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模式的探讨
——理论中的中心,实际中的偏心

2019-01-20 09:46李晓洁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预警设置

李晓洁,周 涛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 医学技术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近些年来,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教育的时间、空间不断扩展,教育发生重大变革。自1951年至2013年,美国出版了14版的《麦肯齐大学教育精要》,其清晰地展示了美国教学发展的轨迹[1]。我国“以教师为主体”在教育中盛行很多年,2014 年李培根院士提出教育应该真正以学生为中心,我国逐步开始“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

1 “以学生为中心”的内涵概念

王晓萍等人认为:学生是学校培养的主体,教学工作应以学生为本,即以培养为目的的一切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应该是基于学校行为的一个教育理念[2]。梁华认为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是学生全程参与实验的制定、操作及实验、反思[3]。由于“以学生为中心”涉及多个教学环节,目前尚无确切定义。

2 高职院校关于“以学生为中心”的现状

高职院校在各类文件中都提出“以学生为中心”,形成了理论中的中心,但是在实际专业设置、教学等多个环节中却处于偏心的地位,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设置。首先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需要前期岗位调研,根据社会需求、教师资源储备等设置。但很多院校由于时间和成本等问题,调研范围狭窄,仅仅局限于某一区域或者周边区域。其次院校迁就已设置专业的现象严重。很多院校每年在原有专业进行招生,没有进行跟踪调研,清楚了解行业社会需求的变化;没有建立专业预警制度;招生计划也没有遵循社会需求,造成学生就业困难,或者刚从业几年,行业已经没落。最后,学校设置新专业跟风现象严重。社会快速发展,不断涌现新的工作岗位,高职院校需要设立新的专业,有些院校匆忙间设置新专业,在师资力量、实习单位等多个方面均出现准备不足的情况,无法充分保证学生权益。

(2)转专业要求。职业院校的学生很多来自贫困家庭,在高考结束后申报志愿时,无论是学生本人还是学生家长对所报考的专业都没有清晰的了解,这造成一部分学生入学后发现所学专业不是自己喜欢或者擅长的,学习提不起兴趣,考试成绩非常不理想。很多职业院校提出入学后能够转专业的学生必须是班级学习成绩前30%的学生,尽管初始目的是为了防止突然的转专业造成学生学习负担,但是同时也造成很多对本专业学不下去的学生反而不能转专业,限制了学生个性化发展。

(3)课程安排。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在校时间大约为1.7年,课程任务比较重,平均每天需要上7.2 节课。基础课程A 和B 在本科院校分别开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但在高职院校需要开在大一第一个学期。由于教师有限,有些班级的课表就会出现是A和B两个课程都是第一周开课,A课程作为学习B课程的基础,B课程却排在A课程前的现象。其次是同一课程的连排现象。一些院校发现一种课程出现理论课程四节课连上,或者是同一课程每周课时为四节,课程排成连续两天的现象,其不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

(4)教学、实习资源。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创新型技能型人才,技术需要不断重复操作才能熟练、提升,因此职业院校两项非常重要的资源是教学资源和实习资源。但很多院校迁就现有条件,教学资源更新缓慢,知识陈旧,教学课件通常几年都没有修改过,实习资源老旧,与学生工作后的操作系统存在差距。

(5)授课模式。德国著名学者包尔生提出在大学教学,没有一般的教学法,要按照学科特点决定教法。由于我国的历史和国情,教师编制的严重不足,理论授课在义务教育阶段多以五十人左右,本科甚至更高层次的教育多以九十甚至一百人左右为主,教师只能采用讲授法授课。讲授法不恰当的运用使得课堂变成“满堂灌”或是“填鸭式”[4]。教学环节中学生参与度很低,甚至很多课堂学生教师之间几乎是零互动。学生在课堂上玩游戏,看视频,打瞌睡等,尽管人在课堂,但是并没有花心思去学习,形成“隐形逃课”。

(6)教师素养。教师既需要拥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又需要掌握大学生学习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并能将这些原则和方法运用到教学中,这样才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5]。但是中国很多教师都是专业知识的精英,却是教育方法和教育心理学的“矮子”。很多教师在专业领域建树颇高,但学生对其讲授的课程并没有多大兴趣,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甚理想。究其根本是很多教师不懂教育。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从本专业毕业后就从事教学工作,对于教育是什么?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几乎是完全没有概念,甚至随着自身年龄与学生年龄的差距加大,对学生的喜好、关注焦点等不知道,不理解,造成学生疏离感很强。

3 改善“以学生为中心”现状的措施

根据上述问题,提出对应的措施,充分保证学生从入学至就业的权益,其可能的改革措施如下:

