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陈云学习观的四个维度

2019-01-26 15:27雷小倩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陈云老干部哲学

廉 昌 雷小倩

(中央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昌平 100081)

陈云自始至终都非常重视和关心全党同志的学习问题,他在1937年到1945年之间更是提出了许多有关学习方面的重要思想和观点,撰写了许多理论文章,发表了许多讲话,为增进全党的学习意识、增强全党的学习氛围、提升全党的学习能力以及提高全党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共产党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学习是共产党员的责任

1939年12月,陈云针对六届六中全会以后全党在学习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指出:“在党的六中全会上,中央和毛主席提出,把学习作为党员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的一项任务。大家都接受了这个任务。一年多来,虽然进度不同,但大体上都在学习。交换一下学习的经验,对于今后的学习是有帮助的。”[1]他把这一年来存在的问题主要概括了三个方面并进行了分析,使得共产党员尤其是老干部、高级干部进一步深切地懂得了学习是共产党员的责任、学习对革命之重要性以及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全党对学习问题的认识程度,为掀起学习热潮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一)学习对于革命的重要性

1.共产党员要深刻认识学习的意义。在陈云看来,六届六中全会之后,大家虽然已经知道了学习是党员的一项任务,但是,许多同志仍然对其深层次含义理解得不够深刻,只顾着不停地工作而把学习放到了一边,认为只要一天到晚地工作,那就完成了自己的全部使命。他认为这种思想是很不全面的,对共产党员来说,做好革命工作是必须的,但是,学习是做好工作一个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应该充分认识学习对革命之重要性,把工作和学习密切联系起来。这样,革命工作的意义就更加完整,工作也能得到不断改进,对革命、对个人都有很大好处。

2.党内的老干部、高级干部要成为学习的楷模。因为老干部、高级干部往往担任的是比较重要的领导工作,这就需要有比较高的理论水平。老干部有斗争经验,那么课本上的知识学起来更容易消化,变成自己的能力,因而老同志很有必要把自己在革命斗争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理论知识结合起来,从而进一步地提高领导工作的水平,成为理论联系实际的优秀领导干部,为党的事业和中国革命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陈云指出:“我们这些老干部如果要学习,现在是一个最好的时机。”[2]延安和部分根据地的情况相比之前要好很多,不再有白色恐怖的不安,整体环境相对稳定安全,教员和教材也比较容易找到,有较好的适合读书的条件。为了适应中国革命运动进一步发展的新局面,全党同志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把握这一难得的机会,抓紧时间多读些书,增加自己的革命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为革命事业再立新功。

3.读书要一步一步来。党内很多同志文化水平低、底子差,各种知识都很缺乏,所以,理所应当像小学生一样老老实实、逐字逐句地请教学习。“要将现有的主要教科书一本一本地读,既不是弛怠,也不用着急,一步一步来。”[3]可以每个星期少读一点儿,读上几十页的书就可以了,然而每字每句都一定要读懂,不懂的就要虚心求教、细心学习,这样,才能学到一些真东西。

(二)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1.一本一本地细读精读。陈云认为,一本书拿到手上要读就读懂,不要不求甚解。要多读几次,加深理解,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对于初学者来说,不要贪多、一知半解,要把书读细读精、多读几遍,读一本就有一本的作用,得益也会更多些。

2.学习理论一定要联系实际。必须把书读懂消化了之后再去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革命工作的实践经验有机结合起来,使其更好地为革命工作服务。如果盲目地去直接“联系实际”,不把书上的东西弄懂,结果只能是牛头不对马嘴。掌握了马列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之后,就会很自然地和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得出一般性理论,然后再回过头去指导实际工作。

3.读书要做笔记。在做笔记的过程中,我们无形中就把书多读了几遍,有利于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同时,也使我们更加聚精会神地去思考一些问题,进而得到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样,在实际工作中,如果有需要,就能够信手拈来。

