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脏恶性肿瘤皮肤转移50例临床病理分析

2019-01-21 01:22吴飞陈佳诸允露刘业强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8年12期
关键词:组织学红斑内脏

吴飞 陈佳 诸允露 刘业强

200443上海市皮肤病医院

转移是恶性肿瘤的特征之一,较为常见的转移部位包括肝脏、淋巴结、肺、脑、骨等,皮肤虽然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但是恶性肿瘤皮肤转移却相对少见[1]。我们收集上海市皮肤病医院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诊治的50例皮肤转移癌患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资料,分析如下。

对象与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在上海市皮肤病医院病理活检确诊的转移癌患者50例。入组标准:①非皮肤肿瘤累及皮肤或浸润深部筋膜和肌肉组织者;②黑素瘤具有明显转移特征者;③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具有明显转移特征者。排除标准:①晚期实体肿瘤累及胸壁或腹壁皮肤者;②皮肤淋巴瘤与皮肤鳞状细胞癌患者。整理患者病史资料,复习组织切片,分析临床表现和组织学特征。

结 果

50例患者中男24例,女26例,平均年龄67岁(28~93岁),中位年龄66岁,平均病程4.4个月(2周至13个月)。活检前28例提供明确的恶性肿瘤病史,17例通过后续相关检查和随访明确原发肿瘤,5例原发肿瘤不明。

1.皮损部位:50例患者中,皮损分布于胸部16例,下肢7例,头颈部5例,背部5例,腹部4例,外生殖器4例,上肢3例,6例同时或先后在多个不同部位出现转移灶。

2.皮损形态:包括4种,①单发肿块性损害35例(包括脐部Sister Mary Joseph结节1例),表现为单个突出皮面的半球形肿块,直径>2 cm,最大者13 cm,质地偏硬,活动度差,边界尚清楚(图1A),12例伴有溃疡形成;②丘疹结节性损害13例,直径<2 cm,为单发或簇状分布的多发坚实丘疹,边界不清(图1B);③浸润性斑块损害1例,为弥漫性浸润性肿胀性红斑或斑块,表面皮肤呈橘皮样(图1C);④红斑样损害1例,为边界清楚的红斑,触诊无明显浸润(图1D)。

图1 内脏恶性肿瘤皮肤转移的4种皮损形态 1A:单个突出皮面的半球形肿块,直径大于2 cm,边界清楚;1B:丘疹结节性损害,直径小于2 cm,为单发或簇状分布的多发坚实丘疹,边界不清;1C:弥漫性浸润性肿胀性红斑或斑块,表面皮肤呈橘皮样;1D:边界清楚的红斑

3.原发肿瘤种类:包括乳腺癌11例,肺癌9例,胃癌6例,大肠癌4例,胰腺癌1例,食管癌2例,宫颈癌1例,卵巢癌1例,黑素瘤4例,淋巴造血系统肿瘤6例,另有5例原发肿瘤不明。见表1。

表1 50例内脏恶性肿瘤皮肤转移患者临床特征

4.组织学特征:50例转移癌患者中腺癌32例(64%),鳞状细胞癌8例(16%),恶性黑素瘤4例(8%),淋巴瘤5例(10%),白血病1例(2%)。组织学表现为真皮或皮下组织内境界相对清楚的瘤团,周边肿瘤细胞穿插于胶原间,肿瘤细胞大小不一,核大深染,形态不规则,有时能见到较多的核分裂象,间质胶原有不同程度增生、红染,浸润炎症细胞稀少(图2A)。腺癌还可见到较明显的腺腔分化(图2B)。部分肿瘤累及血管淋巴管(图2C)。红斑皮损组织学上并未见明显的瘤团,仅见到胶原束间数个呈串珠状排列的肿瘤细胞(图2D)。某些淋巴造血系统肿瘤皮肤转移时肿瘤细胞较容易受到挤压,形态难以辨别,弥漫分布于真皮内,细胞形态因肿瘤类型而异。2例出现表皮受累(图2E)。

图2 内脏恶性肿瘤皮肤转移组织病理表现 2A:真皮内境界相对清楚的瘤团(HE×20);2B:腺癌可见到较明显的腺腔分化(HE×200);2C:部分肿瘤累及血管淋巴管(HE×200);2D:红斑皮损组织学上仅见到胶原束间数个呈串珠状排列的肿瘤细胞(HE×100);2E:表皮受累现象(HE×200)

5.免疫组化:50例中31例免疫组化资料较为详尽,其中9例乳腺癌特异性蛋白囊肿病液体蛋白15抗原均为阳性;胃肠道肿瘤5例细胞角蛋白(CK)7和癌胚抗原均为阳性;肺鳞癌、食管癌、宫颈癌各1例,CK5/6均为阳性;黑素瘤4例S100、HMB-45、Melan-A、SOX-10均为阳性;1例皮肤白血病抗髓过氧化物酶抗体阳性。见表2。

