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女性犯罪的心理独特性及预防对策

2019-01-21 00:52孙晨晓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犯罪心理气质犯罪

孙晨晓

(华东政法大学 刑事司法学院,上海 200050)

近年来,女性犯罪率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与男性相比,女性犯罪多呈现出固有的特点,比如较少使用暴力,攻击性较弱,多实施侵犯财产性犯罪,且实施犯罪的手段具有隐蔽性、欺骗性。不可否认,这与男女生理差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犯罪心理因素是引起犯罪行为发生的直接支配力量,女性在犯罪心理方面存在的特殊性对女性犯罪的产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犯罪心理是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和支配力量,是最终表现为犯罪动力的由知情意三者所构成的有意识的心理过程[1]。本文将从犯罪心理的形成性因素和构成性因素两个方面探析女性犯罪心理的特殊性,从而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

一、从犯罪心理形成性因素看女性犯罪心理的特殊性

女性在性格、能力、气质等方面的心理特征属于心理比较稳定的部分,与男性具有较大差异,导致女性犯罪在犯罪类型、犯罪方式、犯罪手段等方面存在特有的特征。女性所特有的心理特征一方面是由于男女两性在身体素质、身体器官等方面的差异,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女性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结果。在社会中,由于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从幼年时期起,人们对待男性和女性的教育方式不同,导致男女在性格、能力、意志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所谓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就是指人们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个性特征方面予以的期望、要求和一般看法[2]。一般来说,男性性格特征包括攻击性强、独立性强、支配欲强、竞争性强、往往以领导自居,做事勇敢果断,意志坚强等;而人们对女性的期待则恰恰相反,善良、温柔、文静、腼腆是女性的代名词,女性攻击性弱、依赖性强、支配欲弱,往往将自己放在从属地位,遇事较为胆小等。

(一)性格特征

女性在性格方面具有自私、狭隘、爱慕虚荣、嫉妒心强的特点。比如,女性常常因贪图便宜而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最常见的是在超市中小偷小摸,在火车站等人流大的地方冒充弱者进行诈骗,以及卖淫等,都体现了女性性格中自私、狭隘的特点。除此之外,女性攀比心强,嫉妒心比较重。特别是部分女大学生,当发现周围的同学过得比自己好或者某方面超越自己时,往往会产生嫉妒心理甚至是仇视心理。有些心胸极其狭隘的女性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导致心理畸形,用报复的手段排解自己的嫉妒心理,从而实施一些盗窃行为甚至是严重的人身伤害行为。近几年发生的大学女生宿舍投毒案以及故意伤害案件中,女性的自私、狭隘、嫉妒心理是重要的内在原因。

女性在情感方面多为理想主义者,情感丰富,心思细腻,多愁善感,情绪波动大,情绪稳定性较差。这与女性的高级神经兴奋性强、抑制性弱有密切关联[3]。她们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情绪容易激动,一旦消极情绪被激化,很容易感情用事,很难控制自己的冲动情绪从而走上极端。这一性格特点使她们在遇到刺激时,容易在本能的欲望、情绪驱使下实施违法犯罪活动,多见于在激情状态下实施伤害、杀人等突发犯罪行为。因此,相比于男性,女性实施暴力犯罪的突发性较强,较少经过长时间的预谋,多为冲动犯罪和激情犯罪。

(二)能力特征

在智力方面,男女差别不大。但男性更擅长于抽象思维,处理事情较为灵活,喜欢理科,知识面较广;而女性多擅长于形象思维,思维模式较为固化,喜欢文科,这导致了男女职业方面的不同,女性多从事工作模式较为单一的文员工作,故女性实施白领犯罪的机会更多。除此之外,女性思维判断能力相对较差,目光短浅,做事不考虑后果,因此,女性实施的犯罪方式较为直接,犯罪手段较为低级。

在体力方面,女性在力量等方面远远不如男性,当发生矛盾时,女性不擅长用武力解决问题,因此女性实施暴力犯罪的数量远远低于男性,即便女性实施暴力犯罪,也多使用雇凶、投毒、纵火等手段。

