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意识形态维度论析

2019-01-26 06:11程洪宝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11期
关键词:执政党中华民族特色

程洪宝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 公安政治工作研究中心,河北 廊坊 065000)

全面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和逻辑理路,必须从实质上进行分析和理解。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质是当代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

法国哲学家特拉西在《意识形态概论》一书中最早使用“意识形态”这一概念,其本意是“观念的科学”。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述中大量使用这一概念。他们界定了三种具有不同内涵的意识形态,分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现代国家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对应,意识形态具有三重含义:即作为虚假意识的意识形态、作为统治阶级思想的意识形态以及作为思想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从本源含义和本质属性分析,意识形态是“指反映特定经济形态、从而也反映特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观念体系”[1]。政党在本质上是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代表,它要借用一套思想理论来代表民意、凝聚人心、阐发纲领,由此形成政党意识形态,这是政党“在长期活动中形成的一套价值观念、理论体系和是非标准”[2]。政党上台执政后,该政党的意识形态便成为执政党意识形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基本国情,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明确的八个方面,明确了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所要完成的历史性课题,即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紧围绕这一中心课题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个基本方略,形成了一整套紧密联系又相互贯通的思想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理论建构层面深刻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新境界;在实践指导层面,其是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行动指南;在国际影响层面,其以全球视野分析中国面临的矛盾与问题,从破解传统现代化困境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全球问题的“中国方案”。在更深层意义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其实质就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

二、从意识形态维度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理路

任何政党建构意识形态,都是为了借此吸引社会成员从而实现最大可能的社会认同。为此,政党首先要明确“为了谁”以确立其价值取向,然后要明确“做什么”以建立目标体系,最后明确“怎样做”以选择实现价值和目标的基本路径。

从“为了谁”的角度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着鲜明的价值指向,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3]101一定要使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3]40。所以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案”[3]5。这些讲话指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根本目的是一切为了人民,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取向。

从“做什么”的角度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含了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目标体系,这一目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近期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期目标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期目标是到2050年左右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3]39怎样才算国家富强?一是综合国力强大,我们现在站在世界的高度来看中国的富强,我们必须做到经济强大、国防强大、科技强大、文化强大;二是国际影响力强大,即,社会主义中国被国际社会认可和尊重,成为处理国际事务过程中举足轻重的关键成员,成为主导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力量;三是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即全国人民戮力同心建设富裕中国、民主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美丽中国。怎样才算民族振兴?实现民族振兴的目标至少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民族的独立和自由,即,保证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与自主,中央政府能够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内外事务,而不是受制于他国;二是民族文化受到世界各民族的尊重和认同,即,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充分展现出自己的民族特色,并以其独特的民族魅力和价值理念得到世界各民族的认可和接受,尤其是那些有利于世界和平、社会发展进步的文化理念得到大多数国家的赞同;三是祖国的完全统一,即,实现祖国大陆和台湾的完全统一。人民怎样才算幸福?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3]4上述习近平同志所提到的便是人民期盼的幸福生活。

从“怎样做”的角度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怎样实现上述目标体系以体现我们党一切为了人民?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十四条基本方略。主要包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道路是中国道路,是我们在改革开放中走上了一条独特的“中国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动力是改革开放,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长期坚持的稳定的路径选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力量是中国力量,即人民的力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是中国制度,通过制度创新和完善提供实践平台,通过全面依法治国以保证实施;中国共产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力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实现的关键在党,这就要全面从严治党。

