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茨小说《大瀑布》中的教化功能

2019-01-20 09:46侯晓静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德克瀑布

侯晓静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科学部,江苏 泰州 225300)

《大瀑布》是乔伊·卡罗尔·欧茨(Joyce Carol Oates,1938-)最优秀的作品,通篇贯穿着对家庭、对生活、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民众,对环境,对社会的关爱,《大瀑布》出版于2004年9月,一出版即好评如潮。《科尔库斯评论》说:“《大瀑布》是迄今为止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最好的作品——也是一部代表作。”该书以20 世纪60年代美国尼亚加拉大瀑布为背景,揭示“寡妇新娘”一生的坎坷。

尼亚加拉大瀑布是举世无双的“自杀天堂”,先后两位男主人公葬身于此,“有一个人后来纵身跳入了马蹄瀑布。没人知道他什么时间跳的、也没人提。”[1]开篇的描述让《大瀑布》蒙上神秘的面纱,也使得阿莉亚仅一天就由新娘变寡妇,第二段婚姻看似完美,却也给她十年后的悲催人生埋下了伏笔。这一感情历程的描绘真实向读者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1 心系众生

欧茨在接受腾讯文化采访时这样来评价自己的小说:一大功能是“见证”,是对“和我们不同的人表达理解和同情”。其次,是“发声”,为“这些人往往被压迫、被威胁、被噤声,他们被迫保持沉默”的人发声。欧茨履行着自己的社会责任:关注底层小人物的生活,指责人类的贪婪,谴责人类征服自然的欲望。

在该书中欧茨从两个方面体现了她心系芸芸众生,其一就是对女主人公阿丽娅的描写。阿丽娅是现实社会的牺牲品,生于夫权、父权的时代,面对困境时阿丽娅刚毅、勇敢、独立,丈夫的自杀,阿丽娅在瀑布前坚守七天七夜,体现着她的传统和坚强;阿丽娅坚守内心做一名收入微薄的钢琴教师,体现着她的执着和独立;德克牺牲后,阿丽娅独自抚养三个孩子长大,体现着她的倔强和勇敢。当然阿丽娅有着自身的局限性:避世、漠然,但是作为一个生活在上层社会却无任何归属感的女性,她以独立自强的姿态去面对现实世界的残酷,去迎接命运的挑战,恰恰反映的是面对人生的心酸和无奈。

第一段婚姻中阿丽娅是厄尔金斯夫人,她完全失去了自我。“对于酒店大堂的那些人来说,这个女人,阿莉亚·厄尔斯金太太似乎是与他们格格不入的局外人,是一个多余人,一个没有空间供其存在的女人”。[2]很明显阿丽娅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排斥。而在第二段婚姻里,她增强了自我意识,亲力亲为操持家务,德克死后,阿丽娅更是搬出了月神公园22号,来到波罗的海“快要倒塌的,丑陋至极”的1703号,依靠教授钢琴来维持家用,阿丽娅在逆境中成长、蜕变,展现了坚韧、强大、独立的生命力,漫长岁月中她完成了对身份的探寻和重塑,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其二是对朋友之间关系的描述,朋友本应是互为基础、互有依存的。《大瀑布》中,欧茨通过语言以及动作的描写展示了20世纪中叶上层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与伪善。“他希望自己的朋友是真正的朋友”[1]。然而,“爱的运河”案件却让德克的内心充满了沮丧,满口仁义道德的朋友们因利益的得失对德克冷漠无情,“不交流,不打招呼,不邀请,就连餐厅的服务生都怠慢了德克,”欧茨犀利的笔锋彻底撕毁了德克和朋友之间伪善的面纱。甚至德克的妻子阿丽娅此刻也未能站在丈夫的身边,这些描写真实再现了人性的自私,欧茨通过对德克与妻子、德克与朋友关系的刻画,呼吁着社会的相互理解和真诚相待。

2 心系社会

欧茨借《大瀑布》一文还原历史事件——洛夫运河污染事件,从文学的角度对此次事件进行了客观公正的描述,批判繁荣表象下社会的丑陋和黑暗,揭示了美国所谓的自由和民主,审视了政治和司法的腐败以及人们对生态的无知。洛夫运河污染事件是历史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更是制度的悲剧,作为美国当代著名的女作家,欧茨批判现实主义传统的同时,运用大量的心理分析和内心独白去描画20世纪中叶的美国社会,再现劳动阶层的苦难。但是欧茨的作品同时又在传递着执着的精神和不屈的品格,鼓舞着读者承担社会责任,无私奉献社会。

3 心系自然

德克的祖父在走钢丝时不幸掉进了大瀑布,阿丽娅的第一任丈夫义无反顾跳进了大瀑布,第二任丈夫万般无奈地被扔进了大瀑布,朱丽叶两度精神恍惚地走向了大瀑布,大瀑布被蒙上了一层可怕的面纱,犹如受了诅咒般,让人前赴后继地迈向死亡,但是置之死地而后生,摧毁一切的同时也意味着新生命的诞生。欧茨对自然环境的描绘让人对自然产生敬畏,也引发对新生的渴望。