(三)气质特征

气质是某个人典型的、表现于对生活影响的反应的动力、紧张度和均衡性上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4],气质是性格的自然基础,影响人的行为方式和行为手段。关于气质的分类,一般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忧郁质。胆汁质气质的人,多表现为兴奋性强,反应迅速,行动敏捷,敢作敢为,充满活力,但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好挑衅、易冲动;多血质气质的人开朗活跃,积极热情,社交性强,工作效率高,但存在举止轻浮,行动散漫,兴趣易于改变等缺点;粘液质气质的人沉着、冷静、坚毅,情感和动作都比较缓慢,性格偏于内向,但行动偏于迟缓,缺乏朝气;忧郁质气质的人刻板、安静、有节制,不善社交,情绪上易喜怒无常,缺乏自信,甚至也具有孤僻、固执、易走极端的行为特征。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忧郁质四种气质类型,在行为上常分别表现出显见的不均衡性、显见的灵敏性、显见的呆板性和显见的起伏状[4]。在大部分女性的气质中,多见于粘液质和忧郁质,即女性气质倾向于安静沉稳,内心敏感,体验深刻,但缺乏自信,性格固执,容易走极端。这也导致女性犯罪在实施的行为方式上与男性存在差异,一旦消极情绪被激发,容易采取较为极端的手段。

二、从犯罪心理构成性因素看女性犯罪心理的特殊性

前文探讨的女性在性格、能力、气质等方面的特性属于“女性犯罪人心理”,是男性与女性区分开来的差异性,属于女性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而犯罪心理具有不稳定性,从产生到消失不具有长久性且产生后极易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表现为由犯罪性的知情意所构成的有意识的心理过程[1]。在不同的女性犯罪案件中,犯罪人所表现出的认知、情绪、意志由于案件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但是女性在认知、情绪、意志方面仍存在共同性,与男性有所区别。

(一)认知特征

在认知活动方面,女性认识的范围较为狭小,一般表现为认知能力较差,认知系统不完整。尽管目前男女平等思想盛行,女性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但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大部分地区,女性受教育程度仍然低于男性,被认为应当隶属于丈夫和家庭,因此女性在认识事物方面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不注重事物发展之间的联系,缺乏透过事物的表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极易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5]。从犯罪女性的法律意识来看,大部分犯罪女性出身于农村,文化水平较低,道德和法制观念淡薄,做事不考虑后果,仅以自己的利益和需要为标准,经常因愚昧无知而犯罪。

(二)情绪特征

女性情绪容易变化,情绪波动明显,反应强烈。当遇到紧急情况时,女性情绪容易失控。理性判断能力差,不能冷静理性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容易产生紧张、愤怒、焦虑等消极情绪,从而导致行为失控,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在司法实践中,很多女性因为遭受家庭暴力在紧急情况下情绪崩溃失控,将丈夫杀害。这主要是因为女性感情脆弱,心思细腻,对婚姻家庭及感情问题看得重,对这方面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偏弱,处理问题的方式感情化色彩较浓。一旦男性出轨,导致家庭破裂,或者被抛弃,这类女性的精神支柱会顷刻间被击垮,心理扭曲变形,从而在悲愤绝望中出现偏激行为,实施报复反击行为。

UL144蛋白跨膜区及胞内区具有高度的保守性,而胞外区及信号肽具有高度变异性,其多态性主要集中在5'末端[13],尤其是CRD1区。该区可能是B/T淋巴细胞减弱子(BTLA)结合区域,这与本文结果相一致。该区域的多态性可引起相应临床症状及疾病类型的不同[14]。此外,UL144所编码的一些重要基团如TNFR、NCD3G等都具有高度保守性,说明这些基团对于维持HCMV感染极为重要。

(三)意志特征

一般来说,女性意志力较为薄弱,且随情绪的变动而变动,具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当女性情绪高涨、处于兴奋状态时,自我控制力较高,意志相对坚定;当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处于消极状态时,自我的控制力就会降低,意志力薄弱[5],做出一些她们在正常状态下不会做出的违法犯罪行为。除此之外,女性容易经受不住诱惑,当女性面临一些可能发生犯罪行为的环境出现时,如看到他人财物无人看管、与自己有矛盾的仇人熟睡时,她们经常会控制不住自己强烈的犯罪欲望,为了蝇头小利实施盗窃、诈骗等侵犯财产性行为或者实施严重的报复伤害行为。

三、针对女性犯罪心理特殊性之预防

通过对女性性格、能力、气质、认知、情绪、意志等方面特殊性的分析,可以看出,女性独特的犯罪心理是女性犯罪区别于男性的重要原因。除了外部环境诱因,女性实施犯罪大多是由于自身的不足。因此,减少和预防女性犯罪,最重要的是从犯罪人本身出发,寻找引起犯罪产生的人格缺陷和心理诱因,加强教育,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从而减少悲剧的发生。

