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历史逻辑·现实基础·未来担当

2019-01-26 15:27贾圆鑫刘友田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全球化一带一带一路

贾圆鑫 刘友田

(山东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

“一带一路”倡议绝非突发奇想、空中楼阁,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视世情、国情的重大演变,基于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强大现实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性的长远战略。目前,“一带一路”倡议取得重大进展,影响越来越大,获得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处于观望以及视而不见的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误解与恶意的刁难,各种解读层出不穷。为此,全面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形成的历史渊源、现实基础以及演进逻辑,有助于消除国际上的猜测和误解,让国际社会更加清楚地了解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宗旨的“一带一路”建设的逻辑思维,融通“中国梦”与“世界梦”,打造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发展繁荣。

一、“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逻辑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都沿用了“丝绸之路”这一概念,但这绝不意味着是对古丝绸之路的具体路线进行原版复辟,更不是与其他国家主导的“丝绸”战略交相呼应,走扩张、霸权主义道路,而是传承古丝绸之路的文化意义,实现对古丝绸之路的超越与创新性发展,是中国努力做一个建设性领导者和勇于担当的大国的重大举措。“一带一路”倡议根据对世情、国情发展变化的深入把握,既传承了丝绸之路的精神,同时,又赋予了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内涵,实现了整个人类协调发展的大理念,彰显了各民族、各地区共生共荣的中国智慧。

(一)陆上丝绸之路:展现东西互鉴的魅力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借鉴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理念提出来的,发扬“丝绸之路”的合作精神和交往模式,进而传承发展“丝路精神”,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一经提出,就得到沿线国家的广泛响应和支持。

1.陆上丝绸之路源自于政治主导型的贸易活动。古丝绸之路的出现是在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条件交互影响下形成发展的,政治因素占据首位,是影响古丝绸之路兴衰的关键性因素。这种贸易活动的初衷主要不是为了利润,而是维护对外关系的根本之策。秦末汉初,中国北方匈奴日益叫嚣,屡次进犯中原地区,汉王朝为巩固自身的统治,策划了西域诸国与汉王朝联合攻打匈奴的策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张骞出使西域,一条从汉帝国的都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途径高原沙漠,连接中亚、西亚,到达地中海的世界贸易商路得以开辟。这条贸易路线,最初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后来各国使者、商人、传教士等,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

2.陆上丝绸之路架起了东西方交流的桥梁。回顾2000多年的历史,丝绸之路不是固定的贸易路线,而是东西方交流的桥梁,它的具体路线,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以及政治形势的演变不断更新发展;它的开通与繁荣,大大加强了丝路沿线各个民族与地区的交流,带动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推动整个世界的文明进程。遥望历史,我们发现古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融汇了东西方文化内涵,贯穿欧亚大陆,是世界发展的中心。从根本上来说,古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其他地区、民族进行贸易活动与文化交流的总称,代表了“古版的全球化”。古丝绸之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宏伟规划的根基所在,是将欧亚大陆经济合作共享理念变为现实的依据。

(二)海上丝绸之路:吹响海洋贸易的号角

19世纪70年代,李希霍芬在首次命名丝绸之路时,就注意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存在,但没有系统加以阐述。1903年,法国汉学家沙畹,才正式阐述、命名海上丝绸之路。

1.海上丝绸之路的逐渐兴盛。自宋代之后,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加之航海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以及海洋运输成本低、运输量大等优势,海上贸易成为国家之间进行贸易活动的主要方式。在唐代,中国东南沿海有一条通往东南亚、印度洋北部诸国、红海沿岸的“广州通海夷道”的海上路线。宋元时期,中国同世界60多个国家有着直接的海上商贸往来,海上丝绸之路代替了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主要通道。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东南沿海为起点,经过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

2.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沿途各国的稳定繁荣。始于汉代,经唐、宋、元的海上贸易发展,于明代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已扩展到全球,形成空前的全球性循环贸易,出现了向海而生、背海而衰的格局,其中,郑和下西洋是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标志。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海上丝绸之路已经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商业贸易和友好平等交流的代名词。各国发展的差异性是海上丝绸之路产生的基础,沿线各国综合力量的提升是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因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沿线各个国家凭借自身的优势发展特色贸易,各国贸易往来日益增多,实现优势互补,同时经济的繁荣,也带来了文化的昌盛。借助丝绸之路的发展,沿线各个国家、不同民族之间更是建立了逐渐深厚的友谊,促进了沿途各国的稳定繁荣。