4.读书最好有个小组。大家在一起读书,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启发、互相促进。陈云身体力行,从来都是认真学习,即使工作很繁重也没有少读过一章一段。他还在中组部成立的六人学习小组中担任小组长,对其他同志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帮助,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5.读书要与懒惰作斗争。懒惰是学习的大敌,如果信念不够坚定,那必将向懒惰妥协,半途而废。为了克服自己懒惰的毛病,督促自己能够不断学习、长期学习,就必须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坚持不懈地照着计划去执行,长此以往,才能有所收获。

二、到什么地方学习

1942年3月24日,陈云在为《解放日报》写的社论中提出:“延安有一个时期的教育方法,在新干部中造成一种风气:不愿参加工作,要求‘长期学习’。这种风气现在已有改变但未完全扫除。”[4]与此同时,他发现还有部分老干部对帮助他们学习的解释不是很满意,甚至意见很大,都影响到了革命工作。为了清楚明了地说明这个问题,及时纠正部分同志关于学习问题的一系列错误观点,在党员干部中树立起正确的学习观,陈云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述。

(一)要在革命斗争中培养真正的政治家

陈云认为,“真正政治上高明的革命家,只能在革命斗争中培养,不能专从学校里训练。”[5]当时有相当一部分党员不肯立刻参加革命工作,要求先进学校学习,以求能够在政治上成熟。针对这种现象,陈云指出,党真心真意地期望所有党员干部都能在政治上成熟起来,但这并不意味着进学校学些理论知识就可以成熟的。放眼世界,无论哪个国家共产党的优秀领导人物,都绝不是没有任何实践经验、只会纸上谈兵之人,他们都是同时具备丰富革命经验和深厚理论功底的人。党的领导干部也应该是实干家和理论家的结合者,绝不能单纯地为了学习而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用更大的本领去把革命工作干得更好。所以,应该更加注重在革命斗争中积累经验。

实践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和前提,如果没有实际的革命工作经验,那么,即使饱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通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不可能在政治上真正地成熟起来。当然,他也特别指出,不是说任何有了实际工作经验的同志,就一定能在政治上成熟起来,有工作经验的同志,如果不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和文化理论水平,而只会单纯地用狭隘的个人经验去分析研究遇到的问题,有可能犯经验主义的毛病,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而且还会适得其反,出现各种各样的失误甚至不可挽回的错误。所以,陈云认为,“既要在思想方法上,在政治上和理论上,在党的路线上和政策上加强教育,又要扩充他们各方面的革命斗争经验,并使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两者结合起来。”[6]

(二)经验不足的干部应先到工作中去学习

陈云还对“先进学校读书,还是先去参加工作?”[7]的问题做出了明确回答。他先列举了延安训练新干部的两种不同方法的例子,一种方法是抗大和陕北公学的学生,在校学习几个月的马列主义,培养生气勃勃的革命作风,然后就去参加工作,在实践中积累工作经验;另外一种则是把没有多少实际工作经验的新干部放到学校里长期地“学习理论”,但学习的都是一些条条框框、书本理论,不能很好地学以致用。因为采取了不同的训练、学习方法,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抗大和陕北公学里出来干革命的学生在工作经验、实践能力和政治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长期在学校里学习的学生,则只是懂得马列主义的抽象原则和大堆的教条,对实际问题却是一窍不通,处理起来目瞪口呆、手足无措。两种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陈云得出这样的结论:“没有或很少工作经验的干部,不是光在学校里长期学习,应该先到工作中去学习。”[8]

真正的理论是对客观实在的复写和再现,只有在实践中锻炼之后,才有可能逐渐地领会、内化为自己的东西。陈云特别指出,不是反对所有的干部进学校,对那些因革命工作需要而必须进入学校学习的干部,他是赞成的,但是,对没有工作经验的党员干部,则希望他们先参加革命工作,在实践中磨练自己的意志,积累经验。也有些同志感到自己要在工作中学习,但又知道中央党校改组,由毛泽东负责政治指导,任弼时负责组织指导,中央委员当党校教员,唯恐错过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因而更想进党校学习。陈云对此指出,中央委员不仅是中央党校的教员,更是全体在职干部的教员,中央的指示和决议就是党员干部最好的教材讲义,党校的学员学习只有区区三年的时间,而在职干部则可以长期的学习。所以,他希望想进党校学习的同志能明白这个道理,打消这种不正确的念头。

