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提升大修换轨地段轨控质量的实践

2019-01-25 06:09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工务段
上海铁道增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离缝工务段工务

华 枫 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工务段

普速线路大修换轨施工,一般在线路钢轨运量通过总量到达750 Mt~800 Mt时进行,线路大修换轨一般在每年集中修期间进行,基本具有如下“三个固定”特点:一是封锁时间固定,大修换轨施工一般每次施工封锁时间只有210 min;二是工作量固定,由于集中修施工持续时间较短,因此每次施工封锁点平均需要完成换轨1.3 km的工作量;三是施工人员固定,由于大修换轨施工时间紧、工序繁杂,加之当地线路车间、工务段人员数量不足,一般大修换轨施工由路局安排工务大修段完成。

通过现场实地调查与动态添乘分析发现,在路局工务大修段换轨施工进行后,随着限速的阶梯提升,晃车仪、轨检车重复报警地段较多,给工务段、线路车间的日常养护带来较大影响,因此,采用有效措施快速提升集中修大修换轨地段的轨控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1 大修换轨施工流程及标准

1.1 大修换轨施工流程

在现阶段集中修期间,工务大修段换轨施工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大修换轨施工工艺流程图

1.2 大修换轨质量目标

(1)动态目标:换轨大修地段平均每公里扣分2.0分以内,全面消灭II级及以上偏差,TQI控制在5.8以内。

(2)静态目标:消灭II级及以上偏差,标准为160 km/h≥V>120 km/h正线的线路轨道静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值。

1.3 线路交验手续及标准

线路交验分为设备巡养交接和质量验收两个部分:

(1)设备管理单位与大修段之间的设备巡养交接时间一般为换轨大修施工恢复常速后48 h。

(2)交接标准:①线路无大轨面、大方向,轨道几何状态无动、静态Ⅲ级及以上偏差,轨枕间距符合规范要求;②零配件齐全,焊接接头无伤损,长轨锁定轨温符合设计要求。

(3)满足上述条件后,由设备管理单位接管线路养护,双方办理书面交接手续。对遗留工作量,双方应在交接记录中明确施工单位完成整改时间,双方巡养交接人的职务不低于车间主任(或施工队长),交接时双方需共同到现场验交,验交过程中如有异议、特别是涉及行车安全的重大事项应立即向工务处报告。

2 线路交接后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我段为例,于2017年4月~5月期间在沪昆线浙赣段进行的第一阶段集中修大修换轨中,暴露出较多问题,并且此类问题日渐突出,严重影响设备管理单位的日常养护维修作业。

通过设备管理单位每日添乘检查、现场病害调查分析,发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在施工结束后,列车恢复常速后,每日晃车仪添乘轨控质量明显不良,晃车仪报警情况频繁,而轨检车检测TQI值也存在升高的现象。

2.1 线路存在的主要问题

检查发现线路设备的轨道几何尺寸及结构病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在移交巡养后,通过手工线路静态与轨检仪检查发现:超限轨距最大为+4 mm、-4 mm,最大正矢超限计划与实际差为9.9 mm;

(2)每日晃车仪动态添乘及月度轨检车检查发现:施工地段最大垂加超限0.21 g、最大水加超限0.17 g,动态超III级临时补修病害数量明显增加;

(3)检查发现线路轨道静态几何状态不良最主要的问题集中在新换入轨距块中约40%存在离缝,且离缝大于2 mm或者存在外侧扣板离缝、尼龙座不入槽等情况,施工地段线路方向不良,现场发现线路砼枕不方正的情况较为普遍;

(4)同时发现施工地段存在砼枕承轨槽除污不彻底、轨下大胶垫歪斜、螺栓遗漏未拧紧、钢轨轨底垫片未全部撤除、个别焊缝顶面高1 mm以上等病害情况。

2.2 线路病害产生的主要原因

通过逐项分解工务大修段的施工组织工艺流程,并结合现场设备病害调查情况,对病害的发生机理进行梳理分析,发现导致线路轨控质量不良主要是由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1)在快速线路区段(区段速度为160 km/h)大修换轨线路开通后,第一列限速45 km/h、第二列限速60 km/h、第三列限速120 km/h,阶梯提速快,对施工中线路设备精调要求较高。由于施工前期的平砟肩、卸长轨、线下焊接等相关准备工作,均需要在施工点内进行,因此工务大修段在完成每日换轨计划后,对施工后的线路精调劳力安排有限;

(2)快速区段线路混凝土枕木一般为IIIB型砼枕,在统一更换钢轨内外侧的塑料轨距块后,线路精调工作量极大,加之长年改道维修影响,导致IIIB型混凝土枕横向窜动明显,在换入新轨后混凝土枕木的窜枕工作量极大,现场病害情况如图2所示。

图2 现场轨枕歪斜病害情况示意图

(3)针对快速区段同时存在大胶垫歪斜、轨底超垫片未全部撤除、岔区绝缘接头处无接头配件(弹条、尼龙挡肩)、个别焊缝顶面高1 mm以上等影响轨控质量的问题。

3 快速提升轨控质量的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工务设备的养修现状,特研究提出以下优化方案:

(1)工务段设备管理线路车间成立大修换轨轨道精调小组,根据大修段换轨日进度指派成立2~3个改道小组,每个小组由4~7人组成,由线路车间工班长担任每个小组负责人,每个小组各由1名检查人员、3~6名整治人员组成,并严格按照图3改道措施流程执行。

图3 改道措施流程示意图

(2)强化线路车间大修换轨施工曲线地段的检查整治工作,着重针对IIIB型砼枕地段正矢不良及晃车地段进行全方位改道整治,通过轨枕方枕、更换轨距块、焊缝接头打磨等措施,消灭影响换轨地段轨控质量的因素。

其次,根据现场尼龙挡肩与预埋铁座之间的离缝大小的数量多少,按照离缝1 mm~2 mm,0.5 mm~1 mm两个数值段按照“先严重,后一般”原则消灭,最终在大机线路捣固前消灭尼龙挡肩与预埋铁座之间的离缝0.5 mm以上处所。

(3)及时跟进对接大修段换轨后收轨进度,一有施工条件就安排大机线路捣固进入大修换轨地段,消灭换轨引起的小方向、小高地等病害,也改善人工捣固作业效率地下等问题。

(4)完善落实线路大修换轨施工地段每日动态添乘制度,根据路局轨检车、晃车仪等检测数据,及时汇总发现与消灭III级及以上处所偏差,针对重复报警地段进行分析汇总,以确保施工地段的行车安全,并提升施工地段轨控质量。

4 结束语

采取上述精调小组提前介入措施,在沪昆线2017年开展集中修期间,顺利完成了152 km的大修换轨任务,大大减少了工务段线路车间的后期劳力投入,从源头上快速提升了大修换轨地段轨控质量,TQI值整体降低0.5/km,确保了施工地段的行车安全。

猜你喜欢
离缝工务段工务
基于德尔菲法的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层间离缝评价指标研究
关于地铁工务施工及质量管理的探讨
浅谈铁路工务防洪工作
基于分形原理的岔区板式无砟轨道受力特性与伤损等级划分
浅谈工务段大数据分析室的应用
客货共线砂浆离缝高度对轨道结构的动力影响
板边离缝对CRTS III型轨道-路基动力特性的影响
LKJ电务类、工务类数据结合部问题分析
浅析铁路工务段安全管理规范化的研究
铁路工务设备维修现状分析及改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