(三)“一带一路”对古丝绸之路的弘扬传承与创新发展

1.实现了对古丝绸之路内涵上的传承超越。在新型全球治理观的引领下,基于对国内外形势的变迁以及中国自身发展,“一带一路”使用“丝绸之路”这一概念,传承“和平、友谊、交往、繁荣”的丝绸之路精神,超越了传统丝绸之路的内涵,赋予古丝绸之路以新的时代内涵。当今,“一带一路”建设是“丝路精神”与新型全球化理念的有机结合,立足发展大局,坚持开放包容、平等互利的理念,倡导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有机对接,通过寻找利益契合点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来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合作共赢,进而打造互尊互信之路、合作共赢之路、文明互鉴之路。

2.实现了对古丝绸之路在空间上的开拓延伸。“一带一路”建设的主体范围在路径发展上,由点到线,由线带面,由面成片。在合作空间上,不仅拓展了古丝绸之路的地理空间概念,进而超越了空间合作的方式。“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没有绝对的边界,愿意参与的国家都可以参与,是一个开放的合作平台,谱写了古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内涵,实现了对古丝绸之路在空间上的创造性发展。

3.实现了对古丝绸之路性质上的创新发展。“一带一路”是多元协商的合作体系,包容互惠的经济体系,成员开放、过程结果公开透明的开放平台,实现世界各地区的优势互补,共同繁荣。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从陆地和海洋延伸出来的无数贸易路线,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

二、“一带一路”倡议的现实基础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还有着强有力的现实基础做支撑,是历史逻辑与现实基础的有机统一。“任何大战略都必须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出客观的地理政治现实,否则将危及国家的成功乃至生存,只有那些推行某种反映了客观的地理政治现实之大战略的国家,才可能获取或保持自己的权力地位。”[1]“一带一路”倡议作为21世纪统筹国际国内协调发展,实现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大战略,不仅契合中国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更是中国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和客观反映,彰显了中国的底气与能力。

(一)中国的地缘优势,有利于实现区域合作

1.中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东部,是首屈一指的陆地大国。中国幅员辽阔,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大陆岸线长达18000公里,同14个国家接壤。作为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中国通过丝绸贸易,进而拓展到茶叶、瓷器等商品贸易,将四大文明的发源地串联起来,中华文明的影响力也通过丝绸之路向周边地区传播,“赛里斯国”“摩珂秦尼”“约翰长老国”等中国神话,就足以彰显中国的繁荣与昌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就是要传承古丝绸之路的历史,弘扬古丝绸之路的精神,调动沿线各国参与的积极性,辐射沿线乃至欧洲各国,同时带动我国西南地区的发展,加强彼此之间的睦邻友好关系,构建政治共商、经济共荣、文化共谐,进而塑造中国良好的“陆缘环境”。

2.中国东临太平洋,有漫长的海岸线。中国从北向南依次濒临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域面积473万平方公里,海岸线32000公里,是太平洋西海岸的重要国家。中国文明中不乏海洋基因,只是长期被大陆基因所抑制,当今社会,从陆地走向海洋已经成为必要的选择。伴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中国也逐步从陆地向沿海延伸,既是为了应对周边国家海上领土争端,也是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的必然要求。中国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很好地利用了中国临近海洋的优势,并借此将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相邻国家联系起来,通过互利共赢的方式,实现中国与海上丝路国家的合作,塑造良好的“海缘环境”。

3.中国具有海陆兼具的独特地理优势。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具的大国,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出现了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凭据优越的地理优势,借着改革开放之风,率先发展,但市场已经渐趋饱和,需求也不再旺盛,进而需要开拓新的市场;广大的西南地区物产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必须紧紧抓住我国东部产业向西转移的机遇,在惠及西部地区的同时,努力扩大我国同南亚、东南亚和中亚的合作往来。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正是基于中国海陆兼具的地缘优势,立足国内全方位开放,继续扩大东部开放的态势,进而发展西进战略,实现双向开放。通过南北中三条陆上线路、六条经济走廊和两条海上路线,把亚、欧、非三大洲,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紧密联系在一起。“一带一路”打通内陆,连接海洋,东西互补,海陆兼具,真正发挥出中国的地缘优越性,打造21世纪互联互通的新中国。“一带一路”是以和平、合作和发展经济为导向,在充分发挥中国陆海结合重要地缘战略条件的基础上,营造良好的区域和国际环境。

