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的价值重建—秦腔现代戏《王贵与李香香》的启示

2019-01-17 10:15孙红侠
上海艺术评论 2018年6期
关键词:秦腔戏曲革命

孙红侠

作者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所 副研究员

秦腔版的《王贵与李香香》的成功再次证明了红色经典和传统戏曲这两大文化资源在当代文化价值建构中的重要作用。经典作品提供的是精神和气质,传统戏曲更是当代艺术在表现形式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资源宝库……

李季的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是土地革命时期解放区文艺创作的代表性作品,这部800 行的叙事长诗是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在民间文艺创作实践中的体现,也正是因为作品具有的独特的革命气质和写作背景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作为文学经典,《王贵与李香香》也因一直以来不断被各种形式的舞台作品所搬演而成为了新中国革命文艺创作的“红色经典”。从1950 年梁光寒作曲的五幕歌剧到1952 年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获得剧本奖和表演奖的上海淮剧团的同名之作,从铁道文工团的民族舞剧到陕北说书、武乡秧歌等等各种文艺形式的表现,王贵和香香的故事都在以独特的民族审美观和革命气质长久以来不断在被移植和复排。

无论是文学经典还是艺术经典,经典作品的不断重排,并不是简单的往日情结和怀旧消费,而是其历史价值的体现,只有具有历史价值才能更具有当下意义。英雄主义的激情、自由奔放的爱情表达,反抗压迫和剥削,对平等的渴望和呼唤,这些主题都是文学艺术永恒的表现内容和价值追求,是在任何时代都能与人心共通的主题。

经典作品也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搬演与重现中得到新的阐释,在持续的传播中得到更久的传承,在历史价值得到确认的同时更加鲜明地呈现着独特的当代意义。宁夏秦腔剧院的秦腔现代戏《王贵与李香香》正是这样的背景之下,以秦腔的方式对红色记忆的又一次呈现、解读和阐释。

秦腔版的《王》剧首先找到了剧种气质和故事背景完美的融合感,用焦循所言“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的秦腔来表现三边革命老区朴实彪悍的地域民风应该说是再恰当不过。但这种原始的慷慨和民间的粗粝必须经由艺术的呈现和转化才能走进都市的剧场,才能实现当代的价值。

秦腔版《王贵与李香香》

其次,剧作文本立足于原叙事诗的基础,做到了只减不增,忠实于原诗中王贵与李香香的人物性格——王贵具有的勇敢与李香香具有的坚贞是民族男女性格的提炼和浓缩,文本没有因移植重排而改变原有的形象,也没有生发新的主题而去淹没人物。这是非常难得的改编移植原则,对比当下其他对经典的再现,加入自我的解读似乎成为了一个创作的生长点,但其实那样是不行的。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一定有不能改动的理由,或者是因为作品自身表达上的极致,或者是因为和生成的背景之间有不可改动的血肉联系。所以,无论移植还是复排,最重要的原则是不能更改原作品的人物性格和命运逻辑,这也就是通常说的尊重原著的精神,而作品的精神一定是通过人物的形象来传达的。

在此基础上,秦腔版的文本做了两个加法,一是强化了王贵从因个人遭遇而觉醒到自觉走向抗争的过程,通过“铁拳砸碎贼脑壳,穷汉可以娶婆娘”突出了建设新社会和追求个人幸福的一致性,这也就是展现民族解放和个体解放的一致性。这一加法是保留红色记忆的同时也能走进当代的根本。

二是在不改变作品“红色”的基调的基础上,加入了“生存”与“爱情”这些更具有恒久魅力的元素。香香与王贵在井台边嬉闹示爱的情趣、“发一回山水冲一回泥,交一回亲亲脱一层皮”式的对爱情最质朴的表达方式、“掏苦菜”一场青年男女在插科打诨中表达爱慕的群戏,这些戏剧场面都充满了信天游式的狂放、自由、大胆、勇气。这些方式很可能是在革命的年代里属于禁忌的内容,因为个体的情感表述都要统一于革命的目标而有所收敛,可是民间情爱的表达魅力却恰恰在于直白而直接,这一部分是能超越任何时代背景而能独立存在的。秦腔版把黄土高坡上最原始最热辣、甚至是粗粝的情爱表达用艺术的方式呈现,再次使得作品具有了走进都市与当代的情感上的合法性。

除了火辣辣的情感表达方式,反抗压迫与求得生存,也是任何年代的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的精神之本,通过王贵之口唱出的“革命是个好东西,革命是个好家伙”,再次重温了建立新政权的努力和人心所向,也使得革命时期的特殊情感更能得到当代的认同和理解,也是秦腔版比原著更动人之处。

从舞台呈现来看,统摄秦腔版《王贵与李香香》的舞台观念仍是民族的审美观,但在形式上却延续了芭蕾舞剧《白毛女》和《红色娘子军》所开创的新中国革命文艺表现传统——也就是以化他为我的方式对西方古典艺术的“使用”,用通俗的话讲就是把最西洋的艺术和最土野的中国故事结合起来讲述,但这不是西化,相反却是一个“化西”的路径。

《王贵与李香香》舞台自始至终分为前后两区,后区有钢琴伴奏和大型歌队合唱,前区为传统秦腔表演区。后区合唱队承担叙事诗吟唱的功能,也以对唱的形式承担与舞台前区表演对话的功能,还在“王贵送羊”那一场戏里承担了对羊的拟音的功能。应该说,这种把最西洋的钢琴伴奏与歌队合唱直接引入最土野古老的秦腔表演的做法,在戏曲的舞台上还是第一次。创新是否立得住,要看面对传统的态度。放到这出戏里,就是看是否伤害了秦腔?从音乐看,合唱和钢琴没有介入秦腔传统的表演与伴奏,歌队的存在没有损伤前区戏曲艺术的表演和表现规律,所以这种“引入”具有绝对的独立性。

从现场的演出效果来看,无论是秦腔传统的“酸心热耳”的演唱方式,还是唢呐音色里自带的悲凉感,以及钢琴固有的深沉与轻灵,作为同样都能直抵人心的声音艺术,内在的诗意和美感是相通的。钢琴的音色与合唱的轻盈更能在看不见的地方承担音乐本来具有的弥合伤痛和歌颂生存的力量,某种程度上还中和了斗争和暴力的粗粝。因此剔透轻灵的西式合唱和前区的传统表演并无太多违和感,反而更无声地衬托了黄土高原的尘土与劳动者的汗水,从而形成了对作品革命气质的全新的烘托。这些更艺术化的方式都使得王贵的故事重新具有了进入当代语境的可能性。

具体到戏曲的范畴来看,柳萍和李小雄的表演一直以来就是当今秦腔表演中的最高水平,这部戏毫无悬念地接续了《花儿声声》和《狗儿爷涅槃》,所不同的是崔二爷、香香爹等次要角色也大放异彩,无论是依靠程式和肢体的戏曲化表演,还是细致入微的从心理体验进入人物,都在表演形态上使秦腔现代戏进入了又一个新的阶段。

秦腔版的《王贵与李香香》的成功再次证明了红色经典和传统戏曲这两大文化资源在当代文化价值建构中的重要作用。经典作品提供的是精神和气质,传统戏曲更是当代艺术在表现形式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资源宝库,成功当然不是两者的简单加法,更需要创作者的勇气、立场和态度。《王贵与李香香》给当下创作的又一启示则是,继承和高扬革命理想主义旗帜的作品不仅能让红色经典重放光彩,也能让古老的秦腔艺术在创新中实现最好的继承和发展,使秦腔以更现代化的姿态走进都市的剧场,也使红色记忆重返舞台。

1. “化西”的提法见慕羽:《中国原创音乐剧的“首部”情结》《艺术评论》,2018年第6期

猜你喜欢
秦腔戏曲革命
《戏曲研究》稿约
《戏曲研究》稿约
戏曲“雷殛”结局新探
戏曲从哪里来
互联网时代下秦腔的传承与发展对策探索
中国的出行革命
群众自发组织演唱秦腔悼念陈忠实先生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颜色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