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毛泽东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基于《实践论》与《矛盾论》的文本分析

2019-01-26 20:58伊文婷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实践论实事求是矛盾

伊文婷

毛泽东写于1937年7月、8月的《实践论》与《矛盾论》(以下简称为“两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理论产物。毛泽东通过这两篇哲学著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把本体论转化为认识论和方法论,对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不断变化的实际相结合,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既是对毛泽东思想中所蕴含的哲学原理与认识论思维方法的历史性继承,也是对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哲学原理与认识论思维方法的新时代创新。基于“两论”的文本分析视角,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社会基本矛盾整体分析以及科学思维方法建构等方面探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毛泽东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一、赋予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新时代内涵,构建实事求是论

毛泽东撰写的《实践论》与《矛盾论》在总结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斗争的观点时指出:“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想”。[1]“两论”通过摆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以人民立场的党性原则,为实事求是思想内涵的确定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一)“两论”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提供哲学基础

首先,摆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科学思想路线确立的首要前提。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证,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2]根据这种实践第一的基本观点,因为党的思想路线必须立足于客观实际,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不能从主观出发,而必须立足于现实的实践活动。依此原则确立的党的思想路线才是科学的思想路线。

其次,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科学思想路线确立的核心关键。毛泽东认为“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3]为了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我们就要学会利用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分析和处理问题。一是,由于矛盾普遍存在,共产党人应学会用矛盾的方法看问题。正如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所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4]事物没有解决的矛盾就是问题,问题无处不在。二是,“每一种社会形式和思想形式,都有它的矛盾和特殊的本质。”[5]要深入事物内部精细地研究矛盾特点。再次,事物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也不容忽视,我们要注意对矛盾各种不平衡情况的研究。三是,我们还应辩证地分析矛盾诸方面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科学的思想路线确立的关键所在。

第三,人民立场的党性原则,是科学思想路线的价值指向。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归结为“阶级性”和“实践性”这两个显著的特点。所谓“阶级性”指的是辩证唯物论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本质,其凸显的是人民立场的党性原则。所谓“实践性”不是无立场的纯粹客观,而是将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党领导一切革命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坚持的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和矛盾分析方法也因其鲜明的问题意识和实践诉求,同样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和党性原则。由此可见,“两论”站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立场上,彰显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为党的思想路线实现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提供了哲学支撑。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基础上的传承与创新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涵不断深化,并逐步拓展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赋予了新时代的内涵。

一是强调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内涵厘定的动态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事物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变化中。我们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准确判定事物的客观实在性,就必须置身于具体的时空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实事求是不是一劳永逸的,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做到了实事求是,并不等于在另外的时间另外的地点也能做到实事求是,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坚持实事求是得出的结论、取得的经验,并不等于在变化了的另外的时间另外的地点也能够适用。”[6]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实事求是是永无止境的。我们在实践活动中面对错综复杂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事物,要做到实事求是就必须在深入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发挥我们的实践与思维能力,通过理性思考把握其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二是强调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价值取向的人民性。党的思想路线的制定和实施离不开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引。维护人民利益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价值指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立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中”等人民中心论观点赋予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人民性价值取向的新内涵。

三是强调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理论创新的科学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实事求是,就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7]只有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才是科学的理论创新,才能为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服务。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指:坚持实事求是,在深入了解实际、掌握实情,真正掌握全面、真实、丰富、生动的第一手材料,真正掌握客观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深入探求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勇于实践、善于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进行理论升华,实现理论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指导和解决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重大社会实践问题,并在实践创新中推进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的理论。

二、创新性把握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构建社会基本矛盾整体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创新性把握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基础上,提出社会基本矛盾整体论思想。

(一)“两论”与社会基本矛盾论

首先,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当马克思、恩格斯把这事物矛盾的法则应用到社会历史过程的研究的时候,他们看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看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以及由于这些矛盾所产生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及思想等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而这些矛盾如何不可避免地会在各种不同的阶级社会中,引出各种不同的社会革命。”[8]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政治及思想等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任何社会都有的,带有普遍性矛盾,是引出各种不同的社会革命的动力。换句话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政治及思想等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阶段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不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在其相互联结上,在其各方情况上,我们必须注意其特点,而且在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也有其特点,也必须注意。”[9]第三,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人民内部的非对抗性的矛盾。“但在社会主义国家里面,在我们的革命根据地里面,这种对抗的矛盾就变为非对抗的矛盾,而当达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时候,这种矛盾就会消失。”[10]社会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消灭,社会不存在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所以,“在社会主义下,对抗消灭了,矛盾存在着。”[1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内部的非对抗性的矛盾。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以及毛泽东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直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内外环境、社会矛盾和问题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创新性地从整体性、复杂性和时代性等层面把握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为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一是提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整体性。“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12]因为,这两对基本矛盾运动不仅各自内部存在一个相互适应的问题,两对矛盾运动之间也同样存在一个相互适应的问题。所以,我们应将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创新性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适应是通过“不断调整”实现主动与自觉的适应,一改过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那种被迫与自发适应。

二是重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复杂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有着作用和反作用的现实过程,并不是单线式的简单决定和被决定逻辑。”[1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现实的过程,受自然环境条件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制度现状等因素的影响,具有相对的复杂性。当前,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与全球化发展的时代,时空分离与时空压缩的辩证统一使人的行为更加具有不确定性,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现实场域更加复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世界是多向度发展的,世界历史更不是单线式前进的。”[14]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我们应重视把握。