(三)革命队伍里不能搞论资排辈

陈云批驳纠正了“我是老干部,难道我的工作经验还不如新干部?”[9]的错误观点。他指出,革命队伍里坚决不能搞论资排辈,不能由于自己党龄长就卖老资格。这样,不仅阻碍自己的进步和发展,对革命事业也是没有丝毫的益处。应该认识到,老干部为革命事业立下了大功,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一点是需要我们充分肯定和赞扬的。但是,当前的情况非常之复杂,很多工作都是我们从来没有做过的,很多形势都是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所以,仅靠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是根本应付不了的,老同志们应该清楚地看到自身的不足,绝不能安于现状而必须尽快踏踏实实地补课,学习新的知识、总结新的工作经验以满足革命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

三、老干部要带头学文化学科学

1942年11月,陈云在西北局高干会议上指出:“今天我们讲提高文化是指哪些人呢?是指土地革命时期农民出身的老干部,我们要努力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10]同时,他还把老干部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思想上的疑惑归纳为五个方面,有针对性地解答了老干部在学习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扫除了老干部思想上的迷茫,推动了老干部主动地带头学习。

(一)既要会搞军事,还要会搞政治

陈云指出,我们党内和军队中,绝大多数干部、战士都是贫苦农民出身起来闹革命,打起仗来非常勇敢,革命热情也很高,可是毛主席经常讲:“打仗一冲就算了吗?不算!要有两冲:第一冲军事,第二冲政治。”[11]所以,不仅要会搞军事,还要会搞政治,而搞政治的前提是要有文化。尤其是老干部以后的政治责任和任务更加繁重,没有文化是根本不行的,老同志最大的缺陷恰恰就是文化水平低,很多人不识字或者识字很少。当然,这主要是由于以前社会经济条件和社会制度总体不好,穷人没有机会进学校读书学习,但是,现在陕甘宁边区学习环境相对以前要好很多,老干部一定要抓住机会、发奋努力弥补这一不足。

(二)搞政治先要学文化

陈云指出:“有些农民出身的老干部很愿意学习,但先学文化好呢,还是先学政治好?”[12]。他认为,对共产党来说,搞政治是很重要的任务,政治工作必须搞,而且必须搞好,但是,学习基本的文化知识是搞政治的前提。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都是高深的思想理论,如果连字都不认识、连一些语句的意思都不能很好地理解,又怎么能读懂马克思、列宁和毛主席的著作呢?所以,只有先学好文化才能学懂政治。

(三)不学文化不得了

陈云重点提出并回答了“现在不学文化不得了,为什么呢?”[13]的问题。第一,革命的形势日渐严峻,环境越来越多变,矛盾也将越来越复杂,没有真正的本领是无法适应这些变化的。第二,随着革命运动的发展,将来还会吸收一批有本领的新人,这对老同志来说是一种竞争,老同志们要有危机意识,不要总想着资历老、有经验,如果老同志仍然不求进步、不思进取,那么完全可以后来者居上。第三,革命要求我们的干部不断进步、变得更加高明。全体党员尤其是老干部一定要不断前进,加快脚步赶上革命发展的潮流,而不能让革命停止发展来等我们的步伐。所以,我们老干部必须深刻认识到一定要加紧学习文化知识,否则于自身进步、于革命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

