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民族乐团:探寻当代民族音乐的国际表达

2019-01-17 10:15
上海艺术评论 2018年6期
关键词:民乐演奏家乐团

陈 洁

作者 上海艺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应该继承与保存自身优秀的音乐文化传统,尊重与吸收其他民族音乐文化的营养,勇于推动中国民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用民族音乐的语言,用当代的审美表达出传统文化的气质和神韵,引起更多当代观众的共鸣。

中国民族器乐源远流长,中国民族音乐是华夏儿女的文化基因。20 世纪,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文化诸因素的巨大变革,中国民族器乐跨入了由古代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的新纪元。一百年来,中国民族器乐的创作与发展以自身独立的品格屹立在西方音乐文化强烈冲击的时代潮流中,以兼容并蓄的姿态悄然步入世界民族音乐之林。

现代民族管弦乐队的崛起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民族管弦乐队,始于20 世纪20 年代的上海。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影响,“国乐改进”思想催生新型民族管弦乐队的诞生。郑觐文的“大同乐会”和刘天华的“国乐改进社”是最早一批实践者——借鉴西洋管弦乐队的编制,组成吹、打、弹、拉四个声部的乐队雏形。建国以后,民族管弦乐队在规模和演奏方面有了进一步发展,伴随着大型民乐合奏作品创作、民族器乐人才培养、专业民乐团体组建、乐器改革等不断努力探索,新型民族管弦乐队逐步形成。

上海民族乐团成立于1952 年,是中国最早成立的现代大型民族乐团。在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历程中,始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曾涌现了张子谦、陆春龄、孙裕德、龚一、顾冠仁、闵惠芬、俞逊发等一批声誉卓著、对民族音乐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艺术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上海民族乐团已成为一支拥有拉弦、弹拨、吹管及打击乐四个声部全编制的大型民族管弦乐团,形成了自己的专业演出季,并积累了一批当代经典作品和品牌项目。从1978 年至今,任乐团团长的有董立基、何彬、龚一、顾冠仁、胡开俊、王甫建、罗小慈,任指挥和艺术总监的有马圣龙、瞿春泉、王永吉、王甫建。

《上海奥德赛·外滩故事》

2006 年,乐团首次开创专业音乐演出季模式,至今已是第十二个年头。乐团曾策划推出一系列大型民族音乐会,如《上海回响》《锦绣中华》《大音华章》,以及《丝竹雅韵》《风雅东方》《飞花点翠》《土地、人与生命的赞歌》等。其中,《锦绣中华》于2007 年赴京参加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一举夺得剧目金奖、最佳音乐奖、最佳指挥奖、最佳演员奖、最佳新人奖、优秀节目奖等多项大奖。而“保留项目”——传统佳节系列音乐会《彼世今生》《火红中国年》《欢乐祥和团圆年》主题音乐会成为七夕、新年、元宵陪伴观众的节日盛宴。

近年来,乐团以“民族音乐、当代气质、国际表达”为宗旨,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担当融入民族音乐中,打造了《海上生民乐》《上海奥德赛·外滩故事》《栀子花开了》《国乐中的诗书画系列》等风格、主题各异的海派民乐原创品牌。其中,《海上生民乐》不仅作为第十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式演出受到海内外观众的高度评价,还作为中希建交45 周年专场演出远赴希腊为文化外交作出卓越贡献。音乐会版《海上生民乐》于2018 年初赴英国、法国、比利时、德国,在欧洲一流的音乐厅进行了四国八城近20 天的巡演,大获成功。此外,《梦想新声音》《汤云理琵琶剧场》《原乡——王静独唱音乐会》《金韵睿风》青年演奏家专场音乐会等不仅多方位展现民乐新生代的闪亮风采,也为民乐的舞台带来盎然生机。

