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济铁路 往事如烟

2019-01-24 17:19田可可
旅游世界 2019年1期
关键词:胶济教案济南

田可可

胶济铁路如同一部大书,一部跨越晚清、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新中国的大书,写满百年风雨沧桑,有列强欺凌,有军阀混战,有党派之争……

对于山东人来说,胶济铁路是个熟悉又陌生的存在。很多人对它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老火车站、连接山东两座重要城市这些概念上。其实,这条不足400公里的铁路背后,还有更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作为当时最先进的运输方式,铁路对于习惯传统交通方式的普通中国百姓的影响,是我们今天无法想象的。如今,这条百年铁路在历经多次改造、提速后,仍然在交通运输领域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胶济铁路给予青岛、济南两地,乃至整个山东的影响依然在继续。

修铁路实为"筑路圈地"战略

胶济铁路,20世纪初也被称为“山东铁路”,又称胶济线,东起青岛,西止济南,始建于1899年,1904年建成通车。胶济铁路是山东大地上第一条铁路,建成已有120年历史。这条铁路许多站段的“老铁路”们对德、日侵略者修筑和经营此路时残酷镇压和剥削中国人有血泪控诉。每提到这条铁路,人们就会想起“巨野教案”,而胶济铁路的故事确实要从这个“教案”说起。

鸦片战争以后,英、法、美、德、日等这些帝国主义国家相继侵入中国,他们用洋枪火炮打败了腐朽的清政府,迫使签订了一个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迅速沦为半殖民国家。特别是在1896年前后,外国列强在我国国土上任意划分势力范围,并派入大批传教士对中华民族进行精神腐蚀和文化渗透。在巨野,传教士及其教徒肆无忌惮,横行乡里,敲诈勒索,作恶多端。百姓们积怨痛恨,终于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巨野教案。1897年11月13日,即“教案”发生后的第12天,德政府派军舰多艘,强行占领胶州湾,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德《胶澳租界条约》。惩办了山东巡抚李秉衡、兖沂曹济道锡良、曹州镇台万德力、巨野知县许廷瑞等近十名地方官;赔银20万两,并在巨野、济宁、曹州等地建造教堂及传教士防护住所。从此山东成了德国的势力范围。

然而不管发不发生“巨野教案”,德国人都会占领胶州湾,都要修筑这条殖民铁路。因为,在“教案”发生前许多年,德国人已经谋划好了。德国人在实现占领胶州湾的图谋后,对修筑胶济铁路的事情,简直是雷厉风行。《条约》一签订,由德华银行、德意志银行、德意志国民银行、德累斯顿银行、巴伐利亚贴现与承兑银行、柏林商业银行等14家银行出资5400万马克,在柏林成立了山东铁路公司。德国政府迅速发布《特许山东铁路公司建筑铁路及营业条款》16条,要求五年内全部建成青岛至济南间的铁路,并规定:胶济铁路运价率与行车时刻表之制订与变更,均需得到德国驻胶州总督认可;铁路运输及营业方面主管人员的任用,需经德国政府同意。条约签订第三个月(1899年6月),勘测设计全面开始;又三个月(9月23日),胶济铁路建造工程便在青岛开工。对于他们为什么抓得这么紧,德国驻上海领事说出了其中的奥妙:“盖我铁路所至之处,即我占地之所及之处。”这便是“筑路圈地”战略。

没有胶济铁路,或许就没有莫言的《檀香刑》

在近代中国铁路建筑史上,沿线民众反对、阻遏洋人强筑铁路,是时有发生的事,但像胶济沿线民众这样有组织有领导的武装反抗,与侵略者展开真刀真枪的流血战斗,是前所未有的。莫言的《檀香刑》中有一段“大悲调”,其实就是当时沿线老百姓对铁路修建的态度。“太阳一出红彤彤,(好似大火烧天东)胶州湾发来了德国的兵。(都是红毛绿眼睛)庄稼地里修铁道,扒了俺祖先的老坟茔。(真把人气煞也!)俺亲爹领人去抗德,咕咚咚的大炮放连声。(震得耳朵聋)但只见,仇人相见眼睛红,刀砍斧劈叉子捅。血仗打了一天整,遍地的死人数不清……”1899年6月1日,德国政府发布命令,建筑由青岛经潍县(现潍坊市)至济南(包括博山支线)之铁路并营业。11月,高密县境内爆发了大规模农民抗德阻路武装斗争,原因是高密地势南高北低,北部壕里一带汛期常遭水灾,胶济铁路的修建相当于又筑了一条拦水大坝,洪水更加无法泄出。最终,高密百姓以血的代价争来德方铁路公司的一些让步:铁路北移一二公里,多留泄水桥梁和涵洞,这使得铁路工程被迫几乎停工近一年。