(四)老同志学了文化了不得

陈云形象生动地解答了“许多同志讲,我年纪这样大了,还有什么信心学文化知识呢。”[14]的疑问。他举了老家常说的“六十岁学吹打”进行反驳,还现身说法:“一九三五年我到苏联,看不懂英文报纸,要人家翻译成中文,后来我旁边住了一位大学生,我就跟他学英文,用了几个月工夫,马马虎虎能看懂报上一点消息了。”[15]他认为,老年人在身体条件、记忆力等方面确实大不如年轻人,但老年人有深刻的理解能力、丰富的社会实践和人生阅历,这些可是年轻人不具备的重要学习条件,因此,老年人不仅没有必要灰心丧气,而要有更加充分的信心去大胆地学习。现在老年人是“不学不得了,学了了不得”,[16]所以,老同志尤其是党员干部应该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意识,鼓足信心去努力学一些文化知识,这样,也不至于落后于时代发展和革命形势太多。

(五)学习主要靠自修

陈云强调:“我们学习主要的还是靠自修。”[17]这样讲有两点原因,第一,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想通过在学校里短短的几年时间学好知识是不可能的。要想学到广博的知识,就必须下定决心,主动自修,让终身学习的思想深深地植根于自己的内心,在长期的革命工作过程中学习经验并且上升到理论高度。第二,所有同志都进学校专门学习是不现实的,因为我们是革命者,主要任务是干革命工作,因而在工作中学习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在平时可以把买衣服的余钱攒下来买几本书装在口袋里,比如字典、《辞源》等工具书,这些书都是很有名气的学问家编写的,是无声的先生。工作之余掏出来随时翻看一下,这对底子差的同志识字和学习,非常简便快捷,很有益处。

(六)学习是件大事情

陈云深刻认识到提高文化水平是一件很大的事情,“我们党要帮助土地革命时期的老同志提高文化水平,这对我们党的领导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责任。”[18]但是,他也指出,老同志们自己也要加倍的努力,否则,党做再多的工作,那也是于事无补。陈云对自己的要求更为严格,他在延安身兼数职,仍然以身作则,发奋学习。

陈云经常“挤时间来读书”,主要阅读以下三种类型的书籍:一类是关于党的基本理论的书籍,如《共产党宣言》《列宁主义概论》等,这奠定了他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深厚功底。另一类是关于经济学方面的书籍,如列昂节夫的《政治经济学》等,这为他领导经济战线的系列工作,成为新中国的“红色掌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知识功底。建国后,每逢遇到重大的经济问题时,毛泽东都是请陈云出山协助解决。还有一类是关于哲学方面的书籍,包括中国古代哲学家的著作、马列主义原著中的《辩证唯物论》《唯物史观》等哲学著述以及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等经典哲学著作,这为他在各个重大历史关头处理一些相当棘手的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延安时期,陈云还“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不光自己刻苦学习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毛泽东哲学著作,而且积极主动地带领帮助其他同志加强学习,真正地起到了自己提倡的老干部要学文化学科学的模范带头作用。

四、学好哲学,终身受用

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陈云作为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非常重视学习哲学、运用哲学。“首先要学哲学,学习正确观察问题的思想方法。如果对辩证唯物主义一窍不通,就总是要犯错误。”[19]在党内,陈云看问题尤为敏锐,能直指问题的要害。他认为,哲学如果学得不好,就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懂得具体分析问题,抓不住主要矛盾,解决不好实际问题。每逢重要的历史关头,陈云都提倡学习哲学,这就体现出他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的判断能力和洞悉事物发展规律的远见卓识。

