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式头针联合PNF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临床疗效

2019-01-23 09:49孙晓秋
中国疗养医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头针痉挛性肩胛骨

孙晓秋

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中风,中风后由于患者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的肌张力增强导致四肢运动功能障碍,直接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质量,肢体痉挛偏瘫是影响肢体功能恢复一个重要因素[1]。研究证明[2],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PNF)治疗可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上肢痉挛性偏瘫和日常生活能力。近年来,针灸治疗痉挛性偏瘫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本研究分析了互动式头针联合PNF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影响,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7年1月至年12月收治的90例缺血性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采用计算机随机法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观察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52~77岁,平均年龄(63.26±2.56)岁;病程8~145 d,平均病程(102.44±10.41)d。对照组男22例,女23例;年龄51~76岁,平均年龄(63.15±2.15)岁;病程86~144 d,平均病程(102.78±10.24)d。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以内科基础疗法,如抗感染、降脂、调节血压、预防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感染等。对照组予以PNF康复治疗,具体方法如下:利用患侧肩胛带模式以及上肢运动模式开展训练,①肩胛骨前伸模式:在健侧卧位下引导患侧肩胛骨进行鼻尖向前和向上运动。②肩胛骨前缩模式:在健侧卧位下引导患侧肩胛骨对着对侧髂嵴进行向前、向下运动。③肩胛骨后缩模式:在健侧卧位下引导患侧肩胛骨对着下段胸椎做向后、向下运动。④肩胛骨后伸模式:在健侧卧位下引导患侧肩胛骨对着对侧髂嵴的相反方向进行向后和做向上运动。⑤上肢双侧对称模式:仰卧位下引导患侧上肢进行肩关节伸展、内收、内旋和屈曲、外展、外旋活动。⑥躯干上提活动:坐位下健手握住患侧手腕部,引导上肢运动至双侧对称的模式。上述训练20 min/次,1次/d,治疗6个月。

观察组予以互动式头针联合PNF治疗。PNF同对照组,互动式头针治疗方法如下:选取病灶同侧顶颞前斜线上五分之一、中五分之二,顶颞后斜线上五分之一、中五分之二。常规穴位消毒后,用合适毫针15°进针,快速刺入头皮下,针尖进入帽状腱膜下层且阻力减少时,针身平行头皮刺入,快速连续高频捻转,速度维持200次/min,根据患者耐受情况决定捻转角度,留针半小时,留针期间每隔10 min给予捻转一次,2~3 min/次。1次/d,5 d休息2 d,治疗6个月。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上肢运动功能改善50%时间;治疗前后患者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0~66分,分值越高代表上肢功能越高)、独立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0~100分,分值越高代表独立生活能力越高);不良反应。疗效判定标准[3],显效:症状消失,上肢运动功能改善80%以上;改善:症状和指标改善程度达到50%~80%;无效:上肢运动功能改善不明显,低于50%。总有效率=显效、改善百分率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独立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上肢运动功能改善50%时间)用(±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独立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独立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独立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优于对照组,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独立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比较(±s) 单位: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独立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比较(±s) 单位: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对照组 45 治疗前 15.14±2.58 51.22±3.11治疗后 40.72±3.53* 62.22±2.12*

2.3 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善50%时间比较观察组上肢运动功能改善50%时间为(3.17±1.21)个月优于对照组的(4.41±2.25)个月,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13,P=0.000<0.05)。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发生头晕2例,局部皮肤发红1例;对照组头晕2例,局部皮肤发红2例。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67%(3/45)和对照组的8.89%(4/4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7,P=0.649>0.05)。

3 讨论

痉挛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痉挛发生率在患病后1个月至1年内逐渐达到高峰,直接影响脑卒中偏瘫患者的预后质量[4]。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主要就是抑制痉挛,抑制异常和过度的肌肉活动。

PNF可通过节律启动技术改善患者运动的感觉,使运动节律正常化[5]。同时,通过拮抗肌逆转技术减少疲劳、增加力量和主动关节活动度以及协调和平衡功能。互动式头针是一种交互式针灸方法[6],用于治疗脑卒中患者引发的运动功能障碍,常用于四肢感觉异常治疗,可实现功能性康复训练。PNF联合针灸可明显改善脑梗死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肌张力和神经功能。头针治疗和功能康复训练均针对患者的运动感觉障碍进行神经刺激,反馈机制将针刺效应整合到大脑功能运动模式中,促进了正常运动模式建立和脑卒中患者运动能力建立。互动式头针强调患者在头皮针灸治疗过程中的积极参与,注重针灸“养神调神”的方法[7],这与以往简单的针刺结合PNF技术不同。互动式头针可达到醒神通窍等作用,同时康复训练可以改善上肢痉挛性偏瘫程度。

Fugl-Meyer量表可评估运动协调和速度、平衡功能、感觉、关节活动度等[8]。独立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是评估独立生活能力的有效指标[9],二者均可以客观评估脑卒中患者康复情况。本研究显示,PNF联合互动式头针治疗后,患者Fugl-Meyer量表评分显著提高,提示针灸调整运动模式与康复功能训练相结合,可一定程度增强运动神经元功能[10]。这表明PNF联合互动式头针治疗效果确切,可改善偏瘫患者的上肢痉挛性偏瘫状态和运动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观察组治疗后独立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优于对照组,显示其疗效优于单一PNF,可有效提高患者预后生活质量。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疗效、上肢运动功能改善50%时间、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独立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PNF康复联合互动式头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更好改善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独立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头针痉挛性肩胛骨
针刺跷脉穴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
探讨头针联合体针对失眠患者的作用
肩胛骨体部骨折:从手术入路选择到缝线辅助固定技术
肩胛骨动力障碍对肩部疼痛影响的研究进展
无药无创纯手法调整痉挛性斜颈验案一则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卵巢囊肿蒂扭转螺旋CT联合多平面重建技术诊断价值分析
头针结合多功能神经康复诊疗系统治疗小儿脑瘫语言障碍42例
头针配合逍遥散加减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疗效观察
头针配合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