创作是立团之本

2005 年至今,上海民族乐团创作的音乐会共126 台(部)。其中,传统经典音乐会12 台(部),大型原创音乐会95 台(部)。重点音乐会有《海上生民乐》《大音华章》等。曾获第二届中国民歌大赛金奖、中国金唱片奖、中国第三届新作品(民乐器乐)比赛一等奖、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剧目金奖、第三届海内外江南丝竹邀请赛职业组金奖。

刚刚过去的2017 年,上海民族乐团完成创作音乐会10 台,整理改编剧目4 台,首演曲目共70 首,其中大型民族管弦乐作品51 首,共计约543 分钟,中小型民族器乐重奏类作品19 首,共计约136 分钟。5 台原创大型音乐会《梦想新声音——新人新作专场音乐会》《上海奥德赛·外滩故事》《天域神韵——西藏主题音乐会》《金韵睿风——青年演奏家专场》《乐游神州——古诗词与民乐音乐会》。5 台原创中小型音乐会《栀子花开了——多媒体海派民乐现场》《空山——国乐中的诗书画系列音乐会》《月影——国乐中的诗书画系列音乐会》《霸王》《原乡——王静少数民族声乐专场》。4 台整理改编剧目《如梦令——民月室内乐作品专场》《东方的太阳——民族音乐会》《彼世今生》《火红中国年》。

“十三五”期间,上海民族乐团的创作围绕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新中国成立70 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等时间节点,以及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等重要赛事,对标“中国梦”“爱国主义”、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中华创世神话”、上海特色题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文化“走出去”项目、青少年题材等八大题材的专项创作规划。有重点品牌提升项目《海上生民乐》《上海奥德赛·外滩故事》;爱国主题项目、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共同家园》《永不落幕的盛事》(对标建党100 周年和建国70 周年);上海特色题材《牡丹亭之梦的12 个瞬间》;“中华创世神话”主题《英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国乐中的诗书画》系列音乐会、传统节日音乐会系列等,以及文化“走出去”项目《海上生民乐》欧洲巡演和全国巡演。

2018-2019 演出季,由上海制造、致敬祖国、国际乐韵、东方雅韵、大师风采、阖家欢乐、青春派对七大板块组成。全新的民族交响史诗中国神话主题音乐会《英雄》是民族乐团今年的重头戏之一。青年作曲家李博禅将绵延千年的中华文明的源头用本民族的音乐语言重新书写,将勇敢、博爱、勤劳、无私等伟大的民族精神融进每一个神话中的英雄人物之中。

制度养团更养人

2015 年9 月22 日,上海民族乐团正式成立艺术委员会。艺术委员会的任务是提升乐团艺术水准和创新能力,包括协助审核指导乐团重大艺术创作项目和重要演出规划,对乐团人才培养计划提出意见。同时,艺委会对乐团品牌建设、艺术教育项目、艺术评论等工作提供咨询。比如,古琴演奏家龚一在《海上生民乐》的演出中担任古琴独奏并对青年演奏家给予指导;作曲家顾冠仁在《江南丝竹之前世今生》演出中担任艺术指导及指挥;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许舒亚、民乐系主任王建民积极推荐上音优秀青年作曲家参与乐团剧目创作;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刘锡金关心并指导乐团演奏员的招聘工作和乐团演出季的策划创意工作。三年来,艺委会为积极落实响应市委关于推进文艺院团的深化改革要求,推动乐团在创作、人才和管理等各方面的改革发展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专业保障作用。

