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与平视:《航拍中国》的技术视角与叙事视角

2019-01-26 03:40
艺术评论 2019年5期
关键词:导演组航拍纪录片

[内容提要]《航拍中国》是中国大陆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航拍作品,其航拍团队规模最大、单集投资金额最高。《航拍中国》第一季于2017年1月播出后,受到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豆瓣评分高达9.2。今年3月,《航拍中国》第二季于央视播出,同样受到大众追捧。《航拍中国》制作的成功得益于影片独特的技术视角和叙事视角。本文通过解读航拍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及该片俯瞰的技术视角和平视的叙事视角,来探究其成为热播纪录片的原因。

1958年,法国摄影师纳达尔乘坐热气球从高空拍摄了一张大地俯瞰图,标志着航拍摄影时代的到来。从热气球到直升飞机再到无人机,航拍技术取得了质的发展。在中国,早在1926年,导演黎民伟在拍摄军阀混战的纪录片《孙传芳》时就已用到航拍技术,这也是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纪录片中最早的航拍影像。航拍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航拍纪录片产生。随着《俯瞰英国》《航拍美国》等航拍纪录片的出现,中国大陆第一部全俯瞰纪录片《航拍中国》应运而生。《航拍中国》是中国所有航拍纪录片作品中航拍规模最大、制作成本最高的纪录片,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对该片的研究,对日后航拍作品的制作具有重大启示作用。

一、纪录片中的航拍和航拍纪录片

航拍又称空中摄影或航空摄影,是指摄影师借助航空模型、飞机、直升机、热气球、小型飞船、火箭、风筝、降落伞等工具,通过直接或间接控制相机,从空中拍摄的地面俯视。

1895年纪实影片《火车进站》的播出标志着电影的诞生。航拍作为一种拍摄手段,在早期的纪录片拍摄中就有涉及。以中国为例,通过梳理,可以看到航拍在纪录片中的片段式呈现。

从表中可看出,航拍作为一种拍摄手段,在纪录片中的应用越来越多,航拍范围和投资规模也在逐渐扩大,从部分省份延伸到全国,从地方上升到中央。

表1 航拍在中国纪录片中片段式呈现表

随着航拍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航拍在纪录片中的片段式呈现,开始采用一种全俯瞰的视角来拍摄纪录片,即航拍纪录片。

新千年后,直升机和无人机技术迅速发展。以中国为例,2009年,出现第一代小型多旋翼航拍无人机,随后第二代、第三代和第四代相继出现,中国航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纵观全球,航拍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航拍纪录片的繁荣。2004年,环保主题纪录片《鸟瞰地球》制作完成。2009年,又一部环保纪录片《抢救地球》上映,全部航拍的画面震撼人心。

表2 部分国家航拍纪录片作品

此后,航拍成为一种新趋势,航拍作品愈发增多,主题从环保延伸到人文。英国、德国、美国开始俯拍自己的大地,《俯瞰德国》《航拍美国》制作完成。在中国,2013年《看见台湾》热播;2015年,中外合作片《鸟瞰中国》播出。

在航拍纪录片盛行的当下,《航拍中国》应运而生,于2015年立项,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承制,共计34集,预计制作五季。其中,第一季6集制作耗时近三年,于2017年春节播出后,反响热烈、好评如潮。根据CSM全国网数据,播出期间,央视纪录频道黄金时段收视率较以往增加一倍,影片获得“2017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十大纪录片”等殊荣。第二季7集于今年3月3日在央视播出后,同样引起广泛讨论。

二、俯瞰:《航拍中国》的技术视角

(一)高科技护航

《航拍中国》第一季航拍团队由国内4家一流的航拍公司组成。拍摄团队共计出动了16架直升飞机、57架无人机,全程15万公里,三百多人参与创作,创造了中国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航拍行动。

拍摄之前,导演组首先从每个省初步选出一百多个拍摄点,通过实地调研最终确定约四十个点。选好点后,通过卫星地图,在模拟三维的环境下,设计飞行路线、飞行高度和角度,画出分镜头脚本,做到“精准拍摄”。