(一)学习哲学的楷模

陈云提倡学哲学,他自己带头学哲学,经常向毛泽东请教有关哲学方面的问题,而且堪称楷模。在很多同志看来,哲学是哲学家搞的属于阳春白雪之类的高深学问,普通人根本学不了哲学,即使学会了,那也如同镜花水月,没太大的实际用处。陈云对此种观点坚决反对,他始终认为,哲学可以给人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思考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难题开辟出新的思维路径。有没有哲学思维,工作方式和工作效果大不一样,有时甚至截然相反。延安时期,他即使白天工作再繁忙,晚上也不顾劳累,专门抽出时间参加学习讨论。据秘书回忆,陈云“从不打扑克,也不跳舞,一有空就看书学习,学习起来很认真。认真地读原著,认真地读参考书籍,认真地做笔记。学习中有不理解的地方,就虚心向理论界的同志请教。”[20]正因如此,尽管陈云以前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但通过长期地钻研和苦学,还是取得了很大的学习成就。功夫不负有心人,陈云在几十年革命斗争实践积累和理论学习思考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五字诀”,即“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21]他曾解释:“这十五个字,前九个字是唯物论,后六个字是辩证法,总起来就是唯物辩证法。”[22]“十五字诀”是陈云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之后对其进行的精辟归纳和总结,是陈云解决各种重大问题的制胜法宝。这也使得他看问题时常能够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深入分析,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实质。

陈云提出领导机关制定政策的标准,“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作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作决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就够了。”[23]所以,他坚决主张领导干部要从实际出发,深入老百姓的生活去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提倡要把绝大多数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调查研究上,极力反对那些调查研究只走形式、不够深入甚至完全凭主观意志凭空判断形势、思考问题、制定政策的做法。

(二)组织干部学哲学

延安时期,陈云带领中组部的领导干部在“窑洞大学”里坚持学习了5年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哲学著作,在这期间,他们主要学习了马列主义部分哲学著作和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等。当年参加过学习的中组部干部刘家栋对那段学习经历的评价非常之高:“‘窑洞大学’我参加了4年。这4年为我的一生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24]在刘家栋看来,“窑洞大学”的学习经历使得自己在几十年的政治生涯当中能够始终坚定信仰、坚持真理,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帮助自己尽可能地少犯一些错误,为党和人民多做一些有益的工作。实际上,“窑洞大学”的学习经历,不仅对刘家栋而且对很多人的一生都影响深远,这一时期学习哲学的经历,使很多人受益匪浅、终生难忘。无数党员干部的人生经验和工作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哲学不是虚无缥缈的学问,我们不要把它束之高阁,而应该下功夫去学习哲学,学以致用,努力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化为自己的一项看家本领。

(三)用哲学解决实际问题

陈云在晚年的时候,经常感怀自己当年在延安学习哲学的那段经历以及对他一生的帮助,而且“越到晚年,陈云越强调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25]1983年7月,他就说过:“在延安学了几年哲学,从思想理论上把王明的一套‘打倒’了。”[26]其实,学哲学不仅能在思想理论上把王明等人的那一套错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打倒”,更重要的是能在现实生活中把遇到的很多实际问题研究好、解决好。陈云长期领导经济工作,在异常繁忙的财经工作中,他能够不被事物表面的重重障碍所羁绊,而是以独特的哲学眼光去看待问题,以哲学思维去考虑问题,以哲学方法去解决问题。在处理经济发展问题上提出了许多具有哲学思想的重要观点,如“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和“鸟笼经济”等,这些都对新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建国初期,上海的银元之战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和资本家联合起来阻碍人民币在上海流通,企图破坏上海经济秩序。时任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的陈云亲自指挥了这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争夺市场领导权的斗争,在经济干预未果的情况下,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主要矛盾,采取了更为强硬的行政手段来解决这场“银元之战”,毛泽东对此大加赞赏并称“银元之战”的意义不亚于淮海战役。陈云能够成功打赢“银元之战”等一系列经济战线上的战役,与他长期孜孜不倦地学习哲学和活学活用哲学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也充分地印证了他自己所尊崇的人生信条——“学习哲学,可以使人开窍。学好哲学,终身受用。”[27]

猜你喜欢
陈云老干部哲学
菱的哲学
做好老干部管理工作的思考
My plan for new term
向陈云学习锤炼“笔力”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天柱县委离退局赴州老干部活动中心取经
陈云贵:你是泥土你是光
TransitivityandCharacterization:AnalysisonDickinTenderisTheNight
庆“七一”老干部书画展
老干部关心下一代 我们更应关心老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