表2 31例内脏恶性肿瘤皮肤转移患者免疫组化结果

讨 论

转移至皮肤的恶性肿瘤占转移性恶性肿瘤的0.6%~10.4%,占所有皮肤恶性肿瘤的2%左右[2]。一项超过2 000例的Meta分析显示,内脏恶性肿瘤患者中原发肿瘤皮肤转移的发生率为5.3%[3]。转移癌的发生常预示肿瘤已经发生广泛的转移[4]。内脏恶性肿瘤皮肤转移发病年龄一般在50岁以上[5],本组病例中年龄最小28岁,为造血系统肿瘤转移至外生殖器部位。

内脏恶性肿瘤皮肤转移发生部位以胸腹部和头颈部最为常见[6]。本研究中胸腹部转移21例,占42%,其次为四肢,共10例,占20%。转移部位似乎与肿瘤来源有关,本文11例乳腺癌患者中10例转移发生在胸部,且均位于肿瘤患侧。胃肠道肿瘤皮肤转移则多发生在腹壁[7]。

皮损表现呈多样性,本文50例患者中以单发肿块最为常见,占70%,其中伴有溃疡形成者14例,可见溃疡也是皮肤转移性肿瘤的常见继发性损害。Sister Mary Joseph结节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皮肤转移癌皮损,通常是胃肠道或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的脐部转移灶。其他还有丘疹结节性和浸润性斑块损害。值得注意的是,某些皮肤转移癌在临床上仅表现为片状非浸润性斑片,或带状疱疹样皮损[8],这种类似炎症性损害非常容易造成临床误诊。组织学上,红斑样转移癌肿瘤细胞较少,多呈串珠状或小巢状排列于胶原间隙中。

内脏恶性肿瘤皮肤转移最常见的原发肿瘤为乳腺癌,其次为肺癌[9],男性以肺癌最为常见,女性以乳腺癌最为常见。在内脏恶性肿瘤皮肤转移的大多数研究中都存在这种现象,这也与相应肿瘤在两性之中的发生率特点一致[6]。

内脏恶性肿瘤皮肤转移以腺癌最为常见[10],组织学表现一般为真皮或皮下组织内界限相对清楚的瘤团,大多数转移灶与表皮之间有一类似无浸润带区域,出现表皮受累较为少见。肿瘤细胞,尤其是瘤团周边细胞呈单列排列于胶原束间是转移癌的特点,称为“列兵现象”。细胞形态与分化程度一般与原发肿瘤一致。某些腺癌转移至皮肤后尚可见明显的腺腔分化。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制片过程中细胞极易受压变形,多呈梭形或无法辨别形态。皮肤转移癌中出现瘤团位于血管淋巴管中也是较为常见的现象[11]。本组病例中能见到这一现象。转移癌间质内炎症细胞一般稀少或缺如,可能是由于恶性肿瘤在转移前已发生免疫耐受。此外,瘤团周边胶原增生红染也是转移癌常见现象[12]。转移癌诊断的难点是判断原发肿瘤的来源,既往肿瘤病史十分重要,但有一些既往无肿瘤病史的患者很难识别肿瘤细胞来源,此时需要结合免疫组化来鉴别,其中CK7、CK20和S100对于上皮样细胞肿瘤细胞来源鉴别有重要价值[13],肺癌或乳腺癌来源的的转移癌表达CK7而不表达CK20,相反来自于胃肠道的转移癌表达CK20而不表达CK7,黑素瘤则表达S100。

尽管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但恶性肿瘤的皮肤转移相对其他器官少见,易被皮肤科医师忽视。内脏恶性肿瘤皮肤转移在确诊前大部分已知有原发肿瘤病史,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以皮肤表现为首发症状[6]。本次研究中22例患者无已知肿瘤病史,仅有4例患者的活检申请单诊断中考虑内脏恶性肿瘤皮肤转移,误诊率高达81.8%,主要误诊为鳞状细胞癌、化脓性肉芽肿、瘢痕疙瘩、黄瘤和皮肤囊肿等,一些特殊表现患者甚至诊断为匐行性回状红斑或带状疱疹。对于浸润明显的包块、经久不愈的溃疡,甚至特殊部位表现异常的斑片样皮损应保持警惕,积极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性质,尽早发现和治疗原发肿瘤,延长患者生存期[14]。

猜你喜欢
组织学红斑内脏
非典型内脏异位综合征1例
不同灸法对免疫抑制兔脾脏、胸腺影响的组织学研究
花刺参幼参摄食和消化器官形态学和组织学研究
空心猪
多发内脏动脉瘤合并右侧髂总动脉瘤样扩张1例
好吃的内脏
《呼吸道感染牛分枝杆菌对肝脏和肠道影响的病理组织学观察》图版
木星的小红斑
木星上的大红斑
《青年组织学》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