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的锻炼才有助健康”
——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文虎的养生经

2019-01-21 01:43
保健医苑 2019年1期
关键词:黄老工作

原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机械动力学与振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文虎今年已是92岁的高龄,但还能戴着老花镜坐评新博士生研究项目课题。他说:“我的养生哲学是‘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体器官与机械设备的零部件是不同的,机械设备的零部件用得太频繁会磨损;而人体器官,如常年卧床不起的人,两条腿就要萎缩,合理的锻炼才有助健康。大脑也是一样,太闲着只会加速萎缩,多用脑才能使脑子更灵活。”当然,黄老的高寿不仅仅因为动脑,他的高寿和他对名利的淡泊、为人的豁达及宽厚、闲时用诗文雅好来陶冶情操等也有着一定的关系。

“我更适合做一个学人而不是当领导”

黄老从校长的位置上退下来不久,有人问他:“黄老师,如果您愿意,是不是还可以在校长一职上再做上几年?”黄老点头回答:“你说得对,我要是想干还可能干下去,当时并没有人让我退下来。可按规定任期是4年,我的任期已满。况且,我这几年可以说是‘小马拉大车’,疲于奔命。考虑到年轻人更富有朝气和魄力,完全可以代替我的工作,甚至比我干得更好,我不能挡道啊!”黄老的话绝非套话,他对自己的老友杨叔子也曾谈起自己当时的想法:“能上不能下,也是人之常情。但人贵有自知之明。其实,自己更适合做一个学人而不是当领导。”黄老90岁生日时,从学校领导到亲朋好友及众多的弟子都希望能齐聚一堂,为老人祝寿,但黄老却认为:“中央有‘八项规定’,我不能破了规矩。况且大家都忙,许多人还在外地,烦劳大家,我于心不忍!所以此前我已经打了招呼,不要来祝寿,不摆家宴。”有人说:“在北京的二儿子庆明一家总要回来吧?”黄老回答:“他们什么时间有空就回来,这里毕竟是他们的家。说白了,不就是个生日嘛。”其实黄老的意思是:在生日那天,有几个老同事简单聊聊天,唠唠家常就可以了,不过格,不劳人。黄老对名利的淡泊及清廉之风,由此可见一斑。

“挫折也是人生的一种财富”

1966年,“文革”席卷全国。有人平时对黄老不满,就趁乱贴出他的大字报,学校党委了解他的为人,替他解了围。不久,他又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接受批斗和监督改造,打扫厕所数年。随着运动的深入,他又被当作“走资派”集中监管达一年之久。再后来,因在敌伪档案中有特务与其同名而被定为“国民党特务”,在批斗会上宣布逮捕,当场戴上手铐关进拘留所达半年,虽竭力申诉,却百口莫辩。后经“内查外调”,才知道搞错了对象,真正的特务黄文虎是在浙江造船厂找到的,可谓啼笑皆非。如今,黄老已很少谈及这段历史,他认为:挫折也是人生的一种财富。“在拘留所里生活的那半年,有机会跟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朝夕生活在一起,就如同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我的大学》一般,使我眼界大开,获益匪浅……人生不可能永远是坦途,受点挫折未必是坏事,拘留所是我的另一所‘大学’,在那里让我了解到了许多闻所未闻的东西,也让我有了充足的时间对以往的所作所为进行了反思。”值得称道的是,走出囹圄的黄老并未“睚眦必报”,而是以“忠恕之心”和“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的包容,对当年批斗他的人表现出一份难能的理解和大度,实为难得。

“他整天想的就是工作”

