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学风建设之问题及破解路径

2019-01-20 10:04吴学磊王学军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学风学校建设

吴学磊,王学军

1 现实之问:新时代高校学风建设所面临的困境

1.1 学生层面存在的问题

(1)学习目的不明确.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普遍接受填鸭式教育,造成了许多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时,学生把考上大学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对于大学期间的学习缺少明确的规划.大部分学生所学专业多听取父母意见,入学才发现对本专业并不感兴趣,学习只求不挂科;部分学生虽按自己兴趣报考,但入学后发现专业内容难度较大,丧失学习信心;还有学生对本专业就业前景比较悲观,失去学习动力.

(2)学习方法不科学.学生不科学的学习方法,降低了学习效率.一方面,学生惯用“题海战术”,或者沿用中学期间的死记硬背,缺少知识点的归纳整理与联系记忆,造成事倍功半;另一方面,学生不会合理安排时间,不注重劳逸结合,“开夜车”的现象比较普遍,导致上课期间打瞌睡,影响听课效果,学习效率低下.

(3)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态度作为学生对学习的行为倾向,深刻影响着学习的效果.信息化时代,许多学生沉迷网络,把大量课余时间用于网络游戏、网络购物、刷微博、网络聊天等活动,导致课余学习时间减少.大学生谈恋爱现象较为普遍,不应该简单地予以否定,但是许多恋爱中的学生把时间浪费在吃喝玩乐中,荒废了学业;有些学生出于未来工作的考虑,或者为了“改善”生活,旷课做兼职,搞不清学习与赚钱孰轻孰重.

1.2 教师层面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德育功能未得到很好的发挥.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肩负着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教授给学生专业知识,忽视了自身的德育职责.虽然,学校有班主任、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思想工作,但是往往形同虚设、效果不佳.

(2)新教师教学理论与教学经验不足.高校为了弥补师资不足的缺陷以及争创“一流”,积极引进人才.新引进的教师虽然学历层次很高,但是往往存在“专而不全”的问题.他们多在入校后进行短期教学理论的培训,加之缺少相应的教学实践经验,导致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3)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呆板.当前,高校的工资待遇与教师的职称挂钩,而职称的评定与科研水平挂钩.这种科研占主导的考核机制导致很多教师在教学上的积极性大打折扣.加之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教学任务反而成了教师们的一种负担,部分教师不认真备课,习惯在网络上下载课件,上课则是照本宣科,内容乏味、形式呆板.

1.3 学校层面存在的问题

(1)学风建设重视程度不够.高校对于学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领导层的学风建设意识淡薄且缺乏明确的学风建设目标.学校建设多注重基础设施和学校硬件设施的更新,对文化氛围等内容的营造存在忽视.

(2)学风建设内容缺乏系统性.建设优良学风,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风气和教师的教风,还要关注学校的人文风气、文化底蕴、历史传统等内容.在建设过程中,一些学校往往只重视管理工作,忽视了其他内容的挖掘与建设工作.

(3)规章制度的落实不到位.制定的规章制度因权责不明确,执行效果并不理想.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都肩负着学风建设的责任,但在执行中大家不是把工作推给他人,就是认为他人把工作都做了,交叉管理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4)学风建设方法缺乏创新性.学风建设要发扬高校自身长处,弥补自身不足,但部分学校往往大行“拿来主义”,把外校的经验直接拿过来使用,脱离了自身的实际情况.另外,学风建设的内容要通过具体的宣传形式内化到师生心中,外化为实际行动.部分高校在宣传形式上,主要集中在培训、展览、比赛等方式,创新不足.

2 症结所在:新时代学风建设遭遇困境的原因分析

2.1 社会层面的原因

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改革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受到父母的过分呵护,缺少磨练的机会,造成了他们个人意识强烈但独立性较差;部分学生在中学时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面对大学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很容易放纵自我,迷失方向;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促使了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化,思想领域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价值观,“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这些价值观借助网络快速传播,干扰着大学生正确学习观和价值取向的形成.

2.2 教师层面的原因

回顾中国历史,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传道、授业、解惑”是他们的职责之所在.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还具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职责.当前,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教师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置职业道德于不顾,个人生活不正派,扰乱了学风.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师,受制于以科研为导向的职称考核评审机制,埋头于科研工作,忽视课堂教学,导致教学效果堪忧.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网络公开课、视频直播课等新形式的涌现,冲击着高校教师现有的教学模式,更凸显了教师教学方式的无趣.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课本上的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传授研究学术问题的技巧.然而,部分教师往往只注重解答教材问题,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使之不求甚解、不善钻研,学术研究更是无从谈起.

2.3 学校层面的原因

当前,学校行政化主导的管理模式占主流.高校出于发挥优秀教师长处,带动学校教育发展的考虑,普遍存在将优秀教师安排到行政岗位的现象.然而,这些教师在学术上的优秀并不意味着其具有高超的管理艺术,行政岗位占用了这些教师大量时间去处理繁琐的事务,消耗了其深入教学一线的精力,造成了高校优质教学资源的浪费.

我国高校的连年扩招,也造成了部分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与办学能力提升之间的失衡.首先,任课教师数量不足.学校为改变这种情况所新引进的教师,又难以短时间胜任教学工作.其次,专业设置不合理,无法满足社会需要,导致学生就业受阻.再次,学校缺乏明确的学风建设目标以及管理模式的改革滞后.学风建设缺乏统一部署,条块分割将学风建设工作归于学生部门,造成孤军奋战和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

高校的学风建设也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优良的学风离不开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这种“软实力”建设的过程相对于校园硬件设施的改善,存在较大的建设难度,一些高校未认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对国家学风建设要求落实不到位,忽视了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致使学风建设效果欠佳.

