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唯物主义视域下的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

2019-01-26 15:27李宇遐刘永君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生产力公平时代

李宇遐 刘永君

(滨州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3)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关键时期,我们党立足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的科学论断。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思想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符合中国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程做出了科学的定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要依据。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新时代观察世界、分析问题、解决矛盾提供了认识工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唯物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和处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指导思想。

一、正确认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及其转化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历史脉络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矛盾存在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矛盾解决,新矛盾的出现,矛盾的不断转化是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胜利,就是因为有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才能够正确认识矛盾,推动我们伟大的事业不断走向辉煌。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在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和科学理论指导下,久经磨难的中国人民,解决了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的主要矛盾,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建国后,经过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毛泽东同志强调,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所出现的新问题和矛盾,“许多人不敢公开承认我国人民内部还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我们的社会向前发展。”[2]对于斯大林未能看到和正确处理苏联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矛盾,导致苏共二十大后苏联出现的问题以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动荡等严重后果,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社会总是充满着矛盾。即使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也如此,不过矛盾的性质和阶级社会有所不同罢了。”[3]

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4]1957年,毛泽东同志做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报告,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文化大革命”时期,我们党曾错误将阶级矛盾作为社会主要矛盾,造成了全局性的失误,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了严重挫折。经过拨乱反正,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八大和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发展,取得伟大胜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5]在社会实践发生巨变的情况下,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指出人民物质文化基本需求已经能够满足,但是,人们对物质文化的需求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需要已经从“物质文化需要”转化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我国生产力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高,落后的社会生产发生了根本变化,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制约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主要矛盾的变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等都相应发生了变化,推进我国步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历史逻辑

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社会主要矛盾的性质。科学判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发展,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列宁指出,马克思“考察了一切矛盾趋向的总和,并把这些趋向归结为可以确切判明的社会各阶级的生活和生产条件,排除了人们选择某一‘主导’思想或解释这个思想时所抱的主观主义和武断态度,揭示了物质生产力的状况是所有一切思想和各种趋向的根源。”[6]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基本矛盾不断运动变化,并在不同历史阶段表现出不同的主要矛盾。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就会有什么样的主要矛盾。

2.新时代生产力发展的新变化表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新转化。目前,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最大的特点是长期性与阶段性的统一。新时代我国生产力发展已经出现了新特征,表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新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迎接“新形势”、出现“新局面”,这些新特征对社会实践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要有“新理论”“新发展理念”“新体制”来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以“新本领”“新作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气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历史发展的客观逻辑必然,并不是人们主观选择的结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顺应历史发展规律,及时准确地判断新时代主要矛盾转化,能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不断提高的表现。当然,主要矛盾的不断解决、不断产生和不断转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新时代对主要矛盾转化的判断、认识和解决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中还会不断推进。

(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历史必然性

新时代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发展不平衡。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7]这一发展特征和现象,1982年,党的十二大已对此有初步的判断,“由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总的说来还比较低,又很不平衡,在很长时期内需要多种经济形式的同时并存。”[8]

1987年,党的十三大指出:“在各项实际工作中,要善于审时度势,自觉地及时地解决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不平衡,以经常性的小调整来避免比例严重失调情况下被迫进行的大调整。”[9]1992年,党的十四大进一步指出:“我国地域广阔,各地条件差异很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应当在国家统一规划指导下,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10]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为了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中,推行“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政策。[11]在解决主要矛盾中,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些治国方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生产落后的基本状况没有变化,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

1997年,党的十五大指出:“从五十年代中期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到现在,经过四十多年特别是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大进步。然而总的说来,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12]为此,要继续推行“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政策方略。[13]

(四)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判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合力论的继承和发展