三是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时代性。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过程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如果人们不去注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人们就不能适当地处理事物的矛盾。”[15]社会主要矛盾的把握和处理是化解社会基本矛盾的切入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根本性变化,做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这一判断指明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着力点,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阶段性特征的科学把握,体现了社会主要矛盾的时代性。

三、创新范畴实现融合,构建科学思维方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继承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思维方法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的特征与要求,提出具有时代特征的认识论新范畴,将唯物论、辩证法、唯物史观等有机融入科学思维方法的建构中。

(一)“两论”与科学思维方法

《实践论》与《矛盾论》作为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辩证法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产物。把本体论转化为认识论和方法论。“两论”通篇都蕴含着丰富的认识论思想与辩证思维方法。

一是阶级分析方法。“在各种阶级的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成员,则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16]不可否认,在阶级社会,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带有或深或浅的阶级印迹。人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可沿着阶级斗争这条线索进行探讨,找到个人因素背后的社会根源以及决定个人活动的社会历史规律,抓住各种社会关系的本质要素。阶级分析方法是在阶级社会中认识和处理问题的首要的基本的方法。二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实事求是是“两论”中蕴含的重要方法之一。“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17]实践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源泉,强调“实践第一”也就是强调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即:从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三是问题导向、矛盾分析的方法。问题导向是两论的突出特点和重要使命。毛泽东同志强调:“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18]矛盾普遍存在,怎样才能抓住矛盾呢?毛泽东同志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19]《矛盾论》同时论证了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世界上没有绝对地平衡发展的东西,我们必须反对平衡论,或均衡论。”[20]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了矛盾主要与次要、重点与非重点的存在。因此,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强调要抓住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运用“重点论”和“两点论”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思维方法的建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继承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思维方法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的特征与要求进行了诸多创新和发展。

一方面,提出具有时代特征的认识论新范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继承“两论”提出的科学思维方法基础上,直面中国社会与世界局势,创新性地提出战略定力、全面协调、底线思维、抓铁有痕、历史担当等具有时代特征的认识论新范畴。所谓战略定力,是指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为实现战略意图和战略目标所具有的战略自信、意志和毅力。坚持战略定力,就是要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制定政策时冷静观察、谨慎从事、谋定后动,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平心静气、静观其变,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所谓全面协调,就是指所有方面和谐一致,配合得当。坚持全面协调,就是要发展地、全面地、系统地、普遍联系地观察事物,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妥善处理好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种重大关系。在处理各种关系时要讲究“十个指头弹钢琴”,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全局观念。所谓底线思维是一种思维技巧,拥有这种技巧的思想者会认真计算风险,估算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并且接受这种情况。坚持底线思维,就是凡事从最坏处准备,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把形势想得更复杂一点,把挑战看得更严峻一些,做好应付最坏局面的思想准备。所谓抓铁有痕,原意是指人抓到一块钢铁也能留下较深的印痕。现意常作褒义词应用,与“蜻蜓点水”一词互为反义。一般是用以形容人的工作扎实,不管干什么工作都能留下自己业绩。坚持抓铁有痕,就是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张蓝图绘到底。所谓历史担当,就个体而言,是指每个人都要将自己的兴趣与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为国家担负起责任,为国家尽应有的义务;就国家而言,是指明确现阶段的目标和挑战,团结人民实现国家的富强文明,使国家屹立于世界之林,完成历史使命。坚持历史担当,就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把历史、现实、未来贯通起来,对重大问题、战略问题做出深刻的历史比较和分析。

另一方面,将唯物论、辩证法、唯物史观等有机融入科学思维方法的建构中。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把认识问题归结为实践问题,反对认识问题上的形而上学,他指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2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继承“两论”关于实践第一的观点基础上,创新性地把唯物论、辩证法、唯物史观等有机融入对人的认识行为的理解和把握中。战略定力、全面协调、底线思维、抓铁有痕、历史担当等每一种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都是建立在唯物论、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相统一的基础上,彼此之间在相互交融的同时,又有着自身特有的思维指向。在对科学思维方法的建构中,战略定力既蕴含着协调各方,苦干实干精神,还有其历史根基,更有其深厚的忧患意识;全面协调,既蕴含着战略思维,也有对历史的思考,更有对风险的防控;底线思维,不是保守思维,而是对追求实现战略“高线”的最有力保证的清醒认知,其本身就蕴含着质变与量变的深邃思想内涵,是基于历史事实的一种理性判断;抓铁有痕,必须拥有足够的定力和一张系统全面的蓝图,加上担当与苦干实干,方能留下自己业绩。历史担当,不仅指向对过去的认知,更是指向对现实和未来的战略走向的科学谋划,蕴含着对历史、现实、未来之间关系的全方位思考,更是为认知必须始终坚持什么或不坚持什么提供历史的依据。

猜你喜欢
实践论实事求是矛盾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从李达到陶德麟的《实践论》解读之路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实事求是”定乾坤
实践论(节选)
实现乡村善治要处理好两对矛盾
毛泽东:《矛盾论》不如《实践论》好