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有利于进一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二)有利于巩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意识形态的渗透一直以来都是西方列强妄图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惯用手段。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世界政治多极化的时代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愈发激烈,历史虚无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观念随着网络这一渠道危害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网络文艺,作为一种是当下受众面广、关注度高、社会影响巨大的文艺新领域,体现着人们的精神需求。因此,网络文艺本身具备着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而在意识形态斗争激烈的当今社会,由于中国的发展和崛起,很多西方国家开始宣扬中国威胁论,很多文艺作品尤其是网络文艺作品开始呈现“去历史化”、“去中国化”等特征。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改革实践中凝聚出来的,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特征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巩固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有很大意义。利用网络文艺创作优秀的红色精神作品,用优秀的作品引领网络文艺健康发展,扩大红色精神的影响力,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三)有利于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清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使之更好地为广大党员和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⑧将红色文化融入人民群众,尤其是年轻一代最为喜爱的网络文艺之中,正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之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使人民群众真正理解、内化马克思主义,用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去认识世界。只有用生动形象的方式把马克思主义讲述给人民,人民才能深刻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用网络文艺的形式,将红色精神的精髓融入到艺术创作之中,就可以使马克思主义真正的走入千家万户,走进每一个人心中。使人民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自觉抵制错误的、落后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侵蚀,有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真正发挥作用,从而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不断继承和发展红色精神的同时,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增光添彩。

[ 注 释 ]

①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学习读本》[M].学习出版社,2015.12.

②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M].人民出版社,2015.12.

③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学习读本》[M].学习出版社,2015.27.

④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2016.7.

⑤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1:874.

⑥清]袁枚.《程绵庄(诗说)序》.王英志,主编.《袁枚全集·小仓山房文集》卷二十八[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495.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

⑧习近平.关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几点体会和认识——在中央党校2009年秋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学习时报,2009-11-16.

猜你喜欢
文艺红色精神
1942,文艺之春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拿出精神
追忆红色浪漫
□文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