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服务取向的高校社会工作实务人才核心竞争力培养研究

2019-01-17 10:53李莉胡秀王健
西部论丛 2019年2期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人才培养

李莉 胡秀 王健

摘 要:本文从当今国家发展和社会全面转型对我国社会工作人才的职业素质与专业能力的要求出發,描述 “服务取向型”教学方式的内涵,尝试采用“服务取向型”教学方式来进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探究;从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角度对高等院校提升社会工作人才“核心竞争力”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服务取向型 社会工作实务 人才培养 核心竞争力

社会工作的实务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必须建立在坚实的价值理念、理论和实践基础之上。以服务为取向的高校社会工作实务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模式的实践,相比较传统教学模式更显优势。它能够将课程学习与实务实践进行有效的衔接,强调反思作用以促进学习与服务的双重进步,而且兼顾个人与社会的受益。

一、服务取向型教学方式内涵

“服务取向型” 教学方式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其理念深受当时美国进步教育思潮杜威“经验教育”的影响,强调知行合一;在服务学习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公民素质的同步发展,同时关注社区(社会)的实际发展需求,从而推动社区(社会)的发展。[1]美国学者肯多尔(Kendall)对“服务学习”的定义为:它区别于志愿服务和社区服务,体现了知识的获得,是一种以活动为取向的课程。它致力于达成“教育”或“学习”的目的,使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与真实生活相连结,藉由在从事服务过程中对服务经验的省思,培养社会技能、社区关怀与公民责任。

国内有学者对于“服务学习”提出了一些观点:其定义主要是围绕“目标”“方法”和“实施”来展开探讨,服务学习有明确的目标,主要包括学习目标和服务目标,学习目标强调在学校里学生自我能力的提升,而后者则强调学生实际应对或者适应社区(社会)的发展的能力。将知、觉、行三者统一为一个整体,在社会工作实务人才的培养中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能,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时代需求、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业实务人才。

服务取向型教学特点有:①多元主体互动。服务取向型是注重学习理论与实践服务并重的学习模式,这个过程中是一个多元互动的过程,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学生与机构的互动、学生与社区的互动、学生与服务对象的互动,这些都是在这种教育模式下需具备的能力。[2]②以项目运作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加高效直接的将理论概念作用于学生本体,并使其吸收与利用,需要学生们参与到项目运作中来,将项目申请、需求评估、执行计划、反思评估、追踪记录等等过程融为一体进行实践,才能真正感受到服务取向型方式的优势所在。③注重实践成效反思。在服务取向型方法指导下参与项目运作还不够,还得在实践结果中进行反思,体会服务实践对学习的反作用,从而更好地推动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理解,并且反思还能够促进学生将经验与社会行为问题联系起来,培养其观察、逻辑思考、分析批判与主动学习的能力。

二、服务取向型在社会工作实务人才核心竞争力培养中的意义

从理论层面来看,以服务为取向的社会工作实务教学,老师将学生视为服务对象,以优势视角理论来发掘学生的潜能与优势,从而培育成为独一无二的“核心竞争力”。在“优势视角”用于高校社会工作教学方式的基础上,立足于高校社会工作实务教学转变对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素质与能力的吸纳需求,从而对我国高校社会工作人才的“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内涵、构成要素、主要特征、培育重点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从实践层面来看,对社会工作实务人才的“核心竞争力”的关注与研究,不仅是国家发展和推进高校教育改革进程的客观需要,更是促使该专业学生更好地应对就业竞争,拓展未来的发展空间的有利保障。当前我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中出现了人才“核心竞争力”偏低的状况,具体表现在专业人才无法充分展现其核心能力、特色技能和专业优势,进而出现人才就业预期与实际就业方向的偏差、社会需求与实际人才素质供给的偏差等各种“结构性失调”现象,从人才培养、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基于服务取向的高校社会工作实务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可以提升社会工作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三、以服务型取向培养实务人才核心竞争力的不足