(二)中国的综合实力,足以带动沿线国家共同发展

1.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了近代以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通过近30年的建设,建立了独立完善的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持长达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人均GDP从200多美元上升到近8000美元,成为中等收入国家,2008年和2010年先后超越德国和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体,创造了世界历史上的奇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所谓“新常态”并非仅仅是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更多的是发展模式的转变,要求中国必须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开拓新市场,通过全球进行经济活动的空间重组,不仅能实现中国的创新发展,更给沿线国家带来发展机遇。

2.中国是全球拥有最多外汇储备的国家,对外投资势头迅猛。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得益于经济全球化,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凭借着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在全球分工中大力吸引了一大批外商直接投资,2001年加入WTO之后,中国经历了外贸出口的高速增长期,尤其是近10年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迅猛上涨,到2015年,中国的对外投资达到了1456亿美元,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标志着中国已经从“引进来”为主进入到“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的发展阶段。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丝路基金以及其他基础设施优惠贷款的设立,为沿线国家提供新的融资渠道。中国是目前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扩大对外投资,不仅能解决中国的产能过剩,在国际市场上寻求战略资源,更能实现中国资金优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等问题的结合,实现优势互补,打造互利共赢的合作平台。

3.中国具有全球强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设施联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工作,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能克服空间距离的时间和成本,更能让世界各地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现代世界体系,推动新型全球化。中国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大国,不仅在劳务承包、项目管理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在技术水平上更是不断取得突破和创新。以中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例,中国铁路营运里程居世界第一位,中国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建设了1.9万公里高铁,占据整个世界的60%强,在人类从传统铁路迈向高速铁路的进程中,中国一跃成为高铁大国、高铁强国,这是人类交通史上的奇迹,更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的底气和资本。依托中国的技术与经验,中国与丝路沿线国家已经形成了以兰新铁路为一轴,以精伊霍铁路、兰新乌阿铁路为两支,以乌鲁木齐——莫斯科铁路、阿拉木图——明斯克铁路、塔什干——基辅铁路、乌鲁木齐——伊斯坦布尔铁路、昆明——河口——河内铁路、南宁——凭祥——河内铁路为六线的互通铁路格局。

(三)中国的思维逻辑顺应世界发展大趋势

不同于近代以来西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以掠夺、竞争为常态的霸权主义,更不同于战后西方以各种名目进行的国际合作模式,“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中国推行的地缘政治扩张,更不是中国版的经济帝国主义、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是中国顺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提出的长远重大战略,是新型全球治理模式的新探索,是构建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平台,是中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与义务,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中国智慧的具体体现。

1.理念创新: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新理念。“一带一路”建设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有力地回击了对“一带一路”建设的种种谬论,从根本上回答了“一带一路”由谁建设,怎样建设的问题。“一带一路”坚持开放包容、平等互利的理念,不划小圈子,不针对任何国家,将寻求发展的最大公约数放在首位,推进合作共赢,而不是竞争冲突;倡导共同将蛋糕做大,共同分享,而不是你多我少;突出共同建设,共同发展,共享成果,遵循“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尊重各国在政治体制、经济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性,努力实现沿线各国的优势互补,在维护文化多元性的基础上共谋发展、共求繁荣、共享和平。

2.方式创新:超越零和博弈,实现互利共赢。零和博弈、冷战思维早已陈旧落伍,已不适用于解决21世纪的国际争端问题,一国的发展不应该以损害别国发展为代价,妄自尊大或独善其身只能四处碰壁。曾经的利用殖民体系或发动战争等非正义途径来获取资源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合作共赢乃是当今各国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政策取向。大战略对内表现为发展,对外表现为安全,本质就是国家在稀缺资源的世界中参与竞争,维持生存的地缘战略。“一带一路”倡议本着沿线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共同诉求,契合沿线国家各国共谋发展、共享机遇的愿景,打造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新局面。走和平发展道路,不谋求霸权,更不称霸是中国一贯的外交风格和理念。“一带一路”建设以“互利共赢”的新形式,超越传统区域合作方式,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3.理论创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立足于全球化发展的大视野,各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牵一发而动全身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态势,为此号召各国树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同体意识,打造均衡包容的全球环境,实现人类持久和平与共同发展。“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实际操作中,共同体在‘五通’的指导下,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2]