除此之外,《航拍中国》第二季更是首次利用卫星采集数据,使卫星影像和后期处理相结合,用一种更为新奇的手法给观众呈现卫星视角下的中国,使甘肃篇中的“庄浪梯田”美得犹如人工描绘的巨幅画卷。在拍摄江苏盐城自然保护区内的丹顶鹤时,摄制组“调皮”地作出新的尝试,在丹顶鹤背部安装VR相机,“驾鹤飞行”的视觉效果吸引了观众眼球。

(二)直升机

《航拍中国》借助直升机完成航拍。第一季拍摄动用16架直升飞机,所用的航拍设备也是世界上顶级的Shotover F1,摄影机是RED EPIC,镜头是佳能的电影变焦镜头。正是由于这些先进技术,摄制组才得以拍出令人震撼的俯瞰画面。

例如,泾渭分明,众人皆知,然而很少人亲眼目睹过这种自然现象。在第一季陕西篇中,通过直升机的高空拍摄,泾河的清与渭河的浊区别分外鲜明,不言而喻。海南篇中航拍海南疍家人在海上建造的漂浮屋,与周围的高楼大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跃然于眼前。除此之外,新疆篇中特克斯的八卦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花海;第二季四川篇中曲折柔美的九曲黄河第一弯、甘肃篇中犹如波浪般的黄土高原等,众多高空镜头令观众心生向往。

(三)无人机

直升机负责高空俯瞰,无人机负责细节填充。《航拍中国》的成功是直升机和无人机完美配合的结果。

例如第一季黑龙江篇中东北虎猛扑镜头的一幕令人震撼。此镜头由零度highone+gh4无人机拍摄,距离地面50厘米,距离虎爪10厘米。如此近距离拍摄,要求拍摄器材必须十分灵活,既能很好靠近,又能快速逃离。无人机的灵活特点为其所用。再如拍摄江西大湖池的白鹤和东方白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等鸟类的时候,由于鸟类极其机警,易受外界干扰。为此,导演组选择了小型、声音更小的inspire 1RAW无人机飞行器,远距离长焦拍摄,最终呈现出鸟类自由飞翔的画面。此外,还有第一季陕西篇中西安大明宫的15:1微缩模型,海南篇中只有2g重的“微型螃蟹”等。如此细腻的镜头,彰显了无人机的独特优势。

《航拍中国》第二季更是增加了无人机的用法,采用“一镜到底”场景飞行等拍摄手法,带给观众全新的视觉体验。例如四川篇中导演利用一个镜头将川菜和川剧串联起来,不同空间进行连接,使观众意犹未尽。苏州篇中拍摄苏州园林时,摄制组使无人机俯冲下来,穿过亭台楼榭,将镜头停留在戏台上唱昆曲的演员身上,使得观众有身临其境游园听曲之感。

三、平视:《航拍中国》的叙事视角

(一)结构编排

《航拍中国》之所以获得成功,除了因为技术上的俯瞰视角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叙事上的平视视角,力求建立与观众平等、共享的关系。

首先,《航拍中国》在选题上,除了遵循美丽中国、生态中国、文明中国三个基本原则外,导演组还从观众角度出发,选择观众所喜欢的、感兴趣的点作为拍摄对象,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其次,在分集方式上,导演组从观众潜意识里的“省份情节”出发,以省为单位分集,用地域的情感纽带引起观众共鸣,让观众找寻心理上的归属感。

此外,在段落编排上,也是从观众角度出发来设计的。《航拍中国》多为散点式、碎片化拍摄地点。如何让观众感到有逻辑、不杂乱很重要。为此,导演组决定采用“地图飞行模式”编排,每隔一段时间,会有一个飞行地图告诉观众接下来的行程,使观众产生段落感,看起来更轻松。同时,在段落与段落的组接上,采取“同质地点需错开”的原则,减少审美疲劳。

以第一季江西篇为例,整集的段落编排如下:层峦叠嶂的庐山→风情各异的古村落→奇峰怪林的三清山→波光粼粼的鄱阳湖→漂泊异乡的客家人→繁荣昌盛的城市。从山到村落再到山然后是湖,同质地点相互错开。

(二)解说词

《航拍中国》全部由空镜组成,由于故事性欠缺,如何把观众吸引在荧屏前,解说词的写作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乎到影片的成败。《航拍中国》第一季从立项到播出,时间非常紧迫,导演组居住在机房约四个月,每天工作16—18个小时,反复对文案进行修改。