(一)服务取向型教学方式尚未成熟,推广程度不高,概念化不够。因为这种方式初步进入国内高校之中,与本土化融入中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理论与概念较为模糊,实践经验不足,更加难以将理论与实践、学习与服务并重的理念相结合,这个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4]

(二)找到学习理论与服务实践的平衡点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学习与服务的作用与反作用中也更加难以得到反思和重视,而这些恰恰是服务取向型教学方式最为宝贵的地方。在服务取向型的教学方法中,促使学生形成学习—反思—再学习的完整思考体系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对于服务取向型教学方式的实施效果,很大部分依赖于专业教师和督导。国内大多数高校中,专业教师都偏向于专业理论的教学,而非注重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缺乏一个专业和明确的指引,致使在服务取向型教学方式中很难使学生理解核心所在,也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

四、服务取向型教学方式在社会工作实务人才培养中的建议

(一)构建“服务取向型”的教学方式转化。(1)引入“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课时安排,将学习与服务的时间比例进行再分配,把学习的主动权、决定权转移给学生,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一种对教师角色、课程模式与教学模式的创新。(2)推行“双师型”的教学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种方式可以及时的、全面的帮助学生答疑解惑,通过课上课下的师师互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来达到对学习积极性的提升,以及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3](3)强化“两基地”的教学地位,培养学生的实务能力。在服务取向型教学方法中,强化实践基地与教育基地的教学地位,结合各高校专业发展实际与能力,链接各项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进行专业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培养。(4)立足“创新中心”的教学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国家大力提倡“双创”的大环境下,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更是刻不容缓,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延伸教学内容来培养综合型人才。

(二)注重学生潜能的激发。(1)在高校社會工作实务课程教学中,老师要注重以“优势视角”来发现学生的能力与优势。这需要老师们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发挥优势,激发潜能。(2)区分服务学习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区别,形成学习—反思—再学习的完整过程。以服务取向为导向的教学方式更注重学习、以服务促学习、反思、以反思促学习的流程与体系,这更加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3)培育学生形成持续的发展的能力,提升自我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服务取向型教学方法的促进,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提高,并且找到学习与服务的平衡点,学会学习与反思的作用与反作用,是培养实务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之举。

(三)注重培养效果的监控。(1)改革学习效果“一考定优劣”的监控方法,运用多模式结合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分数是衡量学习效果的方法之一,但这绝不是唯一的方法,学校与老师要辩证的看待分数背后的表征,而应该关注学生本身的优势与能力。(2)改变毕业即“失联”的毕业生监控现状,建立学校与毕业生单位的联系机制。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工作单位是人才的练习场,建立起与工作单位的联系机制,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学生们是否具备社会对人才要求的相关能力。

参考文献:

[1] 关尔佳、熊紫珺,论中国高校“服务学习”的现状及发展前景[J],中国青年研究,2011(8)

[2] 武淑萍,社会工作视角下服务学习的实践与反思--以A大学《高级社会工作实务》课程为例[D],安徽师范大学,2017

[3] 周玲、王沁媛,服务学习型教学模式在社会工作专业中的运用[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7)

[4] 章立明,论服务学习现状及其在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培养中的运用前景[J],昆明学院学报,2018(1)

项目来源:2018年武汉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基于服务取向的高校社会工作实务人才核心竞争力培养研究》(2018X026);2018年武汉科技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福利院儿童心理问题与小组工作的家庭再现模式》。

作者简介:李莉(1974.8-)女,汉族,湖北荆州人,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教授,湖北非营利组织研究中心主任。

胡秀(1994.7-),女,湖北黄冈人,武汉科技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硕士。

王健(1963.12-),男,汉族,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高级职员六级。

猜你喜欢
核心竞争力人才培养
提升企业知识管理能力 增强企业的强劲发展态势
影响跨境外贸电子商务的企业竞争力因素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