在人才培养方面,上海民族乐团提出用好三个“台柱”的工作思路。第一,照顾好“昨天的台柱”。成立“艺委会”让老艺术家参与乐团的创作策划,对青年人才计划提出意见和建议,展现老艺术家的艺术成果。第二,珍惜好“今天的台柱”。为优秀人才量身打造作品,鼓励演奏家积极参加各类重要比赛,为骨干演员举办专场音乐会和专场讲座,提升其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对列入“演艺家培养计划”的演员,详细制定“一人一策”培养计划,培养德艺双馨的复合型民乐人才。为乐团各声部首席演奏家举办《中流砥柱——上海民族乐团首席专场音乐会》,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引领、示范作用,以全面促进乐团专业的综合发展、全方位展示乐团专业演奏家团队的实力与风貌。第三,培养好“明天的台柱”。聚焦青年艺术家培养,营造良好环境,制定选拔人才的标准、个性化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搭建广阔平台,每年至少为三位青年艺术家举办个人音乐会,推出以45 岁以下演奏家为主角的专场音乐会——《脱颖而出》。依托上海文艺人才基金资助项目,先后为多位青年演奏家举办专场音乐会。比如,柳琴演奏家唐一雯《柳依》、唢呐演奏家胡晨韵《凤鸣申城》《听,唢呐在唱歌》、打击乐演奏家王音睿《打动天下》、琵琶演奏家汤云理《云音理乐》、二胡演奏家陈艳《艳·双弦》以及《段皑皑二胡演奏曲集》等。

打造原创精品,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案例一:原创精品——大型制作《海上生民乐》

民族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是上海民族乐团2016 年全新创作推出的一部原创精品力作。音乐现场运用了独奏、器乐重奏、乐队演奏等多种形式,将一批观众们耳熟能详,具有海派文化特色的乐曲重新整理编配,以民族音乐现场的全新样式呈现——民乐与戏曲、书法等艺术形式的对话,多媒体影像和音乐对话,共同构筑一场视听盛宴。演出共分《风》《雅》《颂》《和》四个篇章:第一章讲古风自然,八千年的骨笛与三千年的古琴奏出人与自然的回响;第二章讲人的自我修为,回溯中国古代文人的风骨和精神风貌;第三章通过民乐与戏曲的结合讲人与人的关系和流传千古的爱情;第四章展示中西方音乐的融合,体现“乐和天下”和“一带一路”的美好愿景。演出以民族音乐为载体,不仅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紧扣时代主题。“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是整台演出所追求的理念。

2017 年,乐团推出全新提升版,由著名演奏家龚一、罗小慈、马晓晖等联袂组成最强阵容,并特邀著名表演艺术家乔榛、著名舞蹈演员黄豆豆、著名昆剧演员张军加盟,巧妙地融入世界音乐元素和当代音乐气息。该版不仅在全国巡演推广,并随上海市政府代表团赴希腊作为庆祝中希建交45 周年的文化交流演出。

2018 年2 月,乐团在原先的基础上重新编排打造了《海上生民乐》(音乐会版),由著名指挥家汤沐海先生执棒上海民族乐团在欧洲的英国、法国、比利时和德国的八个城市进行了为期20 天的巡演。音乐会版的“海上生民乐”在音乐现场的基础上做了减法,舍弃了舞美和影像,以民族管弦乐队的形式,带来纯粹的音乐表达,更适合登上世界一流音乐厅的舞台。这一创新性的转变,让“海上生民乐”的品牌得到多样化延伸,也拓展了市场的更多可能性。

案例二:城市精神——海派民乐《上海奥德赛·外滩故事》

《上海奥德赛·外滩故事》是上海民族乐团首次委约外国作曲家创作并指挥的民族管弦乐作品,整场音乐会试图用民族音乐的国际化表达来展现当代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树立海派民乐的文化品牌。

“奥德赛”,原为古希腊最重要的史诗之一。故事主要展现主人公奥德修斯勇往直前、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积极进取精神。上海,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与“奥德修斯”精神内核如出一辙。为创作《上海奥德赛·外滩故事》,佑斯特和上海民族乐团在2016 年底就已投入准备。乐团演奏家协助作曲家仔细了解和熟知二胡、琵琶、古筝、竹笛、笙等各种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音区、传统演奏技法,以及融合各种现代演奏技法的可能性。同时,作曲家深入上海的大街小巷、地铁和建筑,在这座饱含历史沧桑与现代化发展并存的国际大都市找寻音乐的灵感和生命的气息。音乐会由《东方韵味》《浦江明珠》《伊甸园之桥》《中华第一街》及《外滩》五个篇章构成。佑斯特将东西方音乐交融碰撞,同时也为中国民族音乐注入新的艺术能量。