3.1 人与自然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之存在的本源性的关系。”[3]早期人类怀着敬畏的心理看待生命现象、自然现象,对其有一种天真的解释,原始部落的人认为动植物、山河、风云、雷电等,都受一种灵气所支配,冥冥之中有一位大神在主宰万物的命运[4]。小说中说,印第安人相信“尼亚加拉大瀑布是有生命的,是有灵魂的。河水是有一个神明的,瀑布也有。哪里都有神明,尽管我们看不到”。但是随着科学地迅猛发展,人们对于这种质朴的思想产生了深切的怀疑,人们将本是当成自己生命和灵魂的东西变为了任由利用、支配和占有的财产,因而对自然不再心存敬畏。人类的精神世界失落了,悲剧也随之而产生,例如举世瞩目的洛夫运河污染事件。人类来自于大自然,必然也要回归自然,对待自然就应如同敬畏自己生命一般,人对自己的生命有敬畏之心,对待大自然也应有敬畏之心。

3.2 人与环境

19 世纪的工业革命以及科技进步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与此同时,灾难性的生态危机也如影随形。20 世纪,工业的发展对自然的破坏前所未有,利益的追逐导致了人们对环境未给予任何形式的关爱,二战爆发,各类军用物资以及化工品的生产推动了美国经济的繁荣,但是“爱的运河”却成了倾倒化学垃圾以及废料的地方,美国下层阶级(如妮娜一家人)生活在一片工业化学垃圾之上,无法获得和上层阶级(如德克一家人)平等的生存权利,“财富在上层聚集,而风险在下层聚集。”穷人受到环境污染的影响,而富人们却从中获利。甘地说:Earth provides enough to satisfy every man's needs,but not every man's greed.[5]《大瀑布》的发表向工业文明发出了强烈的质疑和激烈的批判。欧茨曾说,她无意去写一部历史小说详述化学公司与当地官员因合谋掩盖污染证据而遭到起诉的事件,而是想展现人类因贪婪而破坏环境的故事[6]以及“财富和权力分配不等常常会导致社会剧变和环境恶物分配不均”[7]的理念。因为人类应该尊重生物同伴,只有求得与生态的和平共处,才能真正获得和谐和自由。

4 心系和谐

小说借用阿丽娅跌宕起伏的命运,曲折坎坷的一生折射了美国20世纪50年代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借用德克的人生悲剧抨击了错位失衡的价值观,表达了对普通人,对下层民众的人文关怀,启迪和引导人们建立相互理解的人际关系。

小说的前篇给人压抑的感觉,最后的乐章终于有了艳阳的气息,美国式的乐观让人心生喜悦。“太阳时不时钻进碎片般的浮云中,很快又探出头来。大峡谷上面出现了彩虹。”[1]欧茨在文末给出的寓意深刻的景象表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8]的和谐世界是可望并可及的。“爱的运河”问题最终得到解决,利他主义最终战胜利己主义,德克的冤案得以昭雪,儿子罗约尔为自己是德克的儿子而自豪,为波纳比这个姓氏而自豪,这是自我的和谐;钱德勒与女友梅琳达之间的和解是男性与女性的和谐;朱丽叶和巴德、钱德勒和罗约尔为调查父亲的死因,彼此谅解,团结一致,这是亲情的和谐;阿莉亚化解了对德克的怨怼,反思了自己,加深了对丈夫的理解,这是夫妻的和谐;“观众中突然出现很多发光的黄色小徽章,上面印着‘支持洁净水’运动”。[9]由此看出越来越多的人去关心生态平衡,大家自发地组织起来保护环境,这是人与生态的和谐。“一切混乱趋于秩序,一切冲撞趋于平和,冤案被平,恩怨皆消”。欧茨在文末表达自己更高的心理诉求:追求完美,追求和谐,追求自我。

5 结语

《大瀑布》回顾了美国20 世纪中叶的历史,通过对特定时期、特定事件、特定人物的心理和语言的细腻描述,强调正视困境、修补缺失、重建和谐的迫切性,同时运用多重叙事的方式去审视生命、爱、环境、人性、历史等主题。欧茨秉承人文主义传统,听从自己作为作家的历史使命感,深刻表达自己的社会诉求,呼吁人类去关爱社会、关爱生态、关爱人类以及关爱身边的一切。

因为欧茨坚信:一切艺术都是有道德意义、教化作用、解说功能的。

猜你喜欢
德克瀑布
微言大义
多胞胎聚会
贺德克液压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瀑布之下
瀑布是怎样形成的
主持人的话
彼得·汉德克获奖信息
彼得·汉德克人物争议
瀑布
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