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志愿服务机制建立与实践

2019-01-17 15:39陈敏生
中国医院 2019年6期
关键词:医科大学医务人员医学生

■ 吴 悦 陈敏生

1 医学生志愿服务机制建设背景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进诚信社会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青年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和奉献意识。因此,志愿服务工作需要纳入全面深化改革大局,使之成为弘扬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1-2]。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将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制度列为2018年起医院要建立的5项制度之一。

医学生是大学生中专业性较强、综合能力较高的群体之一,也是未来肩负医改任务的重要力量,拥有专业优势。医学生在学习期间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深入社区服务群众,对提高人民健康生活水平和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将医学生志愿者融入我国志愿服务体系,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公益精神,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不可或缺。

对此,医学院校要重视各类宣传渠道,扩大宣传效果,引导更多医学生理解并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提高医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同度[3-4]。南方医科大学通过调查收集医护、患者和医学生志愿者三方对志愿服务现状的意见,进而结合医学生的特点,开展了系列医疗创新志愿服务,尤其注重医学生志愿服务机制的建立。

2 医学生志愿服务机制的建立

2.1 前期调查

委托南方医科大学南方血缘志愿服务队在广州市4所医科大学和9所三甲医院中,对医务人员、医学生、患者及家属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3.8%的患者及家属希望得到医学生志愿者的帮助,84.6%的医务人员愿意医学生志愿者协助他们的日常工作;80.0%的医学生表示愿意参与志愿服务,但有20.0%的医学生则表示尚未考虑好,反映出仍存在宣传不足等问题。

2.2 医学生志愿服务机制建设的顶层设计

2.2.1 志愿服务内容与医学专业相结合。一方面,医学生志愿者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且有强烈的专业提升和个人发展的意愿[5],故医学生志愿服务若能与专业相关,或在医务人员带领下进行,会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广大医务人员因为过于繁忙,开展志愿服务往往有心无力,让医学生志愿者作为其助手是一种有效补充。因此,南方医科大学在常规志愿服务的同时,组织了大量与发展志愿者相关的活动,如“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业类课题、公益竞赛等,将学生成长与志愿服务有机结合。

2.2.2 创新活动形式。在健康中国战略中,医疗卫生系统应为全民提供全方位、全流程的服务。医学生作为医疗事业的接班人,可以发挥优势和能动性,开展创新服务,既包括门诊导诊、义诊,又包括社会健康宣讲、拍摄科普视频、新媒体出版科普读物、举办音乐会等形式,尽量做到寓教于乐、通俗易懂。

2.2.3 医教研日常化。医学生最主要的日常活动是理论学习、见习和实习。因此,南方医科大学安排机关、教研室和医院科室指导,具体由带教老师负责,带领学生结合日常学习工作开展志愿服务[6],为医学生提供医院团委、党政办、人事部和临床科室的志愿岗位,并优先在周边社区开展志愿服务。通过志愿服务,鼓励学生自学并积累更多的知识[7],既丰富了志愿活动的内涵,又提高了效率,有利于相关机制的建设。

2.2.4 共赢。医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目的比较单纯,大多为帮助群众、积累经验,但若要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关注激励政策,使志愿者消耗的成本得到及时补充,让志愿服务成为习惯。故志愿活动组织者需要兼顾特定目标性、可测量性、可及性、相关性和时限性,优选行动目标和方案,争取各方互利共赢[8]。

3 南方医科大学医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情况

3.1 参与人数多

学校现拥有公益义教、门诊导医等68支志愿服务队,几乎所有的志愿服务开展都是由学校各部门和医院各科室工作人员负责指导,确保志愿服务的专业性和质量。截至2018年12月15日,南方医科大学各类志愿者注册人数21270人,累计志愿服务时长约525120小时。