除了音乐本体的创新之外,上海著名画家毛冬华的作品《外滩心影》成为音乐会的主要视觉呈现。毛冬华将外滩和沪上经典建筑以及人文印象,通过中国传统工笔和写意的画风,融入西方的素描和油画风格展现。多媒体制作团队通过技术手段的融入使静态的绘画艺术,随着音乐的流动起伏变化,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觉新体验。充满律动和画面感的音乐,跳脱出民族音乐的惯性表达思路,以现代和传统文明的兼收并蓄呈现出一部“上海史诗”。

中德艺术家联手打造的《上海奥德赛·外滩故事》,是当代中国民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又一次实践,以民族音乐奏出城市发展的当代乐章,呈现中国民族音乐国际交流的新维度。

案例三:闲情逸致——小型制作《国乐中的诗书画系列——墨戏》

《国乐中的诗书画》系列音乐会由上海民族乐团特别策划,将民乐韵律之美与诗书画意境之美相结合,深层挖掘蕴藏于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思想和情感,以及融汇于其中的属于中国文化特有的气质和风骨,开启对东方美学深层次的感触和思考。该系列音乐会已制作上演三场音乐会,分别是以古诗词为主题的《空山》《月影》和以书法为主题的《墨戏》。

《国乐中的诗书画系列》音乐会之三《墨戏》,以中国书法为主题,通过书法名家、名作、典故等内容为素材,用七部音乐作品为观众讲述书法艺术的美学魅力。整场音乐会历时75 分钟,由上海民族乐团优秀的青年演奏家们担纲,大部分作品为80、90 后作曲家的民乐新作,故音乐会体现了“小”“清”“新”的特点。第一,规模小。近年来,为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音乐中的“修身养性”“孤芳自赏”“韵以致远”的美学追求,出现了小型民乐现场的回归热潮。这样的音乐会,不过多追求乐队的规模与观众的人数,以独奏或小型乐队的编制,展现民族乐器的本质音色和多样化组合,以凸显中华民乐“小而精致”的特点。第二,形式清。音乐会《墨戏》的七个作品,有3 个独奏,3 个重奏和1个合奏,最多人数为8 人。与“江南丝竹”的室内乐性不同的是,本场演出的形式更为清淡纯粹,旋律进行更倾向通俗,音色表达更追求融合。第三,作品新。曾创作《幻想伎乐天》的85 后作曲家孔志轩是一位富有学理思维的创作者,由他创作的《望岳》以弹拨乐的刚柔并济和打击乐的铿锵声势之组合,与颜真卿笔下《祭侄文稿》的悲切之痛相吻合,从而引出“天下第二行书”的典故。90 后作曲家李博禅的竹笛与钢琴《竹石》,用竹笛极其频繁的双吐音与钢琴复杂多变的摇滚节奏构成一曲高难度的“魂斗罗”音效,同时也映衬了郑板桥善画竹石的傲然风骨之笔法。青年作曲家徐可的打击乐独奏《墨思》通过鼓者的肢体动作与令人眼花缭乱的鼓点,表达出书法中点、横、竖的各种笔法,是本场最为直观表现书法艺术魅力的作品。

墨戏——是文人画的一种特别形态,美学特征为天真平淡,直率自在。相较于繁复紧密、谨细工整的文人画要求,“墨戏”逐渐成为古代文人画家追求精神家园或心灵净土。该主题音乐会引出罗小慈团长“新文人音乐”的理念,即通过注入符合当代社会普遍价值观和审美观的精神,用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笔者认为,作为诗书画系列音乐会之一的《墨戏》,一方面立足于用音乐刻画书法艺术的美学价值,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音乐表达当代人的生活经验与情感寄托。