1.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梦想。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推崇的“至德之世”、儒家向往的“大同世界”,西方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理想城邦”,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罗伯特·欧文的“和谐社会”、马克思共产主义社会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理想。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就是人类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愿望,并为实现这个美好愿望努力奋斗所形成的合力推动下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2.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形成实现美好生活的合力。1888年,恩格斯指出:“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14]1890年,在《致约·布洛赫的一封信》中,恩格斯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15]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在生产力的主体因素中,人们的意志力合力包括: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因素等等。这些因素形成人的意志合力对社会发挥整体的作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中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是这样阐释的:“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16]这些美好生活愿望是人民群众的意志愿望,人民群众有了美好的愿望,就会有为了实现美好愿望而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形成人们的意志合力和中国力量,推动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文明、社会和谐和生态环境优美目标的实现。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思考得出的正确结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二、科学处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正确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中,要坚持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针。毛泽东同志指出,科学分析矛盾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矛盾,“怎样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一门科学,值得好好研究。”[1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科学解决矛盾,要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18]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中,要抓住矛盾的普遍性,把握矛盾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在解决矛盾的基础上预见矛盾解决后所能达到的状态,为制定党的路线和方针提供基本依据。

(一)科学处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动力、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19]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要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20]在解决主要矛盾中,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不改变,这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成果的基本经验,也是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基本要求。

1.创新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努力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全国各地区各区域都有公平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的权利。但是,由于极为复杂的政治、经济、自然和历史等原因,解决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难度非常巨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等国家发展战略,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推动地区和区域平衡发展,缩小了地区和区域间的差距,然而,区域平衡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

基于此,第一,要推行更加公平公正的全国发展战略大布局,履行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通过再分配制度的改革,进一步加强对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公平的干预,加大再分配过程中公平原则的体现,创新寻求新的区域发展道路,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第二,在西部大开发的基础上,加大西部开放力度,形成西部大开发的新格局。第三,发挥中部地区的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对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加大改革力度,实现东北振兴。第四,在东部地区推动创新发展,引领率先实现优化。

2.采取有效措施,着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基本建立。但是,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因此,第一,要发挥好分配制度的调节功能,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农村教育发展的投入力度和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使广大农村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与高等教育,为现代化发展提供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第二,要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抓手,实现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第三,要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城乡居民公平享受社会保障福利,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实质性的提高,让全体人民共同迈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3.重视发展质量,解决发展不充分的问题。过去,我们认为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也不是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初期,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重点解决温饱,在发展中强调快不快,追求发展速度忽视发展质量和效益,出现了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因此,新时代发展中,工业要调整优化结构,提高工业产品的增加值,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化解过剩产能,转换动能,提升质量效益。要着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保持服务业良好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产品。

(二)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1.坚持问题导向原则。在新时代主要矛盾中,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问题导向。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集中反映在免于匮乏。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包含对富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新需求,人民的需求表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化、多方面化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解决好经济建设与人民物质需要的平衡发展,社会建设与人民的社会性需要的平衡发展,文化建设与人民的心理性需要的平衡发展等问题。尤其要重视解决社会公平公正的问题,激发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建设社会主义的意志合力。可以说,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问题,是时代声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动力和实践方向。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要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生活品位,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努力使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2.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着力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来看,党的十三大指出,我们的分配政策是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党的十四大,要求在分配制度上兼顾效率与公平,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方便和丰富人民生活;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都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这些政策方略表明,我们党越来越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的问题。

新时代要着力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一是加强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建设。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完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制度,用制度来保证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二是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要用法律保证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法治建设中要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建设进程;创造良好的司法环境,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三是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建立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保证竞争公平有序,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推动经济良性发展。同时,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人民可持续性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迈进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财富、社会全体成员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

3.完善制度安排,保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一条红线。”[21]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这是我们党赢得人民群众信任、支持和拥护的根本所在。毛泽东同志指出:“什么叫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就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归根结底就是群众路线四个字。不要脱离群众,我们跟群众的关系,就像鱼跟水的关系。”[2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23]在正确处理主要矛盾中,要自觉地维护人民利益,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公平公正问题,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从而使社会主义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赢得人民群众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支持和拥护。

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公正,保障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党和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在实际工作中,第一,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坚守底线伦理,对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且涉及面广、容易引发社会稳定风险的重大决策事项,要将风险评估列为必经的前置程序和刚性门槛,通过制度变迁,着力使制度安排有利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第二,要善于从政策取向上抓准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与不同阶层的具体利益的结合点,维护好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求真务实,切实为人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第三,通过制定政策,公平合理地分配公共资源,加强教育、医疗和卫生健康等与人民利益息息相关的领域的投资和发展,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目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生产力公平时代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笨柴兄弟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