(1)建立专业预警制度保证学生就业权益。从专业设置开始到专业取消均建立预警制度。预警分为三个阶段,预判预警、调整预警、取消预警。学院设置某一专业通过调研资料预判该专业至少可以存在9~10年,建立预判预警;已经设置很多年的专业进行跟踪调研,清楚了解岗位要求的变化,建立调整预警。在出现预判岗位需要量的变化,尤其是在岗位需求接近饱和或者岗位需求开始出现缩减的时候减少招收该专业的人数,建立取消预警。在专业设置时尽量做到创建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先机专业,对于新专业的设置做好充分的装备。

(2)灵活设置转专业相关政策。学生入学两到三个月后即可申请转专业,在后续学习过程中也可以申请转专业。之所以设置为两到三个月开始转专业申请,是因为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学生盲从,只是因为听说了某某专业好,跟风转专业。除此以外学生入学后学校会开展学前专业教育,让学生对本专业有初步认识,了解本专业需要学习的课程,以后可能从事的工作岗位,甚至是岗位的薪酬水平等。再真实地经历两到三个月本专业的学习,可以简单了解专业知识的学习方法及困难,清晰地知道自己是不是喜欢学习该专业,能不能学好该专业,从业后自己能不能胜任岗位任务。取消成绩关卡,转专业与考试成绩无关,所有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擅长的专业,保证学生优势的发挥和发展。

(3)完善课程安排监督政策使之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特征。课程安排建立多级监管制度,合理安排课程顺序。课程安排首先是不同课程先后顺序的安排。A课程作为B课程的学习基础,多级核查制度防止出现同一周次B 课程排在A 课程前的问题。其次是同一课程的安排。高职院校的专业基础课程每周课时大约为4~6 学时,每周两到三次课,在课程安排需要做到每次课的间隔至少是一天。高职院校的学生通常学习能力较弱,知识内化的时间比本科院校的学生时间要长,每天大约需要上7.2个学时的课,大约3种专业基础课,很难用一个晚自习的时间内化所有知识。最后必须杜绝专业基础课四节连排的现象。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通常是将简单知识放在最前,让学生逐步进入学习状态,在学生学习兴奋点处于较高水平时引出知识的重点或难点,在学生精神集中开始出现下降的时候,再次转变为讲述简单知识点。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有一定困难[6-8],如果课堂学习超过十分钟的内容不能理解,精神很难集中,教学持续时间越长学生学习效率越低。两节课后更换新的课程有助于学生再次集中精神。学生在课上短时间不懂不理解的内容通过课后实现内化吸收,从而降低学习的恐惧心理。

(4)审视资源。教学资源承载着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问题的重要任务。目前处于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不断更新,因此教学资源必须不断更新,防止出现知识陈旧,不再符合行业、企业的现在要求,学生出了校门发现自己的知识原来落后社会N 年。院校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网络课程平台,或者利用国家资源库精品课程资源来满足教学需求,院校自己建立的课堂平台更符合自己学生的特点,利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库则可以节约经费,各校可以根据自己特点决定。实训、实习资源与教学资源不同,教学平台知识的更新教师团队可完成,实习、实训平台则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一个班级可以由一个教师授课,但实践操作需要每个人都要进行,并能够熟练完成,需要大量的练习平台。院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等模式,充分利用企业平台,不断完善实习资源。校内实训环境需要无限接近真室的工作资源环境。

(5)授课模式的转变。通过采用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模式,改变“满堂灌”的现状,将“信息传递”由课堂完成转变为课前完成,“吸收内化”由课后完成转变为课上。该项教育模式的实施使学生由毫无准备地被动听课,一个人课后内化吸收时没人讨论,没人指导,常常遇到各种挫折,影响学习效率和心情的情况转变为课前学习基本知识,清楚知道自己哪些问题不懂,教师根据数据平台的统计数据有依据地备课。学生课上通过自我展示等环节表达自己的问题和困难,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共同完成知识的学习。赵炬明曾提出大学教育应尽可能地采用合作学习方法,促进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融合[8-10]。学生不需要整堂课精神都非常集中,在自己不懂、不会的时候集中精力听,在自己已经会的地方稍加放松,这也符合精神集中的时间规律。在课堂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6)加强教师专业知识及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方法的培训。为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教师需要熟知学生学习心理,学习方法,并能够根据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困难提出对应策略。

总之,“以学生为主体”是教育认识的一大进步,也是提升教育成效的重要教育模式,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以学生为中心”多方面仅停留在口号上,需要不断修订、完善相关政策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从最容易执行的专业预警设置、转专业要求、课程安排等方面一步一步做起。

猜你喜欢
以学生为中心预警设置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法国发布高温预警 严阵以待备战“史上最热周”
7招教你手动设置参数
“以学生为中心”食品卫生与安全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辨析判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标准应是教学质量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的大学图书馆建设
机载预警雷达对IFF 的干扰分析
日盲紫外探测技术在空间预警中的应用
预警个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