民族音乐、当代气质、国际表达

从以上三个案例可以看到,当代民族音乐在继承传统民族器乐创作的同时,创作手法、制作策划以及品牌观念等方面都体现了现代化转变的需求和趋势。在不久前的第20 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上海民族乐团的原创新作——音乐现场《共同家园》惊艳亮相。来自9 个国度、109 位演奏家、67 种不同乐器和11 位作曲家,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展现海派民乐与世界音乐的有机融合。难能可贵的是,音乐会上特别使用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研制的民族低音拉弦乐器,可谓一大突破。从《海上生民乐》到《上海奥德赛·外滩故事》,再到《共同家园》,上海民族乐团植根传统,不断创新,在民族音乐当代化、国际化的道路上,持续探索着民族音乐的未来。

当然,我们也不可忽视现代化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新音乐语汇的运用与传统音乐特色需兼顾。在现代民乐的创作中,应当重视与传统音乐基因接轨。当代民乐创作要继承中国传统音乐的长处,既重视对优秀传统、民间乐曲的改编,还应保留标题性的音乐原则,善于悠长的旋律写作,采用叙事性的曲式结构,重视传统音色的演奏表达。要知道,一部优秀的民族器乐作品,应该是既有现代美妙的横向线条,又有纵向丰富的和声色彩,同时,还赋予哲理的民族文化解读。

其次,新媒体语境下的“音乐剧场”与制作观念考量。新媒体语境下的跨界“音乐剧场”,首先要以音乐为主导的前提下,通过戏剧化的表演形式和多媒体视觉艺术效果等手段,立体展现音乐的魅力与文化内涵。其次,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音乐剧场”的样态呈现、语言程式还未确立标准。再有,“音乐剧场”并非“豪华型大制作”的同义词。各种小型、低成本的探索和创造,有利于积累更多经验,也能为青年艺术家提供更多的机会。

最后,“新人文音乐”的兴起与多元并存的审美需求。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在全球化城市建设的进程中,人们对音乐文化的审美需求也随之发生着改变。城市生活给居住在都市的群体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快节奏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多样化生活体验。新时代的人文音乐成为繁忙都市人的一种崇尚高雅、脱离世俗的精神追求和娱乐消遣的生活方式。所以说,民族音乐的当代创新和探索应当重视多元化发展。比起以往单纯的扎堆演出新作品,如何在音乐会整体编排上体现出新主题、新思路,则更是需要组织管理者、策划创作者在通盘考量、整体布局上的智慧和创意。在创作技法与制作理念上,需要重视“小众”与“大众”并举,“专业”与“通俗”同在,“先锋”与“传统”共存,避免单一的大型交响模式,兼顾中小型体裁,为不同的观众群体设计特定的音乐节目内容,寻求真正意义的“多元探索”。

结语

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在于它的包容性和发展性。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音乐始终注重不断汲取外来文化发展自身。从发展的眼光看,海派民乐的“文化品牌”理念需要立足于兼容并蓄的创新态度,融入当下的音乐元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观念。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应该继承与保存自身优秀的音乐文化传统,尊重与吸收其他民族音乐文化的营养,勇于推动中国民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民族音乐发展百年、改革开放40 周年之际,又适逢上海民族乐团建团65 周年,相信上海民族乐团在“一团一策”的政策引领下,坚持继承、发展、创新民族音乐,以全方位地打造民乐文化品牌,提升中华文化的自信力和影响力。正如罗小慈团长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无法离开的精神家园。我们用民族音乐的语言,用当代的审美表达出传递传统文化的气质和神韵,让更多的当代观众引起共鸣!”

1. 上海民族乐团官方简介

2. 《2018年上海民族乐团“一团一策”工作方案》(内部资料)

猜你喜欢
民乐演奏家乐团
哈丁与伊利诺伊大学管乐团
——美国早期高校乐团建设的成功案例
想和你们聊聊民乐
我与民乐
管乐团的高兴事儿
笛子演奏家
笛子演奏家
我,民乐高手
另类演奏家
非常演奏家
天道为酬勤 大略驾群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