1904年6月1日,胶济铁路全线竣工通车,同时竣工通车的还有博山支线。山东铁路公司沿線共设车站60座,其中干线车站56个,包括9个大站、47个中小车站和停车点,各站之间的平均距离为7.2公里;支线上有4个中小车站和停车点,各站之间的平均距离为9.8公里。每个车站都建有1至3个道岔,大站还铺设了侧线,以满足日后经济发展需要。这条铁路的筑成与通车,对山东社会、经济各方面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晚清山东历史上重要事件之一。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先后攻占青岛、济南等地,并乘机取代德国霸占胶济铁路,同年冬天,日本将胶济铁路改名为山东铁道,由日本临时铁道联队管理。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日本占领下的铁路脱离日军军部,恢复原有组织。

胶济铁路,对山东的影响依然在继续

起初,通过胶济铁路,德国殖民者将大批洋货输入山东内地,又从山东掠走大批土特产品,从而使广大农民与手工业者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进一步遭到破坏,纷纷破产失业。与此同时,德国殖民者还利用“迂路以就矿”的办法,通过修筑铁路,霸占了山东的优良矿区,对铁路沿线的矿产资源随意挖掘、掠夺,并对山东的民营矿业进行百般压迫,使我国矿产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民营资本也颇受打击、压制,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山东人民的贫困与苦难。

但是,随着胶济铁路的运行,也的确大大缩短了人们的出行时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方便。胶济铁路全线设计最高时速为60km/h,将青岛至济南的路程从之前的10天缩短至12小时,是当时整个华北地区最快的铁路,这个纪录一直保持到20世纪30年代才被京奉铁路以60.82km/h的微弱优势超越。而且,胶济铁路的建成极大地推动了沿线城镇商业经济的繁荣。如潍县,除潍城外,坊子、二十里堡、南流、蛤蟆屯、大圩河,“皆以接近铁路,顿成商业中心”;寒亭、眉村、杨家埠、望留、固堤、马思等村镇,“虽僻处乡曲,亦各有其重要地位”;又如益都杨家庄,铁路未通前,乃一偏僻小村,“固无商业可言”;修通铁路后,这个仅有60余户的村庄,就兴起了大小商号20家。另外,胶济铁路的开通,还促使山东半岛的经济格局有所改变。铁路通车后,不仅使青岛在军事上的地位益显重要,更重要的是推动青岛的贸易经济更趋繁荣。原来昌邑、潍县、胶州、高密、平度、掖县一带的进出口货物都在烟台港出入,铁路开通后逐渐都改为青岛港;在烟台的商号,有些也迁往青岛。山东半岛的贸易中心,逐渐由烟台转向了青岛。

2003年2月19日,胶济铁路开始进行电气化改造工程,于2005年6月全面竣工,成为山东省第一条实现电气化的铁路线,并于2005年9月实施了第一次提速,使青岛至济南的快速旅客列车运行时间由过去的4小时缩短至3小时。2006年,又进行新的提速,引入开行最高时速为200km的动车组。

如今,這条百年铁路在历经多次改造、提速后,仍然在交通运输领域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胶济铁路的建设与发展,是中国铁路发展的缩影,同时也见证了齐鲁大地乃至整个中国的发展史。

猜你喜欢
胶济教案济南
触摸胶济风云
火车站里的博物馆
《立定跳远》教案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教案
5.4.1认识分式方程 教案
Paving Memory Lane
济南
《半张纸》教案
Hi济南
Hi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