三、从意识形态维度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

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性内容、目标性内容和策略性内容有助于实现人民群众的价值认同、理想认同、目标认同、政策认同、制度认同等,进而实现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性内容有助于人民群众形成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执政党意识形态作为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其价值性内容通过表明其为谁谋利益从而体现执政党“为谁服务”的价值旨向。现实情况是,社会成员认同执政党意识形态,不是因为其公民身份,而是因为执政党意识形态所包含的价值体现了社会多数成员的利益诉求并在政策制定等实践环节实现这些诉求。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4]所以,执政党意识形态如果能够体现社会成员利益并为之奋斗,便易于使社会成员在情感归属和价值取向等方面达成共识,从而起到“社会水泥”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动员社会成员认可并拥护执政党的理想目标和政策措施,“使他们成为国家的成员,把个人的目的变成大家的目的,把粗野的本能变成道德的意向,把天然的独立性变成精神的自由,使个人和整体的生活打成一片,把整体在每个个人的意识中得到反映”[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倡普惠于民的价值取向,其内含的终极价值是一切为了人民。如,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个中国人的”[3]49。这就容易鼓励每个人都拥有梦想,人民群众也容易理解我们党对其个体价值合理性与地位的尊重,这在一定意义上构建了崭新的以肯定和尊重个体价值和地位为核心的现代价值体系。由于这些价值充分反映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体现人民群众利益诉求,他们便能够从这些价值性观念中体会到党和政府一心为民,致力于人民的幸福生活,从而形成一种情感认同,鼓舞人民群众的奋斗精神,进而形成“心往一处想”的强大凝聚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目标性内容有助于人民群众形成理想认同和目标认同。作为统治阶级所倡导的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观念体系,执政党意识形态能够“将世俗的目标化为神圣的信仰,同时在追随者中间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义务感,使社会成员的行为目标达到高度统一,从而实现对社会的整合”[6]。其目标性内容主要回答“什么是值得追求的和将要实现的”,并提出执政党为之奋斗的未来理想模式。执政党意识形态的目标性内容决定了它“作为一面旗帜,为一定的社会或国家进行政治目标导向和社会价值导向,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进行符合目标的引导并对偏离目标的思想、行为进行阻滞”[7],可以引导社会成员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认同统一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我们党提出的奋斗目标是当代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追求,不论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长远目标,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近期目标,都是在准确认识现实国情基础上对未来社会提出的合理规划,它们将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期盼与追求,从而容易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与认同。其在国家层面和民族层面确立“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这些“可视性”强的目标表述,是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一种可望又可及的社会状态,这些目标都是人民群众认为在其有生之年可以实现或者能够看到实现的希望,因而能够使人民群众充分认可这些目标进而实现一种持久的理想认同和发展动力。进一步讲,由于“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他所处的时代及其他前代的文明紧密相连的,并由此所决定”[8],所以,“‘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9]。全体人民只有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同伟大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相结合,才可能有发展的机会与平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结合人民群众迫切的现实需要提出“人民幸福”的目标体系,建立了包括“社会公平”“充分就业”“共同富裕”“社会稳定”等关系人民群众生存、交往、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的目标系统,这些反映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目标性内容,充分地契合了人民群众当前追求美好生活的现实要求,从而形成一种目标认同,以使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策略性内容有助于人民群众形成制度认同和政策认同。执政党意识形态是代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观念体系,必然要为其执政行为提供合法性的依据和理由。由于“任何政治制度的关键问题都是制度的合法性问题”[10],因此“任何统治都企图唤起并维护它的‘合法性’的信仰”[11]。由此可见,执政党意识形态的一个基本功能便是为其政治行为提供合法性依据。执政党意识形态的策略性内容主要回答执政党选择什么样的制度、采取什么样的政策,从而明确告知社会成员他们实现价值和目标的方法途径。执政党不能停留在纯粹的意识形态层面的理论说教,而是要把这种理论变为现实从而把“更倾向实用化、具体化,更多地以政策的可行性、解决具体问题的效能”[12]作为制度和政策选择的标准,进而提出关于实现当前现实社会和未来美好社会的建设性制度和政策。实践中当执政党通过落实这些制度和政策取得有说服力的成绩时,社会成员便将原先对于这些制度和政策的期待变为稳固的制度认同和政策认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3]39-40。近四十年的实践已经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五大建设”,积极应对各种重大风险和考验,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中国奇迹”。巨大成就的取得根源于我们选择的制度恰当、采取的政策正确!这些恰当的制度和正确的政策正在继续发挥其能量,这一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逐步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已得到全国人民的普遍认同。这种道路自信使人民群众坚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现实可能性,激发全国人民为实现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进而将这种认同转化为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实现爱国与拥护党的领导的统一、爱国与制度自信的统一、爱国与道路自信的统一、爱国与报效祖国的统一,从而增强国家认同。

猜你喜欢
执政党中华民族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网络反腐:执政党反腐倡廉建设的新课题分析
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党”意识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柬执政党赢得议会全部席位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从反对派到执政党——青年民主主义者联盟—匈牙利公民联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