(一)提高文化素质,加强女性法制意识

全面提高女性的文化教育水平,加强女性的文化知识教育和人生观教育,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中,重点是保障女童的受教育权利,防止女童失学,特别要加大农村妇女的扫盲工作力度[6]。只有全面提高女性的文化素质,才能提高女性的认识能力,防止因愚昧无知走上犯罪的道路。

加强女性法制教育宣传工作,如在社区举办法制宣传活动,发放法制宣传手册,利用大众传媒传播法律知识等,增强女性的守法意识和维权意识,使广大女性能够知法、懂法、守法,认识到任何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的惩罚,消除侥幸心理。除此之外,应提高女性合法的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避免因为法盲实施非法暴力解决问题,从而导致犯罪。

(二)建立心理咨询机制,关注女性心理健康

加强女性心理引导至关重要。首先,应帮助女性进行负面情感的宣泄。当女性面临社会和家庭造成的双重压力时,极易产生负面情绪,如果负面情绪和心理障碍得不到及时排解和消除,女性极易通过其他非正常方式排解压力,如暴力行为、吸毒、卖淫等。为了及时化解女性负面心理势能,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社区建立公益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或者心理咨询热线电话,为女性提高积极的心理帮助,社区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如举办专题讲座、举办有奖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开展心理教育宣传周或宣传月等[6];发挥基层调解组织定纷止争的作用,如加强热心大妈与有心理压力女性的沟通,倾听她们的心声,适时缓解心理压力。

其次,应着重关注未成年女性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心理引导。青春期的女性因为生理原因判断能力薄弱,情绪不稳定,极易受到不良诱惑的影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应着重加强对未成年女性的关注和引导,家庭、学校、社区都应从自身职能出发,对未成年女性的心理进行调试,重视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性爱观,增强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以免误入歧途。

再次,应重视心理治疗的作用。尤其是针对已经犯罪的女性犯罪人,要对她们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和心理矫正,预防女性再犯罪。女性由于自身排解负面情感的能力较差,失足犯罪后极易产生挫败和堕落心理,造成恶性循环,再次实施犯罪。因此,在矫治工作中,要抓住导致女性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情绪和心理因素,以女性犯罪人的心理变化、情感变化为导向,充分照顾她们的感情,充分利用亲人朋友的力量温暖和感化她们,化解她们内心的矛盾和不平衡,引导她们合理宣泄不良情绪[7]。除此之外,应帮助她们重新树立信心,学会自爱、自立、自强,培养她们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的心理机制,帮助她们重新做人。

(三)鼓励社会参与,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

女性群体实施犯罪很大部分原因是自身价值无法实现,产生心理不平衡。如果女性自身物质需要得不到满足,容易产生相对剥夺感,从而实施一些侵犯财产类的犯罪,因此,应当提高女性的工作技能和就业能力,提供就业岗位,提高经济收入,保证女性充分就业,从而提高自身的物质水平,提高女性的经济地位。同时,应在劳动就业和收入分配上保障男女平等,改变女性就业边缘化的现状,使女性自强、自立、自尊、自爱地勤劳工作,减少以非法手段致富的现象发生[5]。针对女性遭受家庭暴力忍无可忍实施犯罪的情况,应推动《反家暴法》的进一步实施,司法机构以及社区机构应及时调解家庭纠纷,消除家庭暴力,同时,应加强对女性受害人的有效救助,及时介入和查处侵害妇女合法权益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8]。

除了上述预防措施之外,还可以研究开展女性心理健康测评,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制定出比较符合中国国情和女性实际的心理健康评定量表,进一步促进预防工作的有效开展。

女性犯罪心理的独特性与女性自身的生理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是人的心理具有可塑性。因此,研究女性在性格、能力、气质、认知、情绪、意志等方面的特殊性,能够使我们对女性犯罪心理有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对女性犯罪的原因形成系统的认识,从而准确把握心理规律,对症下药,综合应用各种心理矫正手段,最终达到减少和预防女性犯罪的终极目的。

猜你喜欢
犯罪心理气质犯罪
犯罪心理测试结论的证据属性研究
公园里的犯罪
AUDI Q7 无畏,是我一贯的气质!
Televisions
受得起,也是一种气质
犯罪心理痕迹应用现状与反思
西海岸新气质
环境犯罪的崛起
犯罪心理画像初探
What’s InsideDoesn’t 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