《航拍中国》一集解说词字数约为7千字,然而最初的文稿约为15万字。从15万字精减到7千字,每个点选哪个角度讲,讲多大篇幅,怎么讲,导演组需要仔细斟酌。

首先,去风光片化,挖掘观众想象。《航拍中国》因空镜较多,易成为纯风光片,或“请您欣赏”式的宣传片,这是导演组所不允许的。所以,在信息量上,《航拍中国》只是用影像、视听提供冰山一角,充分挖掘观众想象力,去填补冰山下面的信息,力求观众观看时离不开思考,发散思维,与画面产生化学反应,而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例如第一季陕西篇讲述华山时,解说词说道:“这片拔地而起的巨石群,就是华山,很多人登华山是想看个究竟,在武侠小说当中,华山之巅发生过不少武林高手的经典对决。”通过讲述华山之巅武林高手的对决,让观众展开想象,脑补武侠小说和电视剧中决斗的场景。

其次,交流式语言风格。《航拍中国》定的基调就是与民同享,以一种诚恳、踏实的态度去跟观众交流,让观众以一种轻松的状态和导演组一起坐在机舱里,一起飞行,一起看中国。受众门槛大众化,不分老幼,不分学历高低,所以导演组在语言风格上力求跟观众建立一种平视、分享、交流、不说教的特点。观众不是被动接收信息,而是直接的参与者。

例如影片开头解说词:“像鸟儿一样,离开地面,冲上云霄,结果超乎你的想象,前往平时无法到达的地方,50分钟的空中旅程,前所未有的极致体验,从现在开始,和我们一起,天际遨游。”导演组从开头设定这是一次空中旅程,是带着观众一起来“玩”的,一起在天际遨游。又如第一季江西篇讲述庐山西海时说道:“或许是因为庐山太过有名,周围的湖光山色,都想和它攀上点关系,也许不久后,这里会成为甜蜜回忆的制造地。”诙谐幽默、浪漫的语言配上精美的画面,观众除了赏心悦目外,更想置身其中。再如第二季四川篇讲述龙门阵时说道:“所谓摆龙门阵,就是轻松地、随意地聊天,在这里,只需一杯清茶、一把竹椅,便可家长里短海阔天空地摆上一整天的龙门阵。”语言亲和力十足,仿佛邀请观众来摆龙门阵。

结语

从航拍技术在纪录片中片段式运用到航拍纪录片的出现,可见技术的进步和艺术的繁荣是相辅相成的。《航拍中国》作为中国大陆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航拍作品,它的制作模式可以说是“旧瓶装新酒”,采用传统的“画面+解说”结构,但在技术视角和叙事视角上增加了新的元素,这也是其热播的原因。

首先是技术层面,采用全俯瞰视角、前所未有的大规模航拍、高科技护航“精准拍摄”、直升机和无人机完美配合。第二季更是运用VR等最前沿技术,“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卫星图像与后期结合等,给观众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其次是叙事层面,采用平视视角,在影片的结构编排方法和解说词写作上始终建立与观众平视的叙事视角,使观众价值实现最大化。导演组犹如“导游”,观众是“游客”,“导游”带领“游客”游玩时还要照顾好“游客”,满足“游客”的心理需求。

众所周知,按照纪录片的功能、制作模式和美学特征等元素,中国纪录片可以分为宣教型、消费型和审美型三种类型。《航拍中国》首先是一个“命题作文”,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全资支持拍摄,难免会被大众贴上“宣教”的标签。然而在实际制作过程中,其做到了宣教纪录片和商业纪录片的结合,在赞美中国的同时不囿于说教,航拍技术与艺术表达完美融合,这些因素正是《航拍中国》的成功要素所在。

注释:

[1]刘宁.航拍史话[J].走向世界,2015(23):46.

[2]张同道、胡智锋.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导演组航拍纪录片
Rough Cut
我混进《竞然如此》的导演组,观察了一段时间
航拍巴彦呼硕
魅力航拍
影片《大决战》中是如何表现林彪的
等待
“北特圣迪”助力世园会闭幕式精彩呈现
“杭州8分钟”上现“高帅富”组合
AirCraft航拍辅助软件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