3 化解之策:新时代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路径

3.1 制定符合高校实际的学风建设目标

“学风建设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指向性,也就是说高校开展学风建设是为完成特定的目标而服务的.”[1]因此,高校必须明确本校所要达成的学风建设目标,并以这一目标指引具体的学风建设工作.当前,我国主要存在研究型、教学型、应用型三种类型的高校,它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人才培养任务,且在生源层次、师资水平、历史传统、政策支持等方面存在差异.高校要在立足“立德树人”这一学风建设根本任务的前提下,积极围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教育发展目标,审视自身在学风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自身优势确立学风建设目标,稳步推进“四个回归”,为实现中国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在具体目标的制定中,高校要明确学风建设与学校未来发展的关系,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前提下,坚持经济社会需要为导向和自身办学优势为重点相结合,优化人才培养理念,既注重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也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政治觉悟等的培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还需要细化学风建设的目标,以指导各阶段学风建设的具体工作.

3.2 以“中国梦”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精神引领

“‘中国梦’作为一种理想信念和精神力量,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注入新的内容,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2]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高校要根据各专业、各年级学生的特点以及培养要求,建构合适的思政工作体系,将实现中国梦的奋斗理想渗透到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同时,深化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发挥主题社团、专题讲座、校园官方微博和微信等平台的价值引导功能,让学生了解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培养他们的责任担当与历史使命感.在新时代,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发挥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让学生领会实现个人理想与实现中国梦是一致的,主动将自我实现的需要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潮流之中.以中国梦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现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良好契合,激励着学生积极投身到学习中去,促进着高校良好学风的形成.

3.3 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与学风建设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立德树人”,只不过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必须通过服务于学风建设才能更好地彰显”[3].所以,优化校园的文化环境,建设优良的育人氛围,有利于促进学风建设.

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性条件.在现实中,高校存在盲目扩建学校的现象,忽视了学校整体的和谐,不利于学生良好性情的陶冶.校园基础设施建设要立足学校发展的实际,科学规划、协调发展,既讲求实用性也要照顾欣赏性;学校绿化要争取与校园建筑和谐统一,争取给人以美的享受,陶冶师生情操.同时,也要注意校园精神文化的营造.既要通过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渠道,传播主流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又要开展各种学术论坛、专业竞赛、创业大赛、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增强校园文化的学术性;还要发挥学生社团、第二课堂的创新激励作用,鼓励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敢于提出新任务、新目标,检验学习成果.

3.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他的治学精神、价值观念、言谈举止,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要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第一,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高校要“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4],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和优秀文化涵养,也要有高尚的品格和无私的奉献精神,通过不断提升职业道德修养,严谨治学、以德育人,发挥自己的示范作用,带动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第二,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学校要推动教师更新知识储备,增强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运用新技术、新理论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获取有用知识的窗口;第三,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各院系要对课堂教学进行督促,对教师的课堂准备情况、教学计划实施情况、教学纪律、教学秩序、教学规范执行情况和课上的教姿教态等进行督查,严禁教学过程中的不正之风.

3.5 发挥学生榜样的带动作用

学生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的,树立学生榜样,有利于推动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在入学之初,组织高年级表现优异的学生介绍本专业的学习心得;日常学习中,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学习标兵模范带头作用,让他们发扬自己的长处,参与班级学习事务的管理,传授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学生模范优异的学习成绩和良好的个人素质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是学生努力的标杆,当他们自身与学生打成一片,必然带动整个班级良好学风的形成.优秀毕业生是高校培养的重要成果,学校要挖掘这一“知识的宝藏”,组织主场和分场毕业报告会,让他们在学校做巡回毕业报告,传授自身的学习经验、求职经验以及升学报考、应考经验,使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与未来充满信心,形成讲求方法、刻苦学习的风气.先进典型、优秀学生对外是学校的一张名片,对内是学校的宝贵精神财富.学校要挖掘“典型”“优秀”背后的先进事迹,重视对这些资源的整合,加强对其事迹的宣传,形成具有院校特色的优秀历史传统,激励广大在校学生将其精神内化为自身学习的动力,发奋用功、立志成才.

3.6 加强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与落实

进行高校学风建设需要完善和落实相应的规章制度.在教师方面,创新职称评审机制,教学突出的教师可以相对地放松科研要求,通过对教师进行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的办法,来改善“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在学生方面,完善学生的违纪处罚制度、评奖评优制度、出勤制度等,构建全新的、内容详细的、结构科学的制度体系,使各项制度能够共同作用,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如,严肃考试制度,对作弊行为严肃处理,通报批评,记入成绩单,强化学生诚信考试的意识,促使学生重视平常知识的学习积累;对于旷课、迟到等问题在平时的考勤成绩中予以体现.最后,还要建立规章制度的监督、评价机制.有关部门要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监督规章制度的落实,收集实施过程中的反馈意见,不足之处及时调整,在实践中完善制度体系,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总而言之,学风建设是一项涉及诸多要素的系统性工程,也是高校发展的永恒主题.在新时代,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现实中的机遇与挑战,依据不断变化着的教育实际,合理地开展学风建设,争取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学风学校建设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对党建促学风、学风固党建的辩证思考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高职院校大学生学风考风作风的建设
学校推介
学风就是质量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