黄老为人谦和,很少见到他有发怒的时候。对于下属和学生,他可以严格要求,但绝不盛气凌人或颐指气使。当有人遇到困难时,他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当涉及到个人利益时,他的态度是不争;当有人做出于己不利的事情时,他能够推己及人,换位思考,做到不计前嫌,不算后账,即便遭遇到不公也能泰然处之。教授夏松波在谈到黄老为人时说:课题组成立初期,经费并不富裕。上世纪80年代的计算机近3万元一台。有位老师在工作中不小心把计算机烧坏了,大家十分心痛,难免有些怨言。黄老作为当家人自然更加在意,可他并没有过多地责怪这位老师,相反还去做大家的工作,说这是工作中的失误,在所难免,但是要接受教训,引以为戒,使这位老师深受感动。在工作中,课题组成员之间难免会产生矛盾,甚至搞得不愉快。这时,黄老师就耐心地做双方的思想工作,使矛盾化解。教授张帆也说:“为什么说黄老师是好人呢?因为他整天想的就是工作,总是在做事情,心无旁骛;他性格随和,在任何人面前不摆架子;他从不去琢磨人,跟同志坦诚相见,有意见就指出,不是说一套做一套,大家跟他说话也无须转弯抹角。知识分子身上容易有的虚荣和做作等一些毛病,他就没有。”

“万里游归惊广厦,百强可待振鲲鹏”

生活中的黄老有一个雅好,就是常以写诗来陶冶自己的情操。每当喜怒哀乐之时,他就会赋诗一首,以抒情怀。80岁时,他还集平生所作,出版了一本诗集《两文集》,甚至还写过《“妄议”诗话——试论新旧体诗》一文,可见其诗词有一定的功底。1985年10月17日,年届六旬的黄老回到母校浙江金华一中,那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哪里还有昔日的影子!惊喜与怅然之余,遂赋诗《五十年后访母校金华一中》一首:“垂髫负笈立程门,半纪常怀师泽恩。万里游归惊广厦,百强可待振鲲鹏。师严生奋三千秀,誉满图宏八愗尊。邹鲁遗风今又是,弦歌欢语漾春园。”学生对母校的感恩之心由此可见。2010年是哈工大建校90周年,已过耄耋之年的黄老又提笔写了一首贺词《沁园春·颂哈工大九十周年校庆》:名校巍峨。九十年华,六十新篇。忆乾纲始定,神州待建;育才委任,啣命担肩。四海精英,“八百壮士”,万里来归聚俊贤。喜功到规严(哈工大校训: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桃李艳,国士三千。中华崛起无前,引热血男儿竞着鞭。愿人无我有,人追我越,人强我创,人竞我先。科技专长,航天特色,宇宙翱翔箭在弦。“一流”境,问征程几许?直取峰巅。一个老科技工作者不老的雄心,尽在其中。

“灯下并肩攻力学,窗前含笑看梳头”

人世间举案齐眉、琴瑟之和的夫妇不少,但如黄老和他的老伴吴瑶华那样在生活中相濡以沫,在事业上比翼齐飞者则不多见。黄老的老伴吴瑶华既是一位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家,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科学家,用黄老的话来说:“吴瑶华的才华和在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就绝不在自己之下。”1977年,吴瑶华转到新组建的飞行动力学与控制研究室,从事导弹及航天飞行器的动力学与控制方面的科研工作,其研究成果被当时八机部“8151”型号设计采用;1983年,她着手进行飞行器仿真建模研究工作,其成果于1988年通过技术鉴定,1989年及1990年相继获航天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和二等奖……二人生活了近半个世纪,诚如黄老所言:“灯下并肩攻力学,窗前含笑看梳头。”2003年3月,吴瑶华因病去世,黄老悲痛异常。后经朋友介绍,与吴世珍再婚,婚后两人感情很好。难得的是,吴世珍也是一位人才,黄老主编一本用英语介绍中国非线性动力学最新进展的著作,吴世珍帮了大忙。因黄老工作太忙,不能和吴世珍朝夕相处,他就想了一个办法,凡可以带她去的场合就带她去。然而10年后,吴世珍亦因病去世。如今黄老的后辈已然崛起,他们正接过黄老的接力棒,奋力攀登科技的高峰。

猜你喜欢
黄老工作
穿越60年的“变与不变”(采访手记)
爱吃大闸蟹的黄苗子老先生
胸怀
“核潜艇之父”的简单生活
不工作,爽飞了?
记黄济先生的“勤”“俭”与“不为人先”
选工作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
工作的喜与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