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防洪现代化管理模式探讨

2019-01-25 06:09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蚌埠工务段
上海铁道增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铁路沿线防洪气象

陆 寅 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蚌埠工务段

1 概述

蚌埠工务段管内设备点多线长,基础薄弱,抓好防洪工作是铁路工务安全任务的重中之重。为推进企业改革,提高防洪效率,我段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防洪管理模式,统一思想,明确目标,以科学防洪为主线,不断优化防洪组织体系,积极打造微信防洪平台,尝试使用新材料、新工艺在除险加固和防洪复旧工程中的应用。统筹兼顾,处理水害抢险时兼顾设备复旧加固,强化暴雨恶劣天气动态防范,确保行车安全有序。通过着力改进防洪关键措施,加强排查、整治、行车、抢修、应急等防洪关键环节的卡控,使隐患排查、防洪应急、复旧加固等环节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有效提高防洪效率,不断加强防洪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2 管理现代化的目标任务

按照集团公司、段防洪工作总体要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整治”的方针,以确保高速铁路和旅客列车安全为重点,以全面排查、防治并举、超前预警、果断处置为主线,坚持物防、技防和人防相结合,关口前移,过程控制,逐步建立积极预防、有序应对、常态管理的防洪工作体系,推进防洪管理规范化、作业标准化、整治常态化建设,深化防洪安全风险管理,强化防洪风险过程控制,确保汛期防洪安全。

优化管理机制,提升运行管理效能,形成制度完善、规范精细、科学先进的防洪管理体系;加强防洪和设备基础管理,提高安全运行系数,形成标准较高、配套齐全、设施完好的防洪体系;加大科技应用投入,提高防洪科技水平,形成技术先进、实用高效、稳定可靠的信息支持体系;加快推进防洪管理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广泛动员、建章立制、明确责任、强化考核,形成加快推进防洪现代化管理的强大合力。

3 管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3.1 提高防洪管理水平

健全防洪管理制度、完善技术管理标准,提升防洪技术管理和安全管理水平,建成制度完善、规范精细的防洪管理体系,保障铁路设施状态良好。建立标准化、模块式的管理模式,实现规范化管理。建立防洪基础数据库,将设备设施技术参数、维修养护记录、历年防洪警戒出巡数据、防洪物资等纳入数据库,实现数字化管理。建立教育培训和量化考核机制,提高防洪人员管理技术水平。

3.2 加强防洪及应急能力建设

加强防洪监控调度中心和防洪调度管理,构建雨情、水情、风情等信息采集管理体系,对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提高防洪预警和调度能力。对防洪和应急处置过程中的联合调度、相互协调配合方案进行综合比较,优化联合调度方案,实现精准调度。加强防洪抢险队伍建设,提升应急抢险能力。努力实现控制运行科学化、应急处置高效化、防洪抢险专业化,建成响应迅速、处置高效、抢险专业的防洪应急体系。

3.3 加强防洪设施建设

认真开展设备安全隐患排查,高标准、高起点实施除险加固和更新改造工程,推进防洪复旧工程技术升级改造,消除安全隐患,不断提升设备防洪抗汛能力,形成标准较高、功能完善、设施完好、运行可靠的防洪设施体系。研究和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提升防洪设备综合保障能力和运行效能,不断提高铁路设备的安全运输保障能力。

3.4 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

建设和完善防洪信息化综合体系,搭建信息管理交互平台,将防灾减灾信息系统、雨量监测系统、出巡警戒及定位管理系统、防洪调度管理系统和雨情管理系统进行有机整合,加强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和发布系统建设,引入移动应用系统,实现实时共享防洪管理信息资源。大力推进防洪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建设先进实用、决策科学、稳定可靠、功能完善的信息化系统,全面提升防洪管理信息化水平,不断将防洪管理推向现代化。

4 防洪现代化管理的主要措施

4.1 建立防洪防御体系

防洪防御体系建设是以“制度法规”、“组织责任”、“监测预警”、“信息传播”、“风险管理”、“应急响应”六大体系建设为核心,通过设计合理的防御组织体系,配套完善的防御法规,编制防御规划和应急预案,构建防御工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合理配置资源,建立联动机制,明确防御各阶段的工作任务,建立一整套的防御体系,使其具备监测预警、综合防御、应急处置和救助能力,从而全面提升防洪能力,提高防洪管理水平。

4.2 建立气象信息服务平台

蚌埠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且上海局集团公司蚌埠铁路工务段辖段内1 141 km的铁路沿线,列车运行跨南北气候、速度快、铁路沿线气候变化复杂,历史短,短时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是形成水害影响铁路高效运行的主要因素。为保证铁路运营安全,减少天气灾害对铁路运营的影响,推动防洪管理的信息化进程,传统服务方式已不能满足需求。为此蚌埠工务段积极与蚌埠市气象局合作,开发微信公众号专业气象服务平台,为防洪管理提供精细化铁路气象服务,满足铁路行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微信专业气象服务平台依据铁路交通气象服务指标,根据实际防洪管理需求,基于铁路沿线气象监测数据和智能网格预报数据,制作沿路沿线站点的预警、预报服务产品,提供铁路运营高水害天气风险预报预警服务,实现对蚌埠工务段铁路设备的智能气象决策。