三、“一带一路”倡议的未来担当

“一带一路”是中国对外开放历史进程的最新实践,也是“开放”理念的现实呈现和经典示范。“从开放经济特区到加入WTO,从自由贸易区到‘一带一路’倡议,中国的对外开放经历了从点到面、从单纯的引进到全面的输出、从适应国际规则到参与制订规则的不断升级过程。”[3]“一带一路”是发展于中国、得益并有益于全世界的伟大战略,是中国参与全球化并积极打造21世纪公正合理、包容开放的新型全球化的标志,彰显了应对全球治理挑战的中国责任与担当。

(一)打造21世纪公正合理、包容开放的新型全球化

基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西欧新兴资产阶级在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开始了海外探险活动,改变了各国孤立自守的状态,催生经济全球化的萌芽,大工业的发展首次开创的世界历史,把各国的生存发展连为一个整体,使各国的利益紧密相连。

20世纪,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化,在促使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实现世界范围内生产要素的转移和资源的优化配置的同时,伴随全球化而来的经济发展失衡、贫富分化悬殊、公平正义失陷、安全秩序缺位等全球性问题不断涌现,由此引发了反全球化运动的高涨。

今天,人类已经进入了经济高度依赖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是一股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如果逆全球化而行,只会给各国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付出惨重的代价。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国家想要更好地生存与发展,都必须顺应时代潮流,采取积极变革、开放的态度,主动加强对外经济文化联系,学习吸收各国经验成果,才能把握发展的机遇。为此,世界各国必须携手打造新型全球化,通过创新合作方式与手段,纠正传统全球化进程中的失衡问题。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注重发挥区位优势,形成了陆海统筹、东西互济、南北贯通的开放新格局,顺应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需求,中国用实际行动为整个人类社会谋发展,为积极塑造更加合理公正的国际新秩序贡献的中国方案,打造21世纪公正合理、包容开放的新型全球化,彰显了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二)彰显应对全球治理挑战的大国责任与担当

纵观整个世界格局,世界已经由“发达国家——欠发达国家”的二元结构逐步演化为“发达国家——新兴国家——欠发达国家”的三元结构。另一方面,贫富差距持续扩大,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呈现,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全球治理体系和规则正在面临着重大的调整。面对共同的发展命题,如何使发展更加均衡、更加普惠,无论中国,还是世界,都迫切需要探索出一条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的新路径。

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一直有效运用全球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全球化的参与者与追随者,搭乘经济全球化的快车,使中国跃居成为新兴大国。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中国有责任与义务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中国将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坚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我们都欢迎。”[4]

“一带一路”倡议反映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关键时刻所做出的重大战略抉择,既是新时期促进全球合作,彰显中国应对全球治理挑战的大国责任与担当,更是中国为进一步提升自身国际地位和制度性话语权做出的主动布局。中国从被动的追随者转变为主动的引导者,给沿线各国带去了光明、能量与信心,更是带去发展的和平模式与绿色的希望,展示新的国家形象,将重塑世界对中国的认识,为世界的发展贡献中国责任,使中国发展的红利惠及周边国家乃至全世界。

(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可行的战略路径

“一带一路”是跨越时空的宏大战略构想,是中国自主搭建的最大的国际合作的平台,秉承着“和平、合作、发展、共赢”的核心理念,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合作重点,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现实可行的战略路径和重要实践平台。“一带一路”倡议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各施所长,各尽所能,体现各方智慧和创意,充分地将各方优势和潜力发挥出来,让共建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区域。

“一带一路”提出至今,彰显了多边共赢的合作理念、均衡协调的发展理念,超越传统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促进解决全球性的问题,为世界的蓬勃发展注入活力。“一带一路”通过传承丝路精神,推动文明间的平等交流与碰撞,以宽容促和谐,以互鉴促进步,打造文明共同体;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和照顾沿线国家的利益,回应沿线国家现代化的发展需要,积极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深化全方位务实合作,打造利益共同体;沿线各国要彼此加强沟通配合,摒弃意识形态的羁绊,携手面对全球性问题的挑战,共担风险,共赢挑战,打造责任共同体;共同解决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宗教极端势力等问题,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海洋争端等问题,将发展与安全统一起来,打造安全共同体;超越以频繁的经贸往来为基础的传统共同体概念,在实现“五通”建设的过程中,使各方逐渐成为兴衰相伴,安危与共,同舟共济的好邻居、好伙伴,让“中国梦”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与沿线国家的繁荣发展之梦相连,与世界和平发展之梦相对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打造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基础、共繁荣的目标宗旨以及坚实可靠的安全保证。

猜你喜欢
全球化一带一带一路
新旧全球化
“一带一路”我的梦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全球化陷阱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