3.2 专业性强

学校绝大多数志愿服务队的志愿服务内容均具有较强专业性。学校开设相关培训课程和寒暑假集训,规范化培训医学生志愿者,进一步提高专业性。“公卫e家”志愿服务队长期致力于公共卫生科普宣传和应急支援。博士医疗队组建于1999年,每年均开展医疗义诊活动。南方血缘志愿服务队成立6年余,专注于献全血、血小板和造血干细胞,通过与某附属医院血液科共同努力,在9个月的时间内,使该科的血小板供应量从2815份提升至3674份,增幅30.5%(同期全院血小板供应量增幅为5.1%),从而荣获“全国医院品管圈大赛”二等奖,并在国际医疗品质协会(ISQua)2017年伦敦年会作大会发言。

3.3 合作创新

广东省i志愿平台是2017年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支持建立的社会诚信系统,通过大数据平台将志愿服务纳入到青年社会诚信体系中,为志愿服务链接了广泛的社会资源,也为医学志愿服务和创新管理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学校与广东省i志愿平台就医务专业志愿活动开展合作,创新志愿活动内容与形式。2018年,南方医科大学获得广东省文明办、省民政厅、省禁毒办、省残联、省红十字会、省志愿者联合会等发起的“益苗计划”共6项资助,使得志愿活动更加规范化、系统化。2016年10月,在学校、医院和政府民政部门等的支持下,广州市白云区南方血缘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正式成立,标志着学校志愿服务进入社会民政的管理系统之中。2017年8月,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授予南方医科大学“医务社工人才培养基地”称号。

3.4 追求共赢

在医疗活动中系统地引入专业志愿者,构建医、患、志愿者稳定的三角形关系,对改善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9]。基于此,学校创新理念,在师生(医务人员与医学生志愿者)之间引入患者。在自愿的前提下,学校将经过筛选病情稳定的患者引入课堂,让学生直接与患者面对面交流,不仅提升了患者的健康知识水平,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从老师(医生)和患者良好互动中学习到如何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通过授课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并有助于医生从患者的角度了解已经“司空见惯”的疾病,消除职业倦怠[10],从而实现多方共赢。

4 讨论

4.1 提升志愿服务质量,实现“自我造血”

制度建设的关键在于志愿活动的人员职业化。针对特定服务项目,加强对医学生的专业培训,使其提供更专业的志愿服务,不仅能让接受志愿服务的患者满意,让医务人员因服务效率提升而满意,还能让医学生因接受培训和实现自我成长而满意。只有三方的满意度均提升、三方均获益,医学生志愿服务才有可能实现质量的不断提升,以“自我造血”构建志愿活动的闭环,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创新医疗服务提出的“十项任务”和“五项制度”中,明确提出医疗机构要建立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制度[11],在政策层面对志愿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也提供了有力支撑。另一方面,医疗志愿机构或组织利用专业知识,通过开发相关产品、申请专利等,拓展志愿活动的资金来源,也可以“自我造血”。

4.2 医学生志愿服务需与医教研共发展

医学院和医院具有很强的医教研能力,将医学生的志愿活动与日常医教研工作相结合,不仅可以有效利用附属医院和学校资源,大大降低资金、场地、人员和物品成本,还能提升医学院和医院的社会知名度。医院各级部门和科室接纳医学生做志愿者,为学生拓宽视野、提升就业能力、锻炼组织和表达能力等创造了机会。同时,大型三甲医院的医务人员每天都有繁杂的工作,医学生志愿者可以协助他们疏解患者及其家属的情感压力,在诊治中查漏补缺,并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健康和疾病相关知识,不仅能够教育患者、帮助医务人员,还能加深自身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增加存在感与价值感。

完善医学生志愿服务体制和机制,有利于志愿服务的有序推进和深入发展[12-15]。接下来,学校将着力提高团队志愿服务质量、全面扩大服务范围,通过培训班或研讨会等,实现多校、多所附属医院模式复制,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力。

猜你喜欢
医科大学医务人员医学生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撰稿要求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2022年第45卷第2期英文目次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第七届编委会
如何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措施执行率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2022年第45卷第1期英文目次
医务人员如何预防针刺伤
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减肥与断食晚餐认识的比较研究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抗疫中殉职的医务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