该平台建设以GIS地图形式集成展示天气预报、预警、格点预报、灾害性天气提醒相关信息为特点,精细化显示铁路沿线天气预报信息,同时对省内发布的预警信号可叠加至地图上直观查看显示气象相关内容。平台具备实况监测、天气预报、天气预警、用户管理四大基本功能,其针对性地提供特色气象服务产品,不仅兼顾实况和预报警戒功能,同时体现铁路气象服务的多元化、专业化和自动化,显著提高气象服务对防洪体系的服务能力。

服务平台可根据调度管理不同层级的服务需求,有针对性的提供人性化服务。铁路工务段业务人员通过手机端业务查询,除了可以获得用户所在位置的实况数据(见图1),还可自动获得铁路沿线(滁州、蚌埠、宿州、淮北等站点)温度、降水、风速等要素的铁路沿线预报(见图2);工务段决策层服务人员,能够快速查阅铁路沿线实时雷达图和卫星云图,实现gis地图人机交互,查看任意站点的雷达降水外推(见图3和图4)。预警信息模块不仅可以闪烁提示,点击可以查看预警详情,包括预警等级、防御措施等。

图1 城市实况

图2 站点预报

图3 雷达图

图4 卫星云图

服务平台的建设,一是可以有效解决天气预报时效性较差这一问题,能够随时获取自身防洪管理所需的有关气象信息;二是可以解决预报获取形式手段较单一,预报内容不直观的问题,微信气象服务可同时结合以图片、声音、文字、视频等多种方式综合应用;三是服务平台具备信息群发推送功能,可向直接发送并分享有关气象服务信息,同时用户还可进行再次转发、分享,从而实现更加高效化的信息传播,使防洪管理更为高效;四是服务平台可实现防洪工作的集约化管理。由于铁路沿线跨度长,途径各地市,气象信息获取渠道分散,管理分散,集中决策难度大。

平台除了能随时全面掌握铁路沿线的实况预报数据,同时通过平台提供的灾情随手拍功能,可实施上传灾情现场照片。实现了气象信息渠道统一,气象信息数据与现场实况图片相结合,有利于实时地全面掌握铁路沿线全局,有利于集中决策和统筹调度,提高防洪管理水平和效率。

4.3 做好宣传引导

防洪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综合体系,车、机、工、供、电等各主要行车部门都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应积极引导各系统、各部门、各单位形成广泛共识,消除本位主义,强化担当意识,凝心聚力、联防联控、形成合力,共同把好汛期行车安全关。各个岗位人员都要勇于担当、各尽其责,第一时间发现隐患,第一时间减速慢行,第一时间停车避险,第一时间抢修救援,才能保障铁路运输安全万无一失。

4.4 提供制度保障

针对防洪应急处置工作,在防洪文件中给予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提供科学的指导依据,对能够提前预想到的情况,正式纳入防洪文件执行,还可以编制具有操作性的作业指导书,制定相关应急处置流程,供职工学习掌握。但因现场情况复杂多变,制度中也不宜规定得过于死板,还需留给一线职工一定的自主权限,在遇到规定之外的特殊情况时,由现场人员视情况灵机处置。

4.5 加强培训演练

切实发挥好应急处置作用,需要各岗位人员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和较高的应急处置水平,这就需要加强对干部职工的教育培训。着重要从防洪业务知识、观云追雨盯图、水害隐患判识、应急处置程序、应急反应速度等方面进行强化。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业务培训、案例教育、班前交底、座谈交流等活动,并充分预想各种可能遇到的突发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实战演练,为干部职工营造学习实践的条件和氛围,不断提高应急处置水平。

4.6 转变管理职能和发展方式

一是管理职能从单一向多元化转变。从单一的防洪管理职能,转向集防洪、防台、除险加固、设备维修和复旧改造等多元化管理职能。使资源利用更加高效,防洪管理更加科学,设备病害整治更加有效。二是发展方式从单一向全面转变。随着管理改革进程不断推进,必须积极构建新型的防洪管理模式,从单一的防洪管理升级为安全管理、设备管理、人才管理和资源管理等协同管理模式。

5 结束语

防洪管理工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优化完善,使其逐渐从传统向现代管理模式转变。科技防洪是防洪管理工作的主要发展方向,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发专业气象服务APP或公众号,努力探索防洪现代化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防洪管理工作的现代化、专业化、精细化、流程化管理,采用更加高效的管理方式,全面提升防洪管理水平,夯实管理基础,逐步实现防洪管理现代化。

猜你喜欢
铁路沿线防洪气象
快速组装防洪挡水墙装置
夏季防洪防汛
气象树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公益宣传(防洪进行时)
2019年河南省防洪除涝保护统计汇总表(本年达到)
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的铁路沿线外部入侵监测系统
杭黄铁路沿线车站探营
——千岛湖